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验的钓友都知道在深山之中,常常栖息着很多鲜为人知的奇特鱼种。比如在2024年10月,有位广西百色钓友在山里的一处水坝下面,意外钓获了一种形似麦穗鱼却体型比它大出很多的陌生鱼类。百色钓友说,当天自己在这里下竿的时候,发现有好多巨型麦穗鱼闹窝。虽然自己常年在这里钓鱼,但此前似乎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鱼。
可能偶尔钓到过一两条,但都当作普通杂鱼处理了。对于它们突然大量出现的情况,他认为和当地加大了打击非法电鱼的力度有关,这种栖息在山里的鱼对电流是很敏感的,以前电鱼的人一来,这片水域里的鱼都会消失一两个月。
由于不知道这种鱼到底是什么鱼,百色钓友便让自己的朋友看看,有人说是黄尾鱼,有人说是变异的麦穗鱼,还有人说是马口鱼。但经过仔细比对后发现,这种鱼与上述各类鱼种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百色钓友原以为这种栖息在山里的鱼会比较好吃,但吃过之后很失望,说它的腥味特别重,即使用姜葱料酒腌制之后还是特别腥,远不如鲫鱼好吃。
出于好奇,他把照片发到了网上,没想到照片迅速引发了热议。有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曾钓到过类似的鱼,但大家对它们的叫法也都不相同。浙江的钓友称它们是艋鱼,广东的钓友则叫它溪石斑,但也指出它与真正的溪石斑在体型和花纹上存在差异。最后还有网友说这种鱼在他们那里被视为高档鱼鲜,过年时这种鱼能卖到60元一斤!这个回复让百色钓友大感意外,自己觉得腥到没法吃的鱼,为什么能卖这么贵?
在钓友们猜测的答案中,溪石斑算是最接近正确答案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溪石斑通常指的是光唇鱼属的鱼类,而这位百色钓友所钓获的大型麦穗鱼,其实是云南纵纹鲃。它原本属于光唇鱼属,但在这几年的鱼种分类研究中,学者们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又把它重新归类为鲃属鱼类。
鲃属鱼类在我国淡水野生鱼中占据着比较高的地位。这种鱼类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还有很多品种都是保护动物。就算是没有被列为保护动物的,它的野生种群数量也是比较稀少的。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生长缓慢,对繁殖的条件要求高,对栖息环境的要求也很高。因此,水产市场上的野生鲃属鱼类往往价格不菲,而云南纵纹鲃能卖到每斤60元也就不足为奇了。
云南纵纹鲃虽然是本土鱼类,但它的人工养殖技术到现在都没有突破,很难实现大规模养殖,从分布范围来看,云南纵纹鲃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部地区的少数水系中,比如红河、澜沧江以及部分山区溪流,分布范围小就导致它们的野生种群数量有限。再加上前几年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又让它们的栖息地进一步缩减,能在野外遇到它们的概率更低了。
由此可见,百色钓友能在钓鱼的时候遇到云南纵纹鲃闹窝,实在是很难得的事情。能钓到它们不仅说明运气好,也说明当地的水域生态比以前好了。云南纵纹鲃其实是很好吃的,毕竟它是能卖到60元一斤的鱼。百色钓友觉得它味道太腥没法吃,可能是没有清理内脏就直接烹饪了。很多鲃属鱼类具有发达的消化系统和胆囊,如果没有彻底去除内脏和腹膜,确实容易残留苦腥味。
总的来说,云南纵纹鲃的回归,意味着当地的水质改善了、电鱼行为减少了,为珍稀鱼种提供了生存空间。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这种原本稀有的鱼类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成为我们可以经常吃到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