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投资者在社交媒体上声称“在银行购买的金条发现内部有杂质”,由此引发市场关注。

5月9日,记者致电工商银行客服了解到,目前银行方面已经关注到网传信息,银行已经与涉事的客户取得了联系,目前正在对涉事的金条的相关情况进行核实,“经过初步判断,网络信息存在不实之处,后续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对本次事件的最终核实结果进行回应。”

对此,瑞士美泰乐贵金属苏州公司总经理陈标对第一财经介绍称,目前国有大行销售的投资金条通常由具有上海黄金交易所认证的交割品牌精炼厂供应或代工。这些金条在销售前需要经过严格的认证程序,确保其纯度和重量符合标准。尽管市场上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但国有大行销售的投资金条通常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银行金条哪里来?

某银行总行贵金属业务部门前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银行的黄金产品主要分为投资金条和题材金条两大类,其供货渠道与定价模式存在一定差异。

投资金条的供货商均为具备上海黄金交易所或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标准金条供货资质的会员企业。

上海黄金交易所官网披露的会员名单显示,综合类会员多为行业头部企业。“如山东黄金、山东招金、中钞长城贵金属有限公司、瑞士美泰乐贵金属苏州公司等。这些都是国有银行投资金条的主要供货商。”上述贵金属业务人士称,投资金条产品通常压印银行及加工厂标志,并标注重量、纯度等信息,每克加价约8~20元,主要面向注重原料金价值的投资者。而题材类金条(如生肖贺岁、大师监制、IP合作等)供货商范围更广,涵盖国央企、上市公司及大型民企。由于工艺和品牌溢价,其加价幅度显著高于投资金条,每克比即时金价高出70元~80元,部分产品每克高出120元-180元。


此外,银行有贵金属回购业务。记者查询银行贵金属回购的相关流程及要求发现,在回购时,银行要求贵金属产品需品相完好,无明显缺损、无修补痕迹,表面要素(品牌标识、克重、成色等)需齐全,且重量与标识一致。同时银行贵金属回购网点不仅接受本行销售的金条,也接受其他指定银行销售的符合标准的品牌金条。


“不过实物黄金流通市场存在乱象,银行在回收金条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据业内人士介绍,银行回收金条时通常要求包装完整、凭证齐全。银行进行第三方检验过程中会进行录像等措施,但最终的破坏性检测仍需在工厂进行。只有这种全程录像的检测方式才能够确保金条的质量和重量,银行网点无法进行此类检测。

在记者问及回收金条时外包装要求时,上述客服人员称,只要产品本身符合上述条件,即可正常回购,对外面包装有没有规定。

炒金热催生“掺假镀金”新骗局

尽管银行对供货商有严格的标准,但市场上仍存在一些乱象。

随着金价的快速上涨,今年以来国际金价持续上涨,COMEX黄金期货年内累计涨幅约26%,炒金热下,市场上弄虚作假的行为也越来越多。

陈标指出,黄金市场的复杂性在于其原料来源广泛,除了交易所外,场外市场也流通着大量黄金。所以市场上仍存在一些小作坊或不正规工厂生产的金条流入市场。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只能依赖销售方的品牌和检测证书,但检测机构也良莠不齐,市场上存在数量不少的不合格检测证书。

据陈标观察,当前金价高企,越来越多的“问题金条”进入市场,这些所谓的“问题金条”并非完全不含黄金,而是纯度或重量未达到检测标准,例如标称Au999.9纯度的金条可能实际纯度不足,或者重量存在负公差。更有甚者,一些“金包金”的金条,表面一层是Au999.9的黄金,内部夹杂低纯度黄金,以次充好,牟取高额利润。

“总之,黄金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和投资黄金时必须认准品牌和销售渠道,同时关注检测机构的专业性及证书的真实性。”陈标建议,只有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品牌黄金,具备有效证书或防伪技术,才能有效避免购买到伪劣黄金产品。

此外,面对近期国际市场贵金属价格大幅波动,5月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再度发布风险提示,要求其各会员单位做好风险应急预案,维护市场平稳运行,并及时采取相应风控措施,同时也提示投资者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合理控制仓位,理性投资。近一个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已经5次提示风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