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个妈妈用刘姥姥进荣国府的案例教育女儿的视频,对刘姥姥各种言行举止极尽赞美之词,不禁有些话不吐不快。
刘姥姥被这位母亲赞誉为英雄,是在家中困难之时挺身而出,来贾府谋求生路。面对贾府众人的戏弄,能够忍辱负重,最终满载而归。又在贾府抄家之后挺身而出,不惜倾尽家财营救巧姐,是大义之举,要被称颂和赞扬。
我对此观点大多认同,但在对刘姥姥的认识方面也有不小的分歧。至于用刘姥姥作教育孩子的典型,我明确持反对意见:刘姥姥不是个好的“偶像”。
首先,需要明确刘姥姥来贾府的原因,并不是山穷水尽,活不下去的求救。曹雪芹写得很清楚,原文就用平儿的角度形容刘姥姥是个“打抽丰”的。
“打抽丰”是指丰收时节,来富人家中讨要、分肥的行为。这件事、这个词本身就是贬义。
放在刘姥姥身上,她家有吃、有穿、有房子、有地、有买卖,王狗儿还有酒喝,就算不来贾家打抽丰,他们也活的不差,顶多过年少买二斤肉罢了。如果只因兜里没钱,就跑去没什么关系的富人家中低三下四的讨要,这叫嗟来之食,绝不可取,更不可称颂其行为。
所以,刘姥姥的形象,实际是王狗儿的延伸,也与放高利贷的地痞流氓醉金刚倪二互作比较。他们一开始的形象都不算好。
但最不好的,还是她接二连三来贾府的行径。是如果说一进荣国府算救急,二进荣国府就属于无赖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刘姥姥说她是来报恩的,给贾家拿了瓜果,怎么就不能来?说实话,当你有急难时去人家求助,得了两三万块钱,第二年秋天打抽丰的季节,不还钱只拿了点瓜果就又登门说什么感谢之类的话,只要是个平常人就做不出这种行为。但凡有点礼仪,都在还钱之前不可能再登门。哪怕这个钱人家说好是赠送的。
因为只要再来,贾家就不会觉得她是报恩,而一定认为是还想要要钱。贾家也不可能让她空手而归。白吃她那点东西,势必还要再给。这点道理,刘姥姥不可能不清楚。
可能有人又会说,贾家怎么想不重要,报恩的心到了就得了。这就是典型的不懂事的想法。有些恩情报不了,不打扰就是报恩,持续打扰就是恩将仇报了。真要报恩,是在发达了之后再图报答,是在人家有急难之时挺身而出。对!刘姥姥最后收养巧姐,那才叫报恩?但二进荣国府时,不是!读书人需要区分清楚这其中的差别。
曹雪芹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形象远比第一次要糟糕,也毫不留情地折腾和羞辱了她,就源于二进时,刘姥姥还是想要打抽丰要钱的事实。
所以,看清刘姥姥并不是要故意贬低她。正因为她之前的形象够低,才越发凸显她知恩图报的伟大。刘姥姥不需要洗白,她是一白遮百丑的典型。
只有读书人认清楚刘姥姥的底色,才能读懂刘姥姥的不得已。她在女婿家中寄人篱下,根本也不得以。那王狗儿家不是穷的过不下去,而是类似如今两房一厅住着,有田产生意却不会过日子的“月光族”,吃惯了伸手要钱,岂能不心生贪婪,逼着刘姥姥一来再来?
所以,刘姥姥“打抽丰”的事实,不能被提倡,更不值得被宣扬和夸奖。她在贾府那些低声下气,谄媚讨好,哪有什么大智慧,大勇气?不过是人情世故,豁出去老脸的无可奈何。真值得被夸赞么?换成你,你愿意像刘姥姥那样遭这般的罪么?而以刘姥姥家中情况,但凡王狗儿努力上进,哪里需要让她来贾家打抽丰,丢人现眼呢。人不立则不强,空手套白狼,有什么值得夸奖的。
当然,仗义每多屠狗辈,刘姥姥最光辉的形象也并不因为她打抽丰而被抹杀。,贾府抄家后,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只有刘姥姥挺身而出,收养了巧姐。这份大义之举,代表的是人性最璀璨的光辉,才是值得赞誉学习的。
关于刘姥姥救巧姐,并不是电视剧演的那样倾尽家财,千里营救。刘姥姥别说做不了王狗儿的主,就是想出门百里,在那个时代也做不到,又谈何从妓院营救巧姐?
其实关于刘姥姥收养巧姐的伏笔,就从贾芸求职,遭遇狠舅奸兄对待,得醉金刚倪二仗义援手影射的明确。应该是贾府抄家后,刘姥姥闻讯赶来,凑巧撞见被舅舅王仁拒之门外的巧姐,而将之收养。
要知道贾府抄家,最怕受到连累,刘姥姥敢于收养巧姐,就是不顾身家性命的大义了。
所以,真要以刘姥姥为典型教育孩子,就应该是以此为重点,讲述刘姥姥的知恩图报的善良与大义,千万不能过度渲染她如何周旋在贾府,如何巧舌如簧的讨好贾家人,最终拿钱回家的胜利。
其实,《红楼梦》中大多数内容不太适合小学的孩子学习,也没必要拿来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真喜欢,可以适当引导阅读,但切记没弄清楚前,就盲目教授和解读。很多内容,多读几遍就能领会。传统文化有的是更好的教育案例,未必一定是《红楼梦》。待到初中以后,自学自读就自便了。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微末见识,只说自己的感想。未必一定要大家赞同,多歧为贵好了。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