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门把手是创新设计,还是致命短板?我想前几次血的教训,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不,国家终于出手了,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是首次针对隐藏式车门把手提出的安全标准,将改写整个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
这两年,新能源车为了降低风阻,把隐藏门把手玩出了花:触摸弹出、感应伸缩,甚至能和导航联动自动开门。
但华丽背后却是隐患:由于碰撞后电路短路,门把手就变成“焊门员”;零下 20℃的北方,车主得用热水浇门把手才能解锁的场景屡见不鲜。更别说小孩误触夹伤、黑暗中找不到开门按钮这些 “日常暴击” 了。
工信部这次直击痛点,划了三条硬杠杠:
❶ 机械备份必须有:就算电池烧穿、电路瘫痪,也能像拧钥匙一样拽开车门;
❷ 应急标识会“发光”:内门把手必须带荧光橙色标记,摸黑也能盲操,再也不用费劲找开门键;
❸ 抗造能力大升级:-40℃能扛住 100N 破冰力,500N 拉力拽不断,再也不怕车门在事故中 “罢工”。
那么,基于此标准,哪些车得 “回炉重造”?
首当其冲的是纯电阵营: “隐藏门把手钉子户”Model Y、蔚来ET5等车,得给门把手加装机械解锁结构;靠触控面板开门的“极简化设计”的小米 SU7、小鹏G9,必须补装实体应急键。有机械把手的问界M7,也要优化其操作便利性。等等。
当然,传统车企电动化车型也不幸免,大众ID.4之前因为门把手进水召回过,这次得彻底强化防水和机械结构。
只要是M1类乘用车,不管你是20万的家用车还是200万的豪华车,24个月内必须改到位。过渡期之后,没达标的车型直接停产——颜值再高,安全不达标也得靠边站。
当然,老车主也别慌!2025年前生产的问题车型,大概率会迎来召回潮。比如,特斯拉可能会通过OTA优化门把手在碰撞后的应急逻辑。
对于车企来说,这次整改可不只是加个零件这么简单 —— 比如为了追求极简设计,把门把手做成纯电动无机械备份的,现在不得不在原有结构里加机械模块,简化?不存在的!
但换个角度想,这也是好事:当行业开始从 “炫技玩花样” 回归到“安全优先”,我们消费者才真正能享受科技带来的安全感。
所以,这次整改不仅是门把手的进化,更是整个行业价值观的转向。兄弟姐妹们你们说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