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作为人体的“化工厂”,默默承担着代谢、解毒、合成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功能。然而,当终末期肝硬化、急性肝衰竭、肝癌等严重疾病来袭,肝脏不堪重负,生命岌岌可危之时,肝移植便成为许多患者重获新生的“救命稻草”。
为此,我们邀请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普外中心肝移植肝脏外科主任李自强,为大家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记者 秦聪聪 济南报道
终末期肝病患者的
生命接力
肝移植,这项被誉为“生命接力”的医学技术,究竟适用于哪些人群?
李自强介绍,当肝脏遭遇终末期良性肝病、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以及符合条件的肝脏恶性肿瘤等致命威胁时,肝移植往往成为最后的“破局之策”。
在终末期良性肝病范畴内,乙肝、丙肝引发的肝炎后肝硬化,长期酗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硬化,以及儿童常见的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疾病,一旦发展到出现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常规治疗难以奏效时,患者就需将目光投向肝移植。
对于起病迅猛、短时间内就能让肝脏“罢工”的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如药物性肝衰竭等,肝移植更是与死神赛跑的关键手段。
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肝癌高发的背景下,部分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也能通过肝移植获得治愈的可能。
“从4个月大的婴儿到76岁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有机会接受手术。”李自强介绍,团队目前接受肝移植的最高龄患者已术后3年多,身体状况良好;最小患者仅4个月。
据悉,目前肝移植供体主要源于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和亲属捐献。公民逝世后捐献的肝脏完整,匹配主要依靠血型和组织配型,但等待时间存在不确定性;亲属活体捐献则更多应用于儿童肝移植,为小患者开辟生命通道。
惊心动魄的
“生命重塑”
李自强介绍,肝移植手术作为外科手术领域的“皇冠明珠”,其难度堪比在精密仪器上进行“绣花式”操作——不仅要精准切除病变肝脏,还要将新肝的血管、胆管等,如同“拼图”般完美吻合,任何细微误差都可能危及生命。
手术前的准备堪称一场“精密筹备战”。除了全面的身体检查,为手术方案提供依据,对原发病的控制治疗也必不可少。同时,患者和家属还需过“心理关”,医生会通过详细沟通,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树立信心。
手术过程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重塑”。麻醉后,医生迅速切除病肝并植入新肝,随后精准吻合肝动脉、门静脉等关键部位,整个过程耗时5-10小时,复杂病情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延长。
术后,患者还需跨越出血、感染、排异三大“关卡”。
医院通过术前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和术后个性化监测治疗,为患者保驾护航。常见的急性排斥反应多发生于术后数天到数周,通过免疫抑制药物和及时的治疗调整,可有效应对。
术后康复同样不容忽视。患者饮食上要注重卫生和营养均衡,生活中需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并严格遵医嘱服药复查。多数患者在1-3个月后可回归正常生活,临床中已不乏有接受肝移植的女性患者组建幸福家庭、诞下健康宝宝的故事。
李自强介绍,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生存期存在个体差异。目前,国内肝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可达85%-90%,5年生存率为70%-80%,部分幸运患者甚至能存活20年以上。
影响生存期的因素众多,除了供体质量、原发病和手术因素外,术后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患者能否按时按量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定期复查并严格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直接关乎身体恢复与病情稳定。
同时,患者术前的基础疾病与身体状况也不容忽视,若术前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糖尿病等,手术风险增加,术后恢复难度加大;而术前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术后往往能拥有更长的生存期。
别让熬夜、酗酒等
不良习惯“伤肝”
李自强提醒,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肝脏健康需从多方面着手,筑起坚固的防护壁垒。
饮食上,坚守均衡营养原则,远离高油、高脂、高糖食物,减少油炸食品、甜品摄入,预防脂肪肝滋生;多吃新鲜蔬果,补充丰富维生素,适量摄取优质蛋白。
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严格戒酒,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长期酗酒如同慢性毒药,会持续损伤肝细胞,引发酒精性肝病,如今因饮酒导致酒精肝硬化进而需要肝移植的患者日益增多,应当引起广大酒友的高度警惕。
生活习惯方面,保证充足睡眠是肝脏的“滋养剂”,每晚尽量在11点前进入梦乡,让肝脏在夜间得到充分的自我修复。
坚决避免熬夜,长期熬夜会扰乱肝脏生物钟,严重影响其正常代谢功能。
还要避免滥用药物,许多药物都需经肝脏代谢,不必要的用药会增加肝脏负担,比如感冒时,切不可随意自行服用多种复方制剂,务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临床中,不乏因超量联合服用感冒药、自行服用不正规中药导致肝衰竭的惨痛案例。
此外,保持良好心情对肝脏健康意义重大,正所谓“怒伤肝”,学会调整心态,保持豁达乐观。
定期体检也不可或缺,建议每年进行肝功能、肝脏超声、甲胎蛋白等检查,尤其是有乙肝、丙肝等肝炎病史,或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高危人群,更应缩短体检间隔,以便早期发现肝脏病变,及时进行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