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407篇原创文章,作者:Kagohl 3。
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正文共约9800字,配图35幅,阅读需要20分钟,2025年5月10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Kagohl 3”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接上期()
阿拉斯战役,又称第二次阿拉斯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在西线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发生于1917年4月9日至5月16日,打击目标在法国阿拉斯附近的德国第6集团军防线。本次战役英军取得了自1914年开战开始以来的最长推进距离,超过了1916年年7月1日参与索姆河攻势的法国第6集团军创下的纪录。接下来的几天里,英军推进速度放缓,德军防御得以恢复。这场战役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代价高昂的僵局,到战役结束时,英军第1、3集团军伤亡约16万人,德军第6集团军伤亡约12.5万人。
事实上,自1915年起,协约国一直试图突破德军防线从而进入进入开阔地带,与数量上处于劣势的西线德军德军展开运动战。到1916年底,法国成功在凡尔登展开了反击战,德军在索姆河虽然守住了地盘,但人员伤亡也非常惨重,而俄军在布鲁西洛夫攻势中对德奥联军也造成了重创,奥匈帝国已经不再具备像样的战斗力,德国不得不继续分兵支援这个羸弱的盟友。于是在1916年11月17日,英法两军高层在尚蒂利举行会议,计划在1917年初对德国实施大规模进攻,并希望俄国在东线展开行动进行支援。可惜这个计划在1917年2月就打了折扣,因为俄国军队在布鲁西洛夫攻势中一样流血不少,而且国内时局不稳,无力进行支援。
1916年12月12日,在反攻杜奥蒙堡垒的战斗中立下功勋的罗伯特.尼维尔将军就任法军总司令一职,此人上台后马上制定了野心勃勃的西线进攻计划并在次年1月15日向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呈述。尼维尔试图在埃纳河一带的一个极易被南北两端同时入侵的区域:努瓦永突出部实施进攻,法军将以3个集团军对准身为突出部核心的贵妇小径展开攻势,突破后向北解放拉昂,如果成功的话,德军阵地将被撕出一道113千米的缺口。而英军的作用是在埃纳河地区北面的阿拉斯与法国第3集团军合作展开牵制性攻击,迫使德军预备队离开香槟与埃纳河,无法回援贵妇小径,如果英军在阿拉斯取得突破,且法军成功打穿贵妇小径并拿下了拉昂,两军将顺利会师,携手将德军驱逐到比利时与德国边境。尼维尔向劳合.乔治表示,如果英军愿意配合发起一次牵制性进攻,将德军从埃纳河地区引走,法军的进攻就能成功。首相大人最终选择相信尼维尔,于是1917年1月16日的伦敦会议作了决定,法国将于4月中旬在埃纳河发起进攻,而英国则会在大约一周前在阿拉斯地区发动一次牵制性攻势。
英军地面部队在阿拉斯战役中没有取得战略胜利,不过他们在战役初期的表现还算得上可圈可点,然而为步兵提供支援的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在本次战役中是真正的血流成河。作者虽然没有找到MG-08/15轻机枪在阿拉斯地面战斗的史料,但该机枪的航空版本在空战中与性能强悍的德国新式战斗机可谓是“强强联合”,让英国飞行员遭受了无比惨重的损失。
为地面提供保障: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在阿拉斯扮演的角色
事实上,早在1916年索姆河会战期间,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Royal Flying Corps)就经常出动双座侦察机和双座轻型轰炸机执行炮兵校射、低空袭击和近距离对地支援任务。德军第180团的一名中尉在日记中就毫不掩饰的道出了英军飞机的侦察活动对己方造成的伤害:“8月25日,今天,我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轰炸。谁能分辨出这是我们自己的炮火还是敌军的呢?我们面临的是世界上最猛烈的炮火,为了避开敌军战机,远在600米的系留气球进行远程精准指挥。与此同时,一时之间我们还无法从敌人的海量炮火中撤离,因为我们的炮兵几乎没有空中观察员。”
图1:1916年8月29日,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的1架B.E.2c飞机从弗兰维莱尔的磨坊上空飞过
图2:英军侦察机拍摄到的安克雷山谷德军阵地
美国纽约时报驻索姆河战地记者佩里·鲁宾逊先生在其所著的编年史中也记载了一次索姆河战役期间英军飞机的轰炸行动。那是1916年9月的一天,德军此时在从其北部防线调兵前往索姆河阻止英法军队的攻势,还将前线受损部队撤回修整充当后援。此次英军飞机突袭的目标位于利贝尔库尔,是德军一个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但在铁路车站附近有三个德国航空站,若想行动顺利进行,就得清除这一障碍。
当天凌晨1:00,英国战机顺利抵达利贝尔库尔航空站上方,开始投下炸弹。鲁滨逊写道:“第一颗炸弹投落之后,其他炸弹也随之而至。它们并不是为了杀伤,只是释放浓厚的烟雾气体,使地面的人们处于一阵慌乱之中,直到从上空看来每个航空站都像是开水锅一样。引起地面混乱的同时,空中战机仍不时往下投掷炸弹。大约1:30,一辆德军火车出现在交叉口,我们的两个飞行中队开始降低高度飞行。当降至距离火车仅有800英尺的高空,不远处另一辆火车也正缓缓驶来。两队战机决定分开行动。”
“两辆火车都满载着军队,并经历了一段恐慌。火车爆炸,引擎与车身分离,士兵们在慌乱中四下寻找大面积森林藏身,惊慌失措陷入一片混乱局面。第一辆火车的残骸阻塞了来自伦斯方向第二辆火车的前行道路,它只能停在原地。空中战机掌控了局势,车厢里士兵蜂拥而出,向南逃窜试图避开从天而降的炸弹。与此同时,另一队战机袭击了利贝尔库尔车站,向车站建筑、铁路轨道以及车站车辆投掷了近50枚炸弹,造成极大毁坏。还有一些战机在高空盘旋,以监视是否有德军战机试图介入干涉,但德军战机始终未出现。”
一名在索姆河战役中遭受过这种摧残的被俘德军步兵就在日记中近乎崩溃的写道:“一天之中最害怕的时刻就是看到英国飞机的时候。它们飞得这么低,如果这一次它不打中什么人,那简直就是个奇迹。没有人能够准确计算出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给我们造成的精神负担严重到何种地步。”
图3:1916年9月25日英军侦察机拍摄的蒂耶普瓦尔德军阵地,下面的烟柱是得到校射的英军炮弹爆炸生成的
经过索姆河一战,皇家陆军航空队总司令休.特兰夏德少将(Hugh Trenchard)对飞机在侦查和低空支援方面的作用深感认可,坚信飞行部队将成为阿拉斯攻势中不可或缺的进攻力量,力主飞机在德国控制区展开大面积的行动,包括侦察、炮兵校射、对地轰炸、近距离空中支援以及拦截德军飞机。特兰夏德少将认为,为了达成地面部队的要求,再大的损失也是必须接受的。特兰夏德少将要求飞机不断深入德军防线进行猛烈的进攻巡逻,旨在击退德军飞机,尽可能将它们阻拦在至关重要的战区之外。不过正是因为他的执拗,英国飞行员在阿拉斯战役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也让他受尽了骂名和嘲讽。
图4:休.特兰夏德少将
猛禽的利爪:信天翁战斗机与LMG-08/15航空机枪
1916年1月装备于法国航空队的纽波特11战斗机迅速让曾经血洗西线天空的福克E.III战斗机沦为了性能落后的弱势群体,也让德国飞行员们苦不堪言。同年2月-3月,德军意外缴获了几架因故障迫降到己方阵地的纽波特11战斗机并护送到后方,大喜过望的德国陆军航空队(Die Fliegertruppen des Deutschen)马上对其展开研究,并向5家航空企业下发竞标,要求对该机直接进行仿制,以推出能够抗衡的新式战斗机。
在这场竞赛中获胜的是信天翁飞机制造公司的L-15号原型机,这种飞机最大设计亮点在于机身,它呈现出在当时少见的纺锤形流线体,从侧面看类似雪茄,俯视类似水滴,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飞机的飞行阻力,提升了速度性能。此外,该机的身躯没有采用金属蒙皮,而是完全由木夹板制成,通过螺栓与机身骨架一次性拼接到位。这个设计有效提升了飞机的抗击打能力,而且重量和成本也要低于蒙皮结构。英国在1916年11月对缴获的这种战斗机进行测试后表示该型飞机的机身在完全使用木质部件,不包含任何复杂的单元部件和金属加固零件的情况下依然有着相当不错的简易性和坚固性。
图5:L-15原型机
1916年5月,L-15原型机接受了德国陆军航空队的地面静态测试,测试中,由于机翼强度不足,上翼的后半部分在地面静态测试期间发生了断裂,不过这个毛病后来被解决了。而在飞行性能测试中,空勤队总监安排了同样诞生不久的哈巴斯塔特D.II战斗机与L-15原型机对比,发现L-15原型机虽然水平机动性有所不足,但飞行速度占优势,而座舱视野、操作性能和机身强度也令人满意,于是在6月就下发了12架订单并命名其为信天翁D.I战斗机(Albatros D.I),该机也成为了德国历史上第一种使用双联装机枪的战斗机。这12架飞机在7月全部完工。
图6、7:信天翁D.I战斗机
信天翁D.I战斗机的武器是斯潘道兵工厂对MG-08/15轻机枪改进而来的LMG-08/15航空机枪,该枪德语全称是“Luftgekuhl Maschinengewehr 08/15”,意思是“1908/1915型气冷式机枪”。LMG-08/15航空机枪的工作原理与MG-08/15轻机枪一致,射速可以调节,一般是500发/分钟,最高是666发/分钟,比原版轻机枪还要恐怖。同样使用帆布弹链进行供弹,但LMG-08/15有着长度更大的右侧拉机柄,立柱式前瞄具也换成了十字环形瞄准具,此外,斯潘道兵工厂取消了冷却水套筒,改成了风冷式套筒,套筒采用镂空设计以提高冷却效率,这让机枪全重从19.5千克下降到了15.5千克。LMG-08/15轻机枪的上弹方式也没变化,需要飞行员把带有铜制引导销的帆布弹链头插入受弹口,接着拉动一下拉机柄让枪机抽取出第一颗子弹,然后再拉动一下拉机柄让子弹上膛就可以准备开火了。LMG-08/15航空机枪的帆布弹链是特制的加长型号,不需要飞行员换弹,不过飞行员依然要学习如何排除故障。作者手里还有两份LMG-08/15的结构图纸,后续会放在评论区。
图8、9:LMG-08/15航空机枪
信天翁D.I战斗机使用的是双联装LMG-08/15航空机枪,使用装纳有弹链的专用弹箱进行供弹,每挺机枪备弹700发,这种配置对于当时的英达战斗机来说是碾压性的优势。由于单挺机枪射速为600发/分,因此信天翁D.I战斗机最快可以在一分钟内向目标发射1200发子弹,而该型机枪的枪口初速可达850米/秒,足够对一战时期的木质飞机造成不容小觑的毁坏。此外,信天翁D.I战斗机虽然水平机动性不占优势,但飞行速度、爬升率和俯冲性能都是加分项,第6狩猎中队飞行员卡尔·霍勒尔(Carl Holler)在日记中赞美道:“信天翁D.I爬升率极佳。由于装有沉重的直列发动机,我们在向较低位置的敌机俯冲攻击时能够获得令人非常满意的加速度,现在可以肯定,距离我们取得空战胜利已为时不远了”。
图10、11、12:双联装LMG-08/15航空机枪
图13:信天翁D.I座舱特写,可以看到全面的双联装LMG-08/15
1916年夏天,根据著名王牌飞行员奥斯瓦尔德.波尔克上尉的建议,德国陆军空勤队开始组建专门使用单座战斗机的战斗部队:Jagdstaffeln(狩猎中队),这种单位一般装备有8架双翼战斗机,专门集中成一个“铁拳”,用于保护本方领空或深入敌方控制区猎杀飞机。而在1916年8月23日组建的第1狩猎中队成为了最早装备信天翁D.I的单位,该中队的库特·文特根(Kurt Wintgens)依靠该型战斗机摧毁了6架敌军飞机。
1916年8月27日,奥斯瓦尔德.波尔克上尉指挥的第2狩猎中队正式成立,其麾下包括几名将在未来大放异彩的王牌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欧文.波姆、马克斯.冯.梅拿。该中队成立时虽然编有3名军官和64名其他各职级人员,但却只有3架双翼战斗机,其中只有1架是性能不凡的信天翁D.I战斗机,另外两架全是可靠性有问题的福克D.I,而且这架信天翁还是9月1日由前来报道的里埃曼少尉从他原先的第1狩猎中队带来的。但到了9月,该中队就拥有了7架信天翁D.I战斗机,而在该月17日,波尔克上尉带领5架信天翁D.I在康布雷上空巡逻时遇到了7架英国的FE.2b轻型轰炸机,结果在本部无一伤亡的情况下干掉了其中5架,达到了5:0的大胜。此战在德国媒体的大肆宣传之下令波尔克上尉这位德国空战英雄再次成为公众仰慕的焦点人物,而里希特霍芬也在此战中以击落一架FE.2b获得了自己的第一场被正式记录的空战胜利。
图14:第2狩猎中队的信天翁D.I战斗机
事实上,这场英国的惨败、德国的大胜已经暴露出了英国飞机性能过时的致命问题,它们在高性能的信天翁面前不过是机枪靶子而已。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第2狩猎中队战斗的主要模式是六架或更多战斗机一组巡逻,以拦截成群的英国飞机。在战术熟练的波尔克上尉的指导下,第2狩猎中队很快就成为了德国的王牌战斗机部队,被誉为“王牌飞行员的锻造器”。例如该中队的欧文.波姆(Erwin Bohme)中尉在9月17日驾驶信天翁D.I战斗机赢得了自己的第二场胜利,但到了10月底,他就累计干掉了5架敌机而晋升为王牌飞行员。英国皇家陆航第32中队的DH.2战斗机飞行员埃德蒙德·L.刘易斯(Edmund L.Lewis)在1916年10月18日提笔给家人的去信中沮丧的写道:“你们一定从报纸上看到了铺天盖地宣扬我们如何掌握空中优势的文章。当然,我们在去年6、7、8月的时候确实握有优势,但现在已经彻底失掉了……只要德国人愿意,他们可以随时(用他们的快速飞机)飞临我们的机场,而我们对此竟然完全无能为力。”
针对信天翁D.I视野欠佳的不足,信天翁公司对上机翼的位置适度做了调整,将其略为下移更靠近机身,从而改善向前和向上的视野,这种型号就是1916年9月服役的信天翁D.II战斗机,其飞行升限也比老型号高出200米,除此之外就没什么变动。信天翁D.II战斗机继承了D.I可怕的性能,而当时还是中尉的里希特霍芬在1916年11月23日操作信天翁D.II与当时英国著名王牌飞行员乔治·霍克少校驾驶的DH.2战斗机展开了30分钟的交战,最终成功贯穿了霍克少校的后脑,夺得了第11次胜利。这也标志着英国飞机的性能已经宣告过时。不过这场战斗也让里希特霍芬发现信天翁D.II的灵活性有所不足,于是希望得到更灵敏的战斗机。
图15、16:信天翁D.II战斗机
图17:里希特霍芬的信天翁D.II,序列号491/16
对于英国飞行员来说,最大的噩梦马上就要到了,1916年9月,信天翁D.III战斗机成功首飞并一举拿下了400架的订单。针对信天翁D.I/D.II水平机动性不足的缺陷,信天翁公司全面换用了纽波特11战斗机的“一翼半”设计,这种机翼设计由法国优秀设计师古斯塔夫·德拉热(Gustave Delage)首创,其特点是下翼弦长明显短于上翼的设计,并且将两翼间的支撑杆从上翼的两点集中至下翼的一点,而呈独特的“V”字形。这个设计融合了双翼布局的爬升率优势,以及单翼布局的低阻力优势,使得信天翁D.III的性能上升了不止一层楼。信天翁D.III在1917年1月正式服役,与信天翁D.I/D.II一起成为了英国飞行员最深的梦魇。
信天翁D.III的机身构造、武器装备和动力装置与D.II相比都没有变化,但其最高时速从165公里/小时直线上升到了175公里/小时,爬升至2000米高度所需时间从9.1分钟缩短到了6分钟,实用升限从5200米进步到了5500米。第5狩猎中队的鲁道夫·尼贝尔(Rudolf Nebel)少尉在报告中赞美称:“D.Ⅲ的速度比D.Ⅱ更快,爬升率也更高。这是极不平凡的成就,因为信天翁D.Ⅱ就已经全面胜过所有类型的敌机了。”
图18、19、20:信天翁D.III战斗机
除了信天翁,还有一种德国战斗机也不是善茬,它就是哈巴斯塔特D.II战斗机(Halberstadt D.II),由德国的哈巴斯塔特飞机制造公司设计,总产量175架,是德国在福克式天灾被终结后又一种性能卓越的战斗机。哈巴斯塔特D.II战斗机的速度不算快,也就150公里/小时,操纵性过于敏感,对新手不够友好,但它的机动性非常出色,爬升至2000米高度需要8.5分钟,比信天翁D.II还要快一些,而且要比信天翁D.II灵活一些。此外,哈巴斯塔特D.II与信天翁D.II一样有着坚固耐打的机身和优秀的俯冲性能。因此在1917年4月,哈巴斯塔特D.II依然在一线活跃,而该机在1916年服役时也塑造出了一批王牌飞行员。
图21、22:哈巴斯塔特D.II战斗机
图23、24:赫尔曼.戈林在1916年装备的哈巴斯塔特D.II
技不如人: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的劣势
1917年,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面临着人员素质和飞机性能的双重劣势。1916-1917年春居高不下的战损让皇家陆军航空队必须吸纳大量新飞行员维持编制的完整,但由于高层的无能,英国飞行员的培训组织非常混乱,训练成果也是参差不齐,而为了保持数量充足,陆军航空队还大幅度缩减训练时间,很多飞行员据说只训练了1-2天就不得不赶赴前线,这些人基本都是送死的命。
1917年1月,皇家陆军航空队总司令休.特兰夏德少将向位于伦敦的英国军事航空指挥官亨利.戴维森将军呼吁,尽快对飞行员和观察员的训练进行重大改革。当时法国和德国都会专门组织大范围的专业课程培训侦察机观察员,而英国同行都是从皇家炮兵选拔的志愿者,他们接受的一些基础训练远远达不到专业标准。在特兰夏德少将的坚持下,皇家陆军航空队的训练计划总算在1917年初得到了科学制订,并且开设了专门的课程,但直到1917年4月,奔赴阿拉斯前线的飞行部队依然缺乏有素养的飞行员和观察员,这些新兵蛋子连怎么从德军飞机的攻击下活命都成问题,更别想完成任务了。
英国飞机的劣势一样是不忍直视。此时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依然装备有大量的的B.E.2c型飞机用于侦察和炮兵校射任务,这种双座飞机于1914年5月30日首飞,1915年加入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服役,其优势是操纵性良好,飞行性能稳定,但该机最高时速只有可怜的129公里/小时,实用升限也只能达到3050米,爬升到1500米更是要花费掉24分钟时间,而且灵活性很差,根本无法在德国战斗机的追杀下存活下来。这种飞机还非常奇怪的把观察员安排在驾驶员的前面,观察员如果要操作机枪向后射击还必须躲着驾驶员,很是麻烦。如果要执行轰炸任务,该机一样不是合格的存在,因为它只能携带44千克炸弹。
英国一些人士在1915年就对这种飞机大加批评,议员诺尔·潘伯顿·比林(Noel Pemberton Billing)在下院对B.E.2飞机和设计它的皇家飞机制造厂就进行了严厉的批判,高声喊道:“与其说在法国的英国飞行员是被敌人‘杀死’的,倒还不如说是被自己人谋杀的!”英国王牌飞行员阿尔贝特·巴尔(Albert Ball)大骂B.E.2是“血腥的可怕飞机”,并说它“根本不适合空中行动”。此君在第8、13中队服役时就对该型飞机极其反感,当中队里有飞机失事时,他写道:“几乎所有人都为又报销掉一架B.E.2而感到庆幸”。然而不幸的是,B.E.2c和同系列的姐妹们总产量高达3500架,而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又必须维持足够的规模应对即将到来的阿拉斯攻势,于是这种在1915年就已经落伍的垃圾飞机不得不直面信天翁D型战斗机的挑战。
图25、26:用于侦察的B.E.2c在德国战斗机面前是纯粹的棺材
F.E.2b飞机是皇家飞机制造厂针对B.E.2飞机性能不佳的局面推出的型号,是F.E.2家族的第二位成员,于1915年服役,执行护航和轰炸任务。这种飞机的机动性比B.E.2c要强,操纵性也比较灵活,1916年1月首次参战的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第20中队是第一个全部装备F.E.2的部队,该部队涌现过44名王牌飞行员,总战绩高达630架,大部分都是靠这种飞机斩获的。但到了1917年4月,曾经战绩显赫的F.E.2飞机也在信天翁战斗机面前沦为了行动迟缓的活靶子,而作者上面提到的1916年9月17日英军那场0:5的惨败空战中被屠杀的就是F.E.2b。当然,这种飞机的头号王牌弗朗西斯.理查德·库本(Francis Richard Cubbon)在1917年4月24日到6月7日打下21架敌机,其中19架都是性能可怕的信天翁D.Ⅲ战斗机,但这种顶级精英只是极少数,大部分F.E.2飞行员不会有这种运气。这种飞机在1917年4月大部分退居二线,但皇家陆军航空队战事吃紧,所以还是有一些要面对德国战斗机,不过F.E.2b在1917年2月组成了夜间轰炸中队,获得了很大成功。
图27、28:F.E.2b在1916年上旬也算得上战绩显赫,但随着信天翁的服役,它也成为了昨日黄花
图29: 弗朗西斯.理查德·库本于1917年6月9日在梅西讷上空被信天翁战斗机所杀
除了侦察,英国飞机还要执行针对德国目标的轰炸任务,但这些型号一样是不堪大用。1916年4月服役的索普威斯“1½支柱”飞机(Sopwith1½ “Strutter”)有两种版本,双座版负责空中格斗,单座版负责轰炸。这种飞机最大航程可达600公里,最大载弹链可达120千克,适合执行远程轰炸任务,但它在服役6个月后就遇到了信天翁D.I/D.II战斗机,而索普威斯“1½支柱”轻质的机身缺乏牢固性,无法应对过大的机动动作与敌机的火力打击,过好的飞行稳定性也不利于它灵活的规避德军飞机的拦截。1917年1月抵达法国的皇家陆军航空队第43中队长肖尔托·道格拉斯(Sholto Douglas)对这种飞机失望的评价道:“我们发现,当和德国佬的新型信天翁和哈巴斯塔特飞机对阵时,自己的装备显然飞得太慢了……得不停地对它做出改进和保养,这样一来,我们的地勤人员也就和空勤人员一样,要在无休止的作业中承受巨大的压力了。在优越的敌机面前,我们的飞机几乎得不到任何进行真正战斗的机会。”
图30: “1½支柱”双座战斗机
图31: “1½支柱”单座轰炸机
马丁希德(Martinsyde)的G.100“大象”式(Elephant)飞机也不轻松。G.100是1915年8月首次试飞并在同月27日接受了测试的单发单座战斗机,虽然存在座舱视野不好的缺陷,但多项性能还是令人满意,尤其是其最大续航时间可达5.5小时,然而该机首次参战2个月后,也就是1916年9月,它就遇到了信天翁D型战斗机,G.100缓慢的操作反应和明显落后的机动性让它在面对信天翁时沦为了“孵蛋的鸭子”和“信天翁的饵料”,
不过G.100飞机的失败某种程度上得归咎于用错了地方。皇家陆军航空队认为这是一种战斗机,但实际上G.100当初就没安装这种要求设计,那阵子战斗机这个概念都没成熟。G.100没有刻意强调速度和敏捷,而是追求稳定性和续航力。这使得该机倒像是更适合长距离侦察领域,一个论据是绝大多数早期出厂的G.100都在右侧机身上装有一部照相机。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G.100的续航力、稳定性和载弹量在轰炸任务中更有亮点,1916年11月16日,皇家陆军航空队第27中队成功空袭了德军的希尔森(Hirson)火车站,此次出击的4架G.100全部准确命中目标,而且所有飞行员在历经一个半小时的飞行后全部安全返回。不过正如第27中队长斯图亚特·坎贝尔(Stuart Campbell)所说的那样,在装上炸弹后,G.100本就不好的速度和操纵性更是打了折扣。这点在昼间轰炸中非常危险。
图32、33:G.100“大象”天生就有机动性能差的缺陷
客观来说,英国航空部队还有一个国产型号能够和信天翁战斗机抗衡。1915年,索普威斯公司为了表彰企业的优秀试飞员哈里·霍克(Harry Hawker),委派设计师赫伯特·史密斯(Herbert Smith)为其打造了一款轻巧的私人飞机,后来在1916年,史密斯为这种飞机换装了80马力罗纳(Le Rhône)9缸空冷星形发动机,并搭配了1挺维克斯C型航空机枪和索普威斯-考珀(Sopwith-Kauper)同步射击装置,从而成为了一种用于对付德军侦察机的轻型战斗机,代号“侦察兵”。后来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队的赛夫顿·布兰克尔(Sefton Brancker)准将在1916年5月第一眼看到它后赞叹道:“好,好!现在‘1½支柱’有了一条幼犬!”于是该机正式改名为索普威斯“幼犬”(Sopwith Pup)。
1916年2月,幼犬战斗机的原型机接受了测试,皇家陆军航空队总司令特兰夏德少将对它的性能大喜过望,当即表示:“我们马上就要一个中队的这种飞机。”同年5月,第2架原型机被送到皇家海军航空队第5联队A中队,它在那里引起的反应更大,海军航空队要求这种飞机立即进入正式量产。到9月7日时,已经有3架正式生产型完工,第一批送抵前线的飞机率先装备了皇家海航第8中队。到年底时,该中队宣称在索姆河战场上空击落了20架敌机。皇家陆军航空队第一个接收“幼犬”的单位是第54中队,时间是1916年11月4日。
虽然幼犬战斗机的火力比较逊色,但其总体性能是毋庸置疑的强大。轻盈的机身和宽大的翼面赋予了幼犬相当出色的机动性能,其灵活性后来被证明比同样以灵敏著称的信天翁D.III战斗机还要可怕一些,哪怕在4500米高度也能保持良好机动性。皇家陆军航空队第66中队的王牌飞行员詹姆斯·麦克古登赞扬道:“当进入回旋机动时,在索普威斯(幼犬)完成两次回旋的时间里,信天翁只能做一次”。驾驶信天翁D.II战斗机的里希特霍芬在首次遭遇幼犬后也不无忧虑的写道:“显而易见,敌人的飞机比我们的优越。”
然而不幸的是,幼犬战斗机的产量一直无法满足要求,而且还要照顾皇家海军航空队。在装备高峰期,皇家陆军航空队也只有三个中队装备了这种战斗机。到1917年4月,阿拉斯前线装备了幼犬战斗机的部队也只有两个中队,最多也就36架,数量上压根没法形成优势。
图34、35:幼犬战斗机的性能足够和信天翁战斗机分庭抗礼,但它大数量无法占据优势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从下方快捷进入: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