风吹麦浪绿波深。5月9日一早,在侯岭街道张井村,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韩海军等农技专家穿梭于麦浪间,现场查看小麦长势,指导农户科学预防应对干热风危害。
“昨天你们这儿雨势较大,地里基本下透了,但未来仍要关注墒情、做好‘一喷三防’。”农技专家们蹲在麦田里,拔出几株麦子,一边细心观察麦穗,一边仔细查看根茎,并现场开出“良方”,“有这场雨打底,小麦成熟比预期要晚上几天,后期如果墒情不足,仍要科学浇好灌浆水。”
5月6日,省气象局、农业农村厅联合发布小麦干热风灾害风险预警:预计5月11日—13日,全省大部将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与土壤缺墒叠加,干热风灾害风险将达到中度以上。为确保小麦稳产丰收,连日来,市农业农村局紧盯小麦后期管理,及早谋划“三夏”工作,全面推进干热风预防应对,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麦田里,韩海军随意摘下一株麦穗,在手里揉搓,麦粒翠绿饱满,拿起一颗在嘴里咬开,“灌浆很好,后期管理跟上就是一个大丰收。”他介绍,5月8日的大范围降水一定程度补充了我市麦田墒情,但雨量不足不均,受未来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干热风灾害风险仍会加剧。当前,全市180万亩小麦已进入灌浆期,必须加强干热风预防应对,确保小麦正常灌浆。
在侯岭街道亚飞种植专业合作社,1200余亩小麦丰收在望,负责人张家源却不敢松懈,正按照前两天农技专家的指导为自家麦田喷施叶面肥,“土地就是咱农民的命根子,做好防范干热风这最后一关,心里也就有底了。”
地头上,张家源仔细查看药剂品类,用电子秤精确称重,保障用药安全有效。检查调试、规划路线、药液入桶,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前期工作准备完毕,随即腾空而起,按照设定路线穿梭作业,在麦浪翻滚中随风铺洒细密药雾,沾着药渍的麦穗更显苍翠欲滴。
“为应对干热风,这几天我们一直在用无人机喷施叶面肥,站好后期管理‘最后一班岗’。”张家源对农技专家的建议非常认可并乐意采纳,全力在最后20多天的生长期里为小麦高产丰收铸牢“压舱石”,“多亏专家们经常到地里来指导,不然真耽误大事儿。”
小麦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市将于5月16日迎来持续一周以上的高温少雨天气,对小麦灌浆不利,干热风灾害风险较大。干热风一旦发生,将影响叶片光合作用,缩短灌浆过程,导致植株逼熟、粒重下降,最终影响产量。
农技专家建议,针对土壤墒情不足的麦田,最好是在当前小麦灌浆初期及时进行科学灌溉。适量浇水不仅能满足小麦后期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还能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预防干热风危害。浇水时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选择无风天气进行小水细浇,避免大水漫灌,以防造成小麦烂根早衰和后期倒伏。同时,要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有机类水溶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满足小麦后期养分需求,促进籽粒灌浆、防干热风、防早衰,显著提高小麦的抗逆能力。
“一般来说,小麦在成熟前15天内不需要浇水。过多的水分可能导致根系和植株早衰,影响小麦的粒重。因此,建议农户根据土壤条件和小麦苗情,合理安排最后一次浇水的时间。”韩海军建议,对于配备喷灌设备的麦田,可在干热风来临前适量浇水,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冠层温度,从而有效预防和减轻干热风对小麦的影响。防范干热风之余,农户还需结合小麦灌浆期病虫害发生情况,科学选用和合理混配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等,统筹做好白粉病、叶锈病、麦穗蚜等病虫害防治,实现“一喷三防”的效果。
五月的豫东大地,处于灌浆期的小麦麦穗日渐饱满,千里沃野一派丰收在望的田园画像。“初步测产结果显示,今年全市180万亩小麦长势良好,丰收有基础。”韩海军表示,灌浆期正是小麦丰收的“冲刺”阶段,市农业农村局正紧紧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及时发布干热风等天气预警信息,持续开展农技人员送服务、送科技下乡活动,切实抓好干热风预防应对、病虫害防治、“一喷三防”等小麦后期管理工作,及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服务,最大限度确保小麦安全生产、颗粒归仓,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来源:永城融媒官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