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有多乱?
说起唐朝,很多人总是容易激动得唾沫飞溅,言则必称“盛唐”,其实,在唐朝289年(公元618年到907年)的历史中,所谓“盛唐”只不过是短短的42年(公元713年到755年,也就是从开元元年至安史之乱爆发),其余时间,都不咋地。尤其是末世的唐朝,更加没法看,乱得比锅里的粥还一塌糊涂——宦官操控皇帝、藩镇割据、能臣无能!
大唐僖宗皇帝(剧照)
把时光拉回到公元875年,这一年,正是大唐僖宗皇帝乾符二年。这一年,僖宗皇帝李儇13岁,相当于今天的一名初一学生,僖宗皇帝只是大唐这家公司的名誉董事长。
真正的朝政大权却握在了他的“阿父”——一位名叫田令孜的宦官手里。田令孜,姓陈,出身低微(出身高贵的人,几乎不可能去净身做宦官)。认了一个姓田的宦官为义父,才改名田令孜。
田令孜本来只是个小角色,但他有幸分配在普王李俨身边做事,得以很早就服侍李俨这位未来的天子。当时李俨并不受宠,但田令孜还是敏锐地预感到,李俨奇货可居!
有了这种笃定的信念,田令孜就尤其小心翼翼地呵护李俨,他原本就读了些书,又精于算计,哄孩子的本事更是出色:他总是带上一点水果、 点 心,陪着李俨边吃边聊,两人形影不离。
李俨5岁就死了母亲,身为皇帝的父亲又从来不关注他。他作为皇子,在物质上虽然不匮乏,但严重缺乏亲情和关爱。因此,他内心早就把从小就陪伴他的田令孜当成了父母的角色。
李俨对田令孜形成了严重的心理依赖,甚至要田令孜陪伴才能安然入睡。因此,他称田令孜为“阿父”。李俨即位后,才改名为“李儇”。“儇”字的含义,就是轻薄而小聪明,而这正是李儇的特点。
李俨的父皇有八个儿子,由于没立皇后,所以没有嫡子,李俨排行老五。本来,皇位是轮不到李俨的。可就因为唐朝中期后,皇帝的废立就被宦官一手操控了。
末世的唐朝,宦官势力更是如日中天。从安史之乱结束,到僖宗共11个皇帝,其中8个皇帝是由宦官一手扶上宝座的。这11个皇帝中,被宦官杀掉2个、吓死1个、废掉1个。
宦官们操控皇帝、操控朝政,皇帝都敢杀,杀亲王、宰相更是不在话下。宦官们为何这么豪横?最关键的是因为,他们手里掌握了中央兵权,手握兵权的人,自然就掌握了话语权。
末世唐朝的军队主要分为藩镇军队和以左右神策军为主体的中央禁军。其中,藩镇军队是主力,兵力约80万人;中央禁军约十支,其中,左右神策军为主体,总兵力约10多万人。
根据当时的规定,藩镇军队在自己辖区内,自己负责自己的开支;一旦接受朝廷命令外出征战,只要离开辖区,就由中央拨款负责他们的费用。
所以,藩镇军队奉调出征,只要战事不涉及自己的利益,离开本辖区后,往往也只是出工不出力,拿着中央拨款做做样子。
神策军原本是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部队,驻防临洮。后作为援军奉命入京,成了清闲的中央禁军。起初,神策军只有一千多人,后不断膨胀,人数维持在10万左右,最高时达到15万人。
安史之乱后,皇帝信不过外臣,从德宗皇帝开始,神策军的两个最高职务都由宦官担任。一直到朱温入京,掌握中央禁军兵权的,都是这些宦官。
自唐玄宗开始,皇子皇孙必须固定住在京城,没有特别允许,都不准离开京城,也不能入仕或者做别的谋生,实际上就等于是被囚禁起来了。
田令孜
唐玄宗设计这一制度,目的是为了防止皇子造反,或被外地强势藩镇挟持而另立中央。但这一制度的严重后果是,为宦官集中操控皇族,以及后来强藩对皇族的集中屠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造成与之相应的局面就是,皇族对天下局势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坐大的宦官慢慢就操控了皇帝的废立大权,宦官们选立皇帝的标准就是——贪图享乐、便于操控。
选出这样的皇帝,让皇帝一天到晚沉迷于享乐,宦官们就可以一手操控朝政大权。他们严防皇帝读书,严防皇帝接触那些读书人,否则,皇帝就可能忧心朝政而试图打压宦官了。
李俨正是这种贪图享乐又好操控的好苗子:他精通音律和对弈,对当时风靡的骑射、剑槊、法算、蹴鞠、斗鸡等娱乐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其中,最擅长的是打马球。
随着李俨即位,成为僖宗皇帝李儇,田令孜就跟着时来运转,马上被提拔为枢密使。他利用小皇帝的能量和宦官集团内部的矛盾,让自己迅速脱颖而出,掌握最大实权。
田令孜登上左神策军中尉的高位,成为大唐宦官第一人。再借助僖宗皇帝对他的无人能及的信任和依赖,朝堂之上,基本上都是由他说了算,他大权在握,无人能及。
自古以来,为什么人们孜孜以求追求权力?追求权力的最终目的,其实都是为了变现,变现都是为了自己享受。田令孜也是如此,他第一个变现手段就是卖官。
田令孜卖一品官,甚至都不用知会僖宗皇帝。但没多久,田令孜还是觉得卖官来钱太慢,完全满足不了僖宗皇帝和自己挥霍、中饱私囊的需求,于是,他干脆直接侵吞长安商人的家产。
但凡有谁不服气,立即被抓起来,交由京兆尹杨知至,直接大棒打死!这一切,全都在僖宗皇帝眼皮底下完成的,只不过,僖宗皇帝永远看不到其中血腥和不和谐的一幕。
这让僖宗皇帝对田令孜更加依赖和信任,觉得“阿父”太厉害了,总能源源不断给他弄来许多钱财,让他玩得更放心,更开心。
大约一年前,蝗灾肆虐,就连京畿重地的百姓也在大灾之年得不到任何赈济,而上缴的赋税又没有任何减免,许多贫寒人家被逼无奈,只好卖儿卖女,一步步沦落到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
那时,尚存良知的翰林学士卢携上疏力陈百姓的悲惨境况,并建议对民间豁免捐税。僖宗皇帝虽然年幼贪玩,但还是大受震撼,他立即下旨,命有关部门按卢携的建议去办理。
但圣旨下了之后,没有后续的监督执行跟上,免税和赈济导致的亏空也无法及时填补,而各级官吏又靠税赋从中大量牟利,这些就注定了僖宗皇帝的圣旨只能停留在一纸空文上面。
唐朝各级地方政府忙着用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贯彻会议,很快,僖宗皇帝的这道圣旨就这样在公文来往中泥牛入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僖宗皇帝自己也忙着玩乐,早忘了这档子事。
田令孜厉害的是,他一手操控让卢携升官了,卢被加授同平章事,此后,卢携尚存的良知飞走了,开始沦为田令孜的走狗,在外朝与田令孜一唱一和,极力为他打配合,这就是能臣的蜕变。
高骈
还有一个能臣叫高骈,时任天平节度使,是满朝公认的文韬武略一时无人能及的能臣。公元875年,朝廷把他调任西川节度使,为的是对付准备入侵巴蜀的南诏国。
高骈曾于安南大破南诏军,因此,满朝上下都希望他能在巴蜀再现安南的辉煌。众望所归的高骈一到剑州就命成都大开城门,他宣称,南诏军听说他来,逃都来不及,哪敢侵犯成都?
果然,南诏皇帝很配合,在得知高骈即将到任后,就从雅州撤围了。但高骈的问题来了,如今的天府之国十余年来被南诏侵扰数次,导致大片良田抛荒、百姓逃亡,府库也急剧缩减了。
高骈带来三镇兵团,一下子要养活这么多人,使得西川府库难以为继。没办法,只好裁撤人员,高骈首先裁撤的就是那些与他关系最疏远的人——本地最精锐的部队“突将营”。
高骈一到任,就收缴了突将营所有官兵的委任状,剥夺他们的合法身份,宣布因财政困难,终止了突将营的军饷。但凡有人不服,立即大刑伺候。此举激起突将营的兵变,高骈吓得落荒而逃。
关键时刻,西川监军的宦官派人出场,安抚了突将营官兵,答应了突将营的条件,突将营的官兵也就被瓦解了斗志,纷纷返回自己的营地。这时,高骈部下气势汹汹地杀出,说要搜捕叛军。
结果,他们把城北几百名正在维修球场的工匠全都捕杀了,砍下人头,向高骈请功,说是作乱的叛军已经全被他们消灭了。
两个月后的一个深夜,高骈调动大批军队突袭突将营官兵,将所有突将营的官兵及其家属全部砍头,然后把尸体都丢进岷江。高骈因为办事干练,果断制止骚乱蔓延而获得朝廷赞誉。
一年后,高骈因重修成都外城有功加授检校司徒,进封燕国公。这就是唐朝当时满朝公认的文韬武略一时无人能及的能臣!由此也可知大唐从中央到地方,已经黑暗、肮脏、糜烂到什么程度!
唐玄宗年间,为防御外敌,唐朝政府在北方和西南边境设置了著名的天宝十镇。起初,藩镇数量不多,区域也限于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独立性也非常有限。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被迫在逃命途中大规模放权,下诏允许各地节镇自募军队,自调军粮,自署官吏,此后,藩镇迅速坐大,成为军政一体、独立性很强的特区,且数量迅速增多。
闹到后来,唐朝中央政府掌控的直辖区只剩下了两京附近的一点地盘。中央政府对藩镇几乎完全失控,比如卢龙镇就是一个代表。卢龙镇节度使李茂勋,原本是回鹘部落的一个小头目。
被卢龙节度使张仲武率军打败而投降过来,摇身一变成了卢龙军将领,后因功被赐名李茂勋。后来,李茂勋趁节度使张公素残暴不得人心之机,暗杀颇有人气接替张公素的陈贡言。
然后打着陈贡言的旗号,打败张公素,取而代之,成为卢龙镇准节度使(称“留后”)。对于李茂勋谋杀上级、篡位夺权的谋反之举,唐朝中央政府竟然直接公然发文将他转正为合法的节度使。
此时的唐朝,已经处于末世,患上了“藩镇割据”的绝症,对各地藩镇已经渐渐失去掌控能力。此时的大唐,乱得比锅里的粥还一塌糊涂,已经盛世不再,轰然坍塌的序幕已经缓缓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