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工信部官网信息显示,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7日。


文件称:

近年来,随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美观、科技感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市场上的车门把手产品呈现出工作原理、形式多样化趋势,在市场应用过程中暴露出以下问题: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潜在逃生、救援风险。上述问题带来了潜在的逃生与救援风险。如: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断电现象,使电动式外门把手、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无明显、统一标志,增加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

从救援逃生角度,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保证翻滚、坠落事故中,能够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从而降低乘员跌落风险;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

工信部在这一征询意见稿提到“国内外情况简要说明”,指出“国外暂无与本标准相关标准。国内与汽车门把手相关的标准有QC/T 988-2014《汽车车外门拉手》、QCT1211-2024《乘用车车门内开拉手总成》,其对门把手的耐久、强度、耐高低温、耐振动、耐腐蚀等进行了技术要求。但是随着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应用,暂无标准对其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进行技术要求。”

这意味着,工信部这一针对隐藏式门把手的强制标准一旦推出,将是全球首个。

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为了美观及降低风阻等多方面的目的,广泛采用隐藏式门把手,同时把车门的应急机械拉手隐藏到不明显的位置,导致发生事故时,常发生车门因断电无法打开的情况,或者找不到应急机械拉手导致打不开车门,从而酿成惨祸。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事故分别是2024年4月26日发生的问界M7参数图片)山西运城惨祸及2025年3月29日发生在安徽高速的小米SU7惨祸。在这两起事故中,均发生了无论车内人员还是车外救援人员,都无法打开车门的情况。这两起事故均造成了每车三人死亡的惨祸,并且三人均葬身于火海。


针对山西运城事故,问界官方的声明指出,“问界新M7 Plus具备碰撞自动解锁功能,且配置机械车门内把手,特殊紧急情况时,可通过拉动机械车门内把手解锁开门。本次事故车辆与前方道路养护车发生115km/h高速追尾碰撞时,前方车辆尾部突出梁状坚硬结构瞬时严重侵入事故车辆左上侧前机舱及乘员舱,导致前机舱及乘员舱内电源线及信号线被瞬间切断,门把手控制器无法收到弹出信号,施救人员破窗拉动机械车门内把手开门实施营救”。

而针对安徽高速小米SU7事故,尽管外界普遍质疑车内三名女大学生被烧死的原因之一或为找不到开门拉手导致无法打开车门,但直到今天为止,官方没有对这次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给出任何的技术分析。

除了这两起严重的事故之外,每年的冬季,常常发生因为天气太冷导致隐藏式门把手被冻住的情况,致使隐藏式门把手被广泛吐槽。

事实上,除了隐藏式门把手,电动车在很多常用功能上的“伪创新”也常常遭到人们的吐槽,比如把物理按键比如空调温度调节集成在触摸屏上,以及流媒体后视镜、转向拨杆变成按钮控制集成在方向盘上等,均成为消费者、媒体广泛吐槽的对象。

本刊观察: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包括隐藏式门把手在内,今天的中国汽车存在各式各样的“创新”,其中很多创新如今看来并没有明确的国家强制标准,这些创新到底对安全驾驶有益还是有害,看起来并未得到充分验证,但正是这样的产品,却被允许上市,马路成了试车场,消费者成了试车员。好在,最近我们看到,国家密集出台了各种法规,包括智驾、电池安全等,都推出了标准更严苛的法规,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