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1.战后初期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印度自1757年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地印度在行政区域上分英属印度和土邦两个部分。英属印度约占印度总面积的3/5,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以上,由殖民政府直接管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被宗主国英国拖入战争的深渊,印度人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减少了对印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为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造成了客观有利的条件。战后,印度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尤以纺织和钢铁工业发展最快。印度工人阶级也得到了发展。据1921年工业普查,受雇于10人以上企业的工人有240多万人。印度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印度的两大政党是1885年建立的印度国民大会党(国大党)和1906年建立的穆斯林联盟。印度共产党于1920年建立,但全国性统一组织直到1933年才形成。印度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掌握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人民同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战后,民族解放斗争出现了新的高涨。1918年罢工浪潮席卷全国。12月,孟买工人发动总罢工,提出打倒英帝国主义的口号。在一些罢工的城市还成立了工会。农民运动在旁遮普邦等地也有较大发展。工农运动此起彼伏,预示着印度民族解放斗争新的高潮的到来。

为了缓和日趋尖锐的矛盾,英国政府于1918年7月抛出《蒙塔古——蔡姆斯福改革方案》。方案虽然提出在印度"逐渐发展自治体制","在大英帝国范围内逐步实现印度的责任政府",但其实质是丝毫无损于总督的权力。

这个方案没能缓解印度人民的反英情绪。1919年3月,英国颁布了强硬的《罗拉特法》,该法认定战时制订的《国防条例》仍然有效,总督仍拥有特别权力。殖民当局有权不经起诉就可搜查、监视、逮捕任何有反英活动嫌疑的人,不经审讯即可判刑,警察有权解散群众集会,驱散示威游行,禁止团体活动。这一法律激起印度人民的强烈反对,在全印出现了反英斗争风暴。

在斗争的关键时刻,印度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国大党领袖甘地(1869-1948)提出非暴力的抵抗政策,民族解放运动主要采取了非暴力的不合作形式。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在1919年4月6日举行总罢业,在这一天实行斋戒和祷告,进行非暴力抵抗。但是在斗争中,愤怒的印度各阶层人民冲破了非暴力抵抗的束缚,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并同军警发生了冲突。英国殖民当局采用暴力镇压。1919年4月13日,英军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城开枪扫射举行集会的平民,打死1000多人,打伤2000多人,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惨案发生后,旁遮普邦掀起了更大的反英浪潮,一些城镇和农村发生了武装暴动。4月中旬,甘地宣布中止运动。年底,国大党决定接受《蒙塔古——蔡姆斯福改革方案》。


1920年12月,国大党那格普尔年会通过了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提出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取得自主。与此同时,国大党进行了改组,扩大党员成份,在工人、农民和手工业者中广泛发展党员,使其成为群众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员到工厂和农村开展活动,开始了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倡导的这一运动在全国得到广泛响应。但是,工农运动很快突破了非暴力的限制。1921年发生了396次罢工,有60万人参加,使雇主损失了698万多个工作者。1921年8月,马德拉斯省摩普拉族贫苦农民发动起义,一直坚持到翌年1月。起义者宣布成立哈里发王国。为了平息印度人民的愤怒,英王王储到印度巡视,遭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群众的联合抵制。甘地坚决反对人民群众把不合作运动引向新阶段的要求,强调不得超过非暴力范围。1922年2月4日,在联合省拉普尔地区的乔里乔拉村,有22名向示威游行开枪的警察,被愤怒的群众打死烧死。群众还烧毁了警察所。殖民当局进行了残酷的报复,44人被杀害,数百人被流放。甘地认为自己没能制止群众的暴力行动是他"最惨痛的耻辱",并以此为借口,在2月12日由国大党通过了在全国停止不合作运动的决议。由于甘地和国大党的妥协,使第一次不合作运动结束。3月10日,甘地被捕并被判处六年监禁。

2.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畸形发展的印度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下降了1/2以上,农业总产值下降了55%;中小企业大批倒闭,失业工人数目锐增,工农生活急剧恶化,他们同英国殖民当局及其走狗的矛盾不断激化,开始出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在国大党内部,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1964)为首的激进派迅速成长起来。1929年12月,国大党通过了争取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宣布1月26日为"独立日",同时还通过了在适当的时候发动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决议。1930年1月26日,全印举行了盛大的集会和示威游行。与会者庄严宣誓印度必须摆脱英国的统治,实现完全独立。

1月底,甘地向英国殖民当局提出改变税率、削减军费、释放政治犯、取消秘密警察等11项要求,被拒绝。2月,国大党授权甘地领导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运动是由甘地发动的"食盐进军"开始的。3月12日,甘地亲率几十名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出发,步行3周多抵达丹地海滨,取海水熬盐,以号召人民反对"食盐专卖法"。但是,全印很快出现了罢工、罢课、罢市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殖民当局企图通过逮捕甘地、尼赫鲁等国大党领袖平息群众运动,结果使矛盾更加激化。白沙瓦和绍拉普尔地区在4月下旬和5月初爆发了武装起义,使30年代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到了高潮。1930年,印度各地举行了148次罢工,有19.6万多人参加。


英国殖民当局在残酷镇压起义者,实行白色恐怖的同时,开始对印度宗教团体、地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士进行谈判。1930年11月至1931年1月,在伦敦召开了第一次圆桌会议,国大党没有出席。会议没有取得实际成果。

1931年1月,甘地与英国驻印度总督签订《德里协定》。协定规定,英国承认国大党合法,国大党则停止不合作运动,并不再抵制圆桌会议。同年9月7日至12月1日在伦敦召开了第二次圆桌会议,甘地作为国大党的唯一代表出席,在会上提出英国给印度自治领地的要求被拒绝,会议仍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国大党于1932年初宣布恢复运动。英国当局再次宣布国大党为非法,并颁布了一系列紧急法令,逮捕了包括甘地等国大党主要领袖在内的12万人。7月,国大党决定用个别的非暴力抵抗代替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34年5月,国大党正式宣布无条件终止这一运动,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式结束。

在30年代初的工农运动高潮中,193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印度共产党。在此之前,印度于1920年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组织,1925年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组织了印共中央委员会。1935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了新的《印度政府组织法》,印共同国大党订立了反对这一组织法的协定,此后,一些共产党人参加了国大党组织。1937年,该法有关省的部分开始实施,在七个省组织了国大党人的政府。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