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职场宛如一片广袤而又复杂的战场,每个人都在其中摸爬滚打,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方向与价值。然而,不少人却在职场的迷雾中迷失,被虚妄的期待所困,最终陷入失意的泥沼。

虚荣心作祟,舍本逐末的职场抉择

我的一位远房表哥,刚毕业时幸运地进入一家国企担任技术员。这份工作犹如一颗闪耀的星星,薪资待遇优厚,上升渠道清晰,宛如一条康庄大道摆在眼前。但美中不足的是,需要常驻工地。

有一年春节,家族聚会,有人随口问起他的工作。表哥兴致勃勃地解释一番后,没想到那人却阴阳怪气地嘲讽:“读了十几年书,最后还不是去工地打工?”这样的话语,就像一把把利刃,刺痛了表哥的自尊心。听的次数多了,表哥的内心也开始动摇。他自己也渐渐觉得,整日在工地忙碌,似乎确实不够体面。

于是,在第二年,表哥毅然辞去了国企的工作,转而投身一家小公司。这份新工作看似美好,朝九晚五,轻松自在,毫无压力。然而,现实却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醒了他。不到半年,问题接踵而至。公司发展前景黯淡无光,如同风中残烛;工资更是低得可怜,每个月交完房租后,所剩无几,生活捉襟见肘。



此后,表哥如同一只无头苍蝇,在各家公司之间来回奔波。他发现,那些工资高的工作,往往不够体面;足够体面的工作,工资却低得可怜;而那些看似两者兼备的工作,又需要整夜整夜地加班,承受着巨大的情绪压力。如今,表哥已近不惑之年,却依旧在职场中漂泊不定,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这让我联想到作家刘娜的一句话:“人生最危险的心态,就是既要、又要,还要。”在职场中,这种心态更是屡见不鲜。就像那句经典的话语所说:“你赚的钱除了包括你实际做的工作,还包括了你需要受的委屈、不公平待遇。”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一份工作很难同时满足“体面”“情绪价值”“赚钱”这三个条件。人在职场,若想自洽,就必须先放下面子,停止索取情绪价值,脚踏实地地面对现实。

“整顿职场”的幻梦,情绪失控的代价

这两年,“整顿职场”这个词如同一阵狂风,席卷了整个网络。一群年轻人,怀揣着“大不了就不干了”的豪迈气魄,打着“要理解、要情绪价值”的口号,在职场中肆意妄为。只要领导的要求稍有不合心意,便统统拒绝,仿佛职场是他们的游乐场,容不得半点委屈。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则帖子。98年的女生李欣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由于一位同事休产假,领导将一个稳定的老客户分配给了她。这本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维护好了,就能带来源源不断的业绩。李欣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在方案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然而,客户却始终不满意,还暗示她的方案漏洞百出。



李欣满心的委屈瞬间爆发,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着客户大声反驳:“我觉得你的审美简直low爆了,要求也很弱智,我不伺候了!”说完,她狠狠地挂掉电话,心中觉得无比舒畅。但没想到,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公司,领导得知后,将她叫到办公室严厉呵斥。李欣也不甘示弱,直言领导只会压榨员工,和甲方是一丘之貉,随后当场辞职走人。她满心以为自己的“壮举”会得到网友的支持,却没想到,网上并没有多少人站在她这边。

在工作中受委屈,本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许是工作难度太大,让人力不从心;也许是同事之间产生误解,引发矛盾;也许是领导不近人情,让人感到心寒……但职场不是慈善机构,不会有人因为你受了委屈就对你格外同情。一味地宣泄情绪,只会让别人觉得你无能;一味地任由自己崩溃,最后只会留下一地鸡毛,自己却要独自收拾残局。

莫言曾说:“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在职场中,受伤在所难免,唯有吞下委屈,咬牙坚持,才能挣到自己想要的钱,实现自己的价值。

职场无童话,努力与压力并存

财经博主@奇叔曾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如果一个人上班感到很快乐,那么这个人只有三种情况:第一,他刚入职,对工作充满新鲜感和期待;第二,他马上要离职,即将摆脱工作的束缚;第三,他已经疯了,失去了对现实的判断。很多人总想在工作中寻找快乐,这其实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主持人窦文涛性格活络,是典型的互动型人格。《锵锵三人行》火了之后,台里又给他单独安排了一档节目,叫《文涛拍案》。这档节目不设嘉宾,时间还是深夜,对窦文涛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他曾在采访中直言:“有一天录完节目下班,已经是清晨6点,深圳暴雨如注,那一刻我心里只有四个字:生无可恋。”但是,这档节目他却坚持做了8年。他说:“我也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我也不过是为了拿这个工资。”

董宇辉也曾在直播中坦言,自己一直无法享受这份工作。因为直播,他的父母长期遭到骚扰,他也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他努力在直播间侃侃而谈,但从内心而言,还是非常抗拒带货。这份工作带给他的,没有太多的喜悦,反而让他患上了严重的睡眠障碍。

成年人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雪。我们总是觉得别人的工作体面且光鲜,但当我们深入了解后,才会发现,背后也是麻烦堆积着麻烦,压力堆叠着压力。哪有什么轻松又高薪的工作,不过是背后的压力和努力不为人知罢了。

明确主线任务,以金钱为锚的职场智慧

作家李睿秋提出一个观点:人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主线任务。如果你的主线任务是搞钱,那么情绪价值、体面,甚至成长都可以适当忽略。《远见》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名校毕业生,通过校招进入一家公司做管培生。进来时,两人都雄心壮志,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干出一番事业。可领导却经常让他们处理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还经常被训斥。试用期还没过,第一位大学生就走了,他心想自己名校毕业,凭什么天天在这里打杂,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位大学生也很憋屈,但他转念一想,在哪儿工作不都是如此,最起码先把工作证明搞到手再说。于是,他开始复盘每次被骂的原因,逐渐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做事流程,在后来的工作中越来越得心应手。就这样,他跟着领导,技术能力突飞猛进,不到一年就晋升成了主管,工资也翻了几番。

李雪琴曾在综艺里说:“我不相信无条件的爱,也不相信有意义的工作,只有挣钱让我有安全感。我的快乐来自我每挣一笔钱,我的朋友我的亲人在生病的时候,我可以多拿一份钱给他。”工作确实充满了艰辛与苦涩,但工资却能治愈这份苦。被领导骂时,想想这个月的奖金可以给妻儿买上喜欢的礼物;感到压力时,想想今年的存款足以给父母晚年更多的保障。你要明白,面子是虚的,情绪价值也是虚的,你能赚到多少钱才是实打实的。当你挣的钱足够多时,再多的委屈它也能帮你熨平。

收起虚妄期待,聚焦自我成长的职场真谛

罗翔曾说:“我们永远不要在自己所看重的事情上,投入不切实际的期待,附加不着边际的价值。因为有限的人与事物,永远无法承载我们无限的期待。”其实,很多人的职场生涯之所以失意,就是因为对工作期待太多。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只是维持生活的手段。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让我们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我们不能把工作想象得过于美好,也不能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工作。

收起对工作的期待,把精力放在自身,才是一个人在职场最智慧的态度。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积累经验,让自己在职场中更具竞争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在职场这片江湖中,我们要学会放下虚荣,直面现实;控制情绪,理性应对;明确目标,脚踏实地;减少期待,专注自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职场的浪潮中站稳脚跟,驶向成功的彼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