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按辈分取名十分常见。
可是现在,却很少人有人用这种方式取名,即便在农村中,也非常少见。
曾经维系亲情的方式,如今却逐渐落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内容为作品完整存在虚构成分,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按辈分取名·】——»
在不少历史悠久的大家族族谱中,对辈分有有着极为明晰且世代遵循的规定。
比如孔家,从明朝朱元璋给了“公、彦、承、弘、闻、贞、尚、胤”这八个字当辈分用字开始。
后面又加了好多字,到现在孔家后人一看名字,就知道对方是自己哪一辈的亲戚。
再看《红楼梦》里的贾家,贾家始祖贾演和贾源,名字取 “水” 字偏旁,寓意家族如水流之源,绵延不绝。
第二三四代,都是如此。
按照辈分取名的方式,能够在家族中显出自己的身份,一看就知道谁和谁是同辈,谁是长辈谁是晚辈。
从家族传承视角来看,它无疑是家族血脉延续的象征。
不管这些子孙走到哪里,一看名字就知道自己是家族的哪一支的,具有归属感。
而且,按照辈分取名,还能让家族更加“规矩”。
明朝皇室就是典型例子,明英宗朱祁镇和弟弟朱祁钰都是“祁”字辈,朱祁镇的儿子们像朱见深、朱见淳,都是“见”字辈。
这样一来,谁该叫谁叔叔伯伯,谁该给谁行礼,清清楚楚,这种礼仪也会让家族更团结。
最后,这些按辈分取的“字”还藏着长辈的“小心思” 。
像“德”“仁”“贤”这些字,一听就知道是希望孩子做个好人、有本事。
再看清朝康熙给自己儿子们取的名字,名字开头都是“胤”,第二个字像“礽”“祉”“禛”,都和祭祀、礼仪有关。
因为皇室最看重礼仪,希望皇子们能传承这份庄重。
这些字不仅寓意好,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既有文化韵味,又特别好听。
那么,为何现在按照辈分取名不那么流行了?
«——【·原因·】——»
首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人们流动性很强。
现在年轻人都往大城市跑,有的甚至出国定居,一年到头见不着几次面。
再加上现在社会,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与发展,不再像之前那般受限于家族。
当家族聚居模式被打破,连族谱都可能积灰在阁楼角落,更别说严格按辈分取名了。
再说现在家长都想让孩子的名字独一无二。
过去名字是家族的“通行证”,现在更像个人的“招牌”。
老一辈取名讲究“学文”“庆华”,虽然寓意好,但听着太普通。现在流行“梓涵”“宇轩”,又好听又有个性。
要是硬加个辈分字,名字就变得拗口,家长们当然不乐意。
再说点实际的,现在按照辈分取名也越来越麻烦。
老辈传下来的辈分用字就那么多,家族人口一多根本不够用,有些字还不好搭配。
而且家族规矩多,不能和长辈重名,五服之内用字也有限制,挑个满意的名字比登天还难。
反观现在取名,只要好听寓意好就行,自由度高多了。
再说了经由过去的战乱、搬家,很多家谱都弄丢了,辈分用字也就断了传承。
况且,独生子女政策让不少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对家族传承的需求没那么强烈,自然也不执着于按辈分取名了。
不过,辈分取名并没有彻底消失。
在福建的一些宗族祠堂里,新生儿的名字依然严格按族谱排序;山东孔氏家族至今沿用朱元璋钦定的辈分字,全球孔姓后人见面,报出名字就能论资排辈。
当然,传统文化和现代需求并非完全对立。
有些家庭把辈分字藏在名字最后,比如“思远承”;还有家族重新设计辈分诗,融入“创新”“致远”等现代词汇。
到了现在,传统取名文化也能在新时代找到新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