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一位来自江苏省的理工科博士研究生。他在学术之路上可谓是成果斐然,其本硕均毕业于江苏省的 211 高校,为后续的博士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科研领域,这位博士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相当丰富,不仅有 3 篇发表在 SCI 二区的高质量论文,还有 2 篇在国际会议上大放异彩的论文。此外,他还拥有 2 项极具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发明专利。
2024 年 12 月份,对于他而言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在那庄重而严肃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中,他凭借着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出色的表达能力,顺利通过了答辩,为自己多年的辛勤付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早在 2024 年 10 月份,这位满怀期待与憧憬的博士就积极参加了一场秋季招聘会。此时,他的老家江苏省的一所本科高校向他抛出了诱人的橄榄枝。
这所高校承诺,只要他入职,不仅能给予他带编的工作岗位,还会为其配偶安排工作。然而,这一承诺附带了一个条件,即要求其配偶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幸运的是,他与对象已经领证,而他的对象恰是北京某 211 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当时正处于找工作的阶段。
于是,这位博士满怀欣喜地入职了老家江苏省的这所本科高校,成为了一名有编制的高校教师。学校也按照当初的承诺,给予了他 30 万的安家费和 20 万的科研启动经费。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关于安排配偶工作的事情,却迟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起初,学校人事处表示正在办理相关程序,让他耐心等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却改口称学校暂时没有空缺的岗位,需要再等一段时间。就这样,一直拖着没有明确的结果。最终,学校给出的反馈竟是可以安排配偶工作,但却是劳务派遣的合同制工作,没有编制。
这位博士的内心被无比的愤怒和失望所充斥,他的情绪犹如汹涌的波涛,难以平复。他深切地觉得自己仿佛被学校毫无顾忌地肆意戏耍,那种被愚弄的感觉让他痛苦不堪。他的对象同样陷入了困境,因为始终坚信学校当初那信誓旦旦的承诺,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工作安排,结果却浪费了将近半年无比宝贵的找工作时间。这半年里,她或许错过了许多本应属于她的良好机遇,使得未来的职业道路变得更加曲折迷茫。
这所高校如此出尔反尔,实在是令人义愤填膺。当今这个追求公平正义和诚信友善的社会,高校向来被视为知识的神圣殿堂和育人的温暖摇篮,本应是诚信和公正的坚定代表。
从历史的纵深视角来看,高校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承载着社会的殷切期望和充分信任。无论是在古代的书院,还是现代的大学,它们都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古往今来,无数的高校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的杰出人才,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高校理应传承和弘扬诚实守信的崇高价值观,成为社会道德的引领者和示范者。然而,这所高校的所作所为却与这些伟大的理念背道而驰。它的这种不端行为,就如同在洁白的画布上留下了一道无法抹去的污渍,严重损害了自身长期以来树立的良好声誉和光辉形象。
这样的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它还会像一场风暴,对整个教育行业产生恶劣的不良影响。人们会因此对高校的公信力产生深深的质疑,不再轻易相信高校所做出的种种承诺。
作为一所高校,怎能如此出尔反尔,公然违背自己当初郑重其事的承诺呢?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不仅无情地伤害了个人的切身利益,让这位博士和他的对象陷入困境,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粗暴践踏。它破坏了社会的规则和秩序,让人们对公平公正的信念产生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