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过度准备综合症”。

有人害怕开始后的那种不确定性,还有人太过追求完美主义。他们在做事之前,总要确保万事俱备才付诸行动。

适度的准备,是锦上添花,而过度的准备,实则是恐惧与拖延的借口。

哈佛大学教授乔丹·彼得森说:“人总是用准备来逃避真正的问题——因为准备不需要直面结果。”

准备工作即使做得再充分,没有开始也是徒劳。

废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过度准备。

01

著名学者陈春花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年,她和一个朋友聊了一些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准备把这些想法汇集成书。

她非常认同朋友所做出的一些结论和研究思路,也很期待他的新书。

两年过去了,市场上已经开始推出一些看法相同的新书,朋友的书却还没开始写。

她打电话告诉这个朋友,朋友假装得意地说:“看来我神机妙算,两年前就已经判断出市场状态。”

朋友对她说,觉得自己的观点还不够成熟,想等准备得更周全些再开始动笔。

陈春花听了感到十分惋惜,朋友已经错过了一次机会。

蒂姆·库克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做演讲时说道:

事实是总有一天,当你的时代来临时,你永远不会做好准备,本来也没准备好这回事。

生活不像做菜,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齐全才下锅。

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预先计划安排,是必不可少的,但过度准备就像在黑夜中举着放大镜不断检视自己的缺陷,却忘了拿起手电筒去看清前方真正的路。

就像下面这张图。



及时行动者即使准备尚不完美,也比那些执着于万事俱备才开始的人走得更远。

过度的准备,会杀死做事的热情。

02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心态:

我不是不愿意行动,是我还没有准备好。

想考个证,理论知识学习了不少,笔记也做了厚厚一大本,却始终没有报名。

想创业,一直在考察项目,但考察来考察去,还是没有行动起来。

你心里总想着:等准备好了再说。

其实你永远都不会准备好。

老舍先生也曾陷入过过度准备的陷阱。

20世纪60年代初,老舍开始整理生平资料,包括回忆童年、留学经历和文学生涯,准备写一本自传《正红旗下》。

1961—1962年间,老舍在创作话剧《宝船》《荷珠配》的同时,也抽出时间整理早年生活素材。

或许是想做到尽善尽美,在准备过程中他投入了大量精力,导致留给真正创作的时间就减少了。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这部作品也未能完成,成为文坛的一大憾事。

史铁生说过:“自古就没有把一切都设计好再开步的事。别想把一切都弄清楚,再去走路。”

做大事者不纠结,成大器者不磨叽。

被窝里计划一千次,不如起来试一次。先去做,做成一堆烂泥,再慢慢改。

作家叶大刀在创作《玄幻,我顿悟了混沌体》之初,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写什么题材的作品。

他跑到图书馆调研,看市场受欢迎的小说是哪些类型,再规划自己的小说。

他没有事先准备好完整的大纲和详细的情节设计,而是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调整,根据自己的灵感来丰富故事内容。

最终,这部小说出版后,他成功收获了上百万读者。

记住,先狂做,别多想。

在干中想,在想中干,不断试错,不断优化。

就算没有成功,你也获得了成长。而迟迟不行动,就没有反馈,无法修正,永远错失升级的机会。



03

导演王晶在一次采访中分享了电影《整蛊专家》的创作过程。

1990年圣诞节前夕,王晶接到老板电话,让他赶在春节前拍出一部新片,并给了他10个字:周星驰,刘德华,整蛊专家。

当时,只有一个剧本大纲,王晶立马开始着手准备,一边拍一边写剧本。

上映后叫好又叫座,拿到了3138万港币的票房,是当年香港电影票房第五名。

作家曲凯曾提出一个观点:

一个人这辈子只有那么一两次机遇,稍纵即逝。

所以,如果火箭上有个位置,你要做的是赶紧跳上去,而不是纠结坐姿好不好看。

不用等到所有资源都就位才开始行动,有个大方向就可以一点点实践了,细节可以慢慢抠,先行动起来就已经领先绝大多数人了。

《天道》里的肖亚文,在遇到主角丁元英之前,在德国一家华人贸易公司工作。

后来,丁元英成立格律诗公司后,让她担任董事长。

那时的肖亚文并没有完全准备好,她在入股后才开始学习如何管理和运营公司。

《平凡的世界》的孙少安在办砖厂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经验,也没有完全准备好就开始行动了。

在经营过程中,他边学习管理知识,边解决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问题,使砖厂逐渐发展壮大。

乔布斯当年搞苹果电脑时连电路板都不会焊,每天蹲在车间边组装边学电子技术。

现在回头看,要是等他等考完工程师证再创业,可能也就没有苹果公司了。

与其犹豫不决,陷入习惯性拖延,不如做好必要的计划安排后,就马上行动起来。

先起跑,再调整呼吸,先起飞,再调整姿势。

心动不如行动,把“我不能”变成“我试试”,把“想要做”变成“立马做”。

周鸿祎也说过:想赢的第一步,就是亲自上台。正确的做法是,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不怕犯错、屡败屡战。

没有谁一开始就是大神,边学边做才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所以,不要再等“准备好了”才开始,你只需要踏出第一步,剩下的路,会在前行中慢慢清晰。

如果你想做一件事,马上就开始。

别怕错,一辈子那么长,我们有的是时间来纠正。

《人民日报》写道:过度准备是用心良苦的败笔,它使你一生都无法做成想做的事。

再好的事情或想法去做就有机会,不去做永远不会有收获。

当你真正做起来,你就会发现,你所畏惧的问题也就那么回事。

即便前途艰难,但请你不要怕,因为勇敢开拓的人,面前才会有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