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提拔干部,一般会设置年龄门槛,一般的要求是:35岁前晋升到正科实职岗位,40岁左右晋升到副处级实职岗位,45岁前晋升到正处级实职岗位,误差最多也就两、三岁。
因为大家潜意识地认为:只有经过时间的磨练,才可以在某个时刻担任合适的位置。年纪太轻,不适宜处于高位,否则可能会出现德不配位的情况。比如:江西省万年县委前书记毛奇,1982年出生,2000年,在38岁的年纪就担任了正处级县长实职,提拔得太快,最后人设翻车了。
在战争时期,则不受年龄限制,很多年轻的军人火速提拔,担任到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林总在23岁,就已经担任红四军军长;年仅25岁又担任红一军团军团长。
但年纪轻轻就担当重任,不代表他们就是天生奇才,没有时间的沉淀,他们也会到达一个很成熟稳重的状态。
年轻气盛其实就是一个年龄因素,属于人的本性,几乎所有人都没法摆脱:一方面,“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傲气,可能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如果年纪轻轻处于统军将领位置,一个决策就能决定底下士兵的生死,过于冲动,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林总虽然确实军事才华出众,毛主席也断定:这个娃娃堪当大任。但林总在30岁以前,也有过年轻气盛的冲动,他居然质疑毛主席“尽走弓背路,这样下去会把部队拖垮”“老是走来走去,都不打仗是咋回事”,还上书提出更换军事领导人,在他心中觉得彭总指挥全军更合适,毛主席适合做党务后勤统筹工作。
粟裕也是我军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他用兵可以说是非常完美了,但在30岁以前,也有过冲动的例子。
粟裕在28岁的时候,率领挺进师进入浙江境内,在那里建立游击根据地。粟裕由于前期进展顺利,年纪轻轻的心态绷不住了,他决定在“八一”前夕开展一次以“缴枪扩军”为内容的大示威,各纵队开始全面出击,遍地开花。
结果太高调了,“八一大示威”让国民党见证了粟裕和挺进师的潜力,国民党官方通报:“过去粟裕仅有几百人,现在统计数达3000人以上,其进展程度,比江西时期还要厉害。”
国民党报纸还提到:“浙江素称平安之区,自粟、刘(粟裕、刘英)窜浙后,匪化已波及全浙。”
于是,老蒋安排了罗卓英共向四省边区调集了总计63个团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前来围剿粟裕的挺进师。
在持续长达8个月的紧逼围攻中,纵横达100公里的浙西南根据地被罗卓英死死箍住,粟裕的挺进师基本都打光了,能逃出来的寥寥无几。
可见,纵使强如林总、粟裕,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也不能做到算无遗策,总会冲动,但他们有一个优点,就是在冲动之后,会反思,会总结教训,迎来思维大提升。
但有一些具备名将潜质的将领,比如:刘畴西,黄埔军校以及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军事专科生,南昌起义的营长,他一开始心高气傲,想要集中兵力在谭家桥伏击王耀武所部,而且信心满满,但谭家桥战役失败以后,就一蹶不振,从乐观主义变成悲观主义。
因此,年龄因素无处不在,今天如此,以前更是如此。
如果将领非常年轻,就算他军事功底非常扎实,但他总会有那种没有深思熟虑的冲动,心里想到什么就会去干什么。
古人说:“三十而立”,并非是指所有人都到了30岁,就会进入一个成熟的状态,具备独立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
如果作为将领,在30岁之前,不能及时地总结经验,没有历经失败的残酷考验,是难以继续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