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8 年的夏天,一则发生在昆山街头的暴力冲突事件,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这起事件,不仅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也在法律界和社会舆论中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大讨论。

故事的主角,一边是被称为 “昆山龙哥” 的刘海龙,另一边则是普通的打工者于海明。这两个看似生活毫无交集的人,因一场意外的冲突,命运被紧紧缠绕在了一起,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一、“龙哥” 其人

刘海龙,1982 年出生于甘肃镇原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早年经历颇为坎坷,初一便因种种原因辍学,未满 15 岁便孤身一人离开老家,踏上了闯荡社会的道路。从那时起,他的人生便走上了一条与大多数人不同的轨迹。

成年后的刘海龙,似乎与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2001 年 7 月,年仅 19 岁的他,因盗窃罪被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这是他第一次品尝到牢狱的滋味,但很可惜,这次经历并没有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2006 年 9 月 7 日,他因打架被昆山市公安局处行政拘留五日;2007 年 3 月,又因犯敲诈勒索罪被昆山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2009 年 5 月 11 日,因犯故意毁坏财物罪被昆山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于 2011 年 3 月 24 日释放。然而,出狱后的刘海龙并没有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2013 年 1 月 25 日凌晨,他在昆山市陆家镇宜家花园小区内因琐事与被害人许某发生纠纷,刘某某用随身携带的折叠刀与被害人许某互殴,致被害人许某左侧胸腔积液。

6 月 3 日晚,刘海龙等三人酒后至昆山市陆家镇合丰好声音 KTV,无故殴打被害人杜某,致被害人杜某鼻骨粉碎性骨折。2014 年 5 月 13 日,他因犯寻衅滋事和故意伤害罪,被合并执行有期徒刑两年二个月。

在多次入狱的过程中,刘海龙逐渐在当地有了 “昆山龙哥” 的名号。他曾经经营一家名为 “聚业典当” 的典当行,有网友上传过典当行的招牌,那是一块较大的广告牌,上面写明 “聚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主营办理信用卡、银行贷款、小额贷款、车辆抵押、房屋抵押、民间借贷、零首付购车。

从这些业务不难看出,他的生意与一些边缘经济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平时,他靠着放贷要债为生,频繁出入娱乐场所,还爱炫耀自己满身的纹身和拳脚功夫,将监狱的几进几出视为自己的 “荣耀”。

在他的观念里,似乎暴力和狠辣才是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种错误的观念,正一步步将他推向深渊。

虽然刘海龙有着诸多犯罪前科,但在 2018 年 3 月,他却与张某某因举报有人在昆山贩卖毒品,在破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了见义勇为证书。这一行为看似与他以往的形象大相径庭,也让不少人对他产生了一丝改观的想法。

但仅仅几个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再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只不过这一次,是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



二、命运的碰撞

2018 年 8 月 27 日晚上 9 时 36 分,对于于海明和刘海龙来说,都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时刻。于海明,一个 41 岁的陕西宁强县人,在昆城一品宴会中心的工程部工作。

他是同事眼中的老好人,每天早出晚归,努力工作,只为支撑起自己的家庭。他结过两次婚,留下两个孩子,小女儿才七八岁,家里经济压力巨大。

年初,他的父亲离世,母亲又患病在床,而案发前一年,他的大儿子不幸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瘤,需要巨额医疗费用。为了多赚一些钱,他的妻子也只好去离家较远的地方打工,夫妻俩平时见面的时间少之又少。生活的重担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但他依然在努力坚持着。

这一天晚上,结束了一天辛劳工作的于海明,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当他骑行至昆山市震川路西行至顺帆路路口时,遇到了红灯,便在非机动车道上正常等待。

此时,刘海龙醉酒驾驶着皖 AP9G57 宝马轿车(经检测,血液酒精含量 87mg/100ml),载着刘某某、刘某、唐某某沿震川路西行至此。宝马车向右强行闯入非机动车道,与正常骑自行车的于海明险些碰擦,双方遂发生争执。

刘海龙先下车与于海明发生争执,经同行人员劝解返回车辆时,他突然又下车,上前推搡、踢打于海明。



虽经劝架,刘海龙仍持续追打,后返回宝马轿车取出一把砍刀(经鉴定,该刀为尖角双面开刃,全长 59 厘米,其中刀身长 43 厘米、宽 5 厘米,系管制刀具),连续用刀击打于海明颈部、腰部、腿部。

在这危急时刻,命运似乎跟刘海龙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在击打过程中,砍刀甩脱,掉落在地。而于海明,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抢先一步抢到了砍刀。

接下来的场面,充满了紧张与混乱。于海明在抢到砍刀后,出于本能的防卫反应,在与刘海龙争夺刀具的过程中,捅刺刘海龙腹部、臀部,砍击右胸、左肩、左肘,刺砍过程持续 7 秒。

受伤后的刘海龙跑向宝马轿车,于海明因担心其从车内取出其他凶器或者打电话召集人员报复,继续追砍 2 刀,但均未砍中,其中 1 刀砍中汽车(经勘查,汽车左后窗下沿有 7 厘米长刀痕)。刘海龙跑向宝马轿车东北侧,最终倒在距宝马轿车东北侧 30 余米处的绿化带内。

而于海明,在稍作冷静后,返回宝马轿车,将车内刘海龙手机取出放入自己口袋。民警到达现场后,于海明将手机和砍刀主动交给处警民警,并向民警说明了拿走手机是为了防止对方打电话召集人员报复。



三、血案之后

随后,120 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将刘海龙和于海明送往医院。然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刘海龙因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

经法医鉴定并结合视频监控认定,在 7 秒时间内,刘海龙连续被刺砍 5 刀,其中,第 1 刀为左腹部刺戳伤,致腹部大静脉、肠管、肠系膜破裂;其余 4 刀依次造成左臀部、右胸部并右上臂、左肩部、左肘部共 5 处开放性创口及 3 处骨折,最终死因为失血性休克。而于海明经人身检查,见左颈部条形挫伤 1 处,左胸季肋部条形挫伤 1 处。

这起案件发生后,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于海明的行为究竟是否属于正当防卫。一时间,法律人士、社会大众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部分人认为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罗翔表示,从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出发,有大量类似判例支持于海明的行为属正当防卫,比如于欢案和叶永朝案。

罗翔指出,正当防卫从立法变迁来说一直朝着宽泛方向发展,然而实践中最大的问题还是站在后果主义,以是否死人为结果判断是否正当防卫。在本案中,宝马车强行进入非机动车道本就违反交通法,刘海龙不仅不道歉还出手打人,甚至还持刀威胁,其行为已经严重危及于海明人身安全。

于海明在面对不法侵害不断升级的紧急情况时,很难精准判断出自己可能受到多大伤害,然后冷静换算出等值的防卫强度,其抢刀反击的行为属于情急下的正常反应,符合特殊防卫要求。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于海明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兰亭律师事务所律师包华等一线执业律师认为,正当防卫是有限度的,即制止对方的侵害行为,使自己人身财产安全得到基本保障,这个措施只要发生了效果便可,如果继续延伸就属于过当行为。

就本案来说,于海明用刀将对方逼退之前的行为都属正当防卫,但是当对方被驱离的情况下还追着砍,那可能是故意伤害了。京衡律师上海事务所邓学平指出,刘海龙在跑向宝马车时,已被砍五刀。

此时即便宝马车内还有其他凶器,也不可能再有继续行凶的意愿和能力,因此他跑向宝马车应该是想上车逃离现场。另外根据视频,刘海龙持刀砍向于海明时,大概率使用的是非刀刃,这能证明刘海龙至少无意伤害于海明性命,这也是于海明后期还能抢刀的关键。

邓学平表示,如果导致刘海龙死亡的致命伤是后两刀导致,那么当刘海龙倒地起身后手上已经不再有刀,且已经开始逃离,于海明后续追砍的两刀特别是最后一刀,确实可能有防卫过当的嫌疑。



四、尘埃落定

在舆论的喧嚣声中,司法机关并没有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而是秉持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深入分析案件证据,准确适用相关法条。经过仔细的调查和研究,2018 年 9 月 1 日下午,昆山市公安局和检察院相继发布通报,认定刘海龙的行为属于刑法意义上的 “行凶”。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刘海龙先是徒手攻击,继而持刀连续击打,其行为已经严重危及于海明人身安全,其不法侵害应认定为 “行凶”。且刘海龙的不法侵害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于海明的人身安全一直处在刘海龙的暴力威胁之中。

于海明的行为出于防卫目的,其夺刀后 7 秒内捅刺、砍中刘海龙的 5 刀,与追赶时甩击、砍击的两刀(未击中),是一个连续行为。另外,于海明停止追击,返回宝马轿车搜寻刘海龙手机的目的是防止对方纠集人员报复、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符合正当防卫的意图。

最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之规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公安机关依法撤销于海明案件。

这一判决结果,犹如一声正义的号角,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新华社发表题为《法治的胜利》的文章,指出该案件的判决结果是一场法治的胜利。面对喧嚣,回到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既是司法的应有之义,也是法治社会的题中之意。

细看此案件定性,正体现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纵不枉,依法裁判的基本原则。此案公众关注的焦点,关键是在不法行为面前,合法权利该如何救济。

人身安全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要求,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牢固的防线。维护正义、明辨是非,倡导社会良好风尚、弘扬正气的责任,此案中的处理结果值得点赞。

而对于刘海龙的家属来说,他们在刘海龙死后 8 天拒绝收尸。这背后或许有着复杂的情感和考量,一方面可能无法接受刘海龙突然离世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可能对案件的处理结果存在一些异议。但无论如何,生命的消逝已经无法挽回,一个家庭就这样支离破碎。



五、案件背后的思考

昆山龙哥案件,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暴力冲突导致的命案,它背后反映出了诸多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从社会层面来看,刘海龙的人生轨迹反映出了一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走上歧途,并且难以回归正轨的现象。

多次的牢狱经历并没有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这也提醒我们,社会对于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扶和引导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避免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从法律层面来看,这起案件让正当防卫这一法律概念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在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正当防卫,如何平衡防卫行为与防卫限度之间的关系。

这起案件的判决结果,对于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起到了一个重要的指导作用,让人们更加明确在面对不法侵害时,自己拥有正当防卫的权利,同时也为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提供了一个参考范例。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昆山龙哥案件就像一个警示灯,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敬畏法律,遵守规则,珍惜生命。无论是像于海明这样的普通打工者,还是像刘海龙这样有着复杂经历的人,生命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便无法重来。

而法律,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应该坚守住自己的底线,为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驾护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