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振

来源 | 财经八卦(ID:caijingbagua)



引言:五一假期炸出来的人好比“雨后春笋”一样,许多网友狠狠报复性弥补上六休一的工作机制,趁着这时间挽救自己的精神状态。可是今年咋和往常不太一样?天空飘的风筝乍一看怎么是“尿素袋”经典配色啊?

当抖音和小红书上的精致的“Ins风野餐”还在执着于蕾丝餐布、进口气泡水时,另一批年轻人已经带着尿素袋、铁皮饭盆和凉拌黄瓜占领了城市公园。



看着天空飘着各式各样的风筝,唯独少了许多商贩吆喝卖的“天价”产品,还是别有一番风味呢。





"寒酸野餐"

从消费降级到精神升级

对比起之前风靡网络的“名媛”拼单野餐排着队像流水线一样为了出片而野餐的状况,现在冒头的年轻人怎么看都是松弛度拉满了吧?



他们不再追求“出片率”,而是回归最原始的快乐——在草坪上啃馒头夹辣条,用塑料袋装饺子,甚至直接铺开快递纸箱当野餐垫。



这让许多人想起了儿时的快乐,当“老老的老子”还是“小小的老子”的时候,电子产品还没太过于普及,放学一窝蜂地跑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席地而坐,大家揣着皱巴巴的一块五毛钱去小店换来的小零食堆在草坪上一起分享的日子历历在目。



人生就是不断的祛魅的过程,过去几年,“精致露营”“野奢”等概念被过度营销,不仅野营产品被炒到天价,在工作辛苦的日子里许多年轻人已经没有力气再为了朋友圈的精致出片而耗费短暂的假期换取所谓的“伪精致”了。



物极必反,所以这个假期的很多年轻人逐渐意识到,所谓的“仪式感”不过是“跟风”和“外部环境”制造的消费陷阱。

当约着好朋友见面,发现对方也穿着大裤衩人字拖手里拎着香飘飘的时候,一瞬间就回到了校服裤沾着小草和泥土的纯真时光。



有网友评论:“这让我想起了我不是毒妇时的日子!”

“随缘”野餐的流行,本质上是对“必须花钱才能快乐”这一消费主义逻辑的否定,谁说快乐就得是花大价钱,然后大家一起拍照千方百计地为了出片,天没有聊到几句,松弛也没有享受到几下,最后相顾无言坐在野餐垫上开始默默P图最后各回各家?



朋友圈再多的点赞和精心找好的文案都比不上好朋友见面不玩手机天南地北聊聊天。



以往的野餐是“拍照打卡”,现在的野餐是“真实社交”。

年轻人更愿意和“没钱的老闺蜜”分享一根黄瓜,抢着从帆布包装着的沾黄瓜大酱,而不是和“精致名媛”比拼谁带的马卡龙瑞士卷更贵。

图源:网络



看着遍地的“百花齐放”,不仅有奶奶的旧床单、废弃的雨棚布、喝完的奶茶袋,都能成为野餐装备的时候,一边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另一边是实用主义的胜利,当代年轻人开始推崇“物尽其用”的时候,劳动节的意义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这种“低配版快乐”不仅省钱,还减少了资源浪费,还符合环保理念嘞!

说起环保理念和“低配版快乐”,年轻人也有一番作为,自由不仅仅存在于没有天花板的地方,有天花板的地方,属于年轻人的精神自由也能活下来。

图源:网络





出租屋文学创作

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宫殿”

在消费降级的背景下,年轻人开始将有限的居住空间变成创作基地,有时候有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可是工作一天回到家看到自己生活的地方赤裸裸的只是“出租屋”,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压力呢?

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改变了观念,认为“只要是自己住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所以他们用二手家具、DIY装饰和低成本改造,把出租屋变成“精神自留地”。

图源:小红书



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不是要等买了房才可以开始认真生活。

还记得偶然刷到微博上看到某北漂青年分享的出租屋,他用捡来的木板和旧布料,将简陋的单间改造成“复古书房”。

看照片能看出来可能并不需要花费多少钱,但字里行间能看出来他对生活的热爱。



不仅如此,除了改造,有些年轻人保持着养花养多肉植物的习惯,还开辟了“种菜”的新技能,放眼望去开始在阳台种葱、蒜、生菜,甚至番茄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开始分享种植经验。

这可不是只是为了省钱,更是一种“对抗城市化疏离感”的方式。

纵观此现象,在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心里“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已经不能划上等号了,

不再盲目追求“网红家居”的日子里,空间的实用性和情感价值已经占据了大方向。



当创意替代了金钱,精神满足弥补了物质局限,出租屋的本质已经不能限制年轻人自由了。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10平米的空间,装得下我的书、画和猫,就够了。”

过去,租房被视为“过渡期”,现在年轻人更愿意在出租屋里投入时间和创意,将其视为“当下生活的核心”。

因为,最重要的不就是当下吗?



再说了,当初高端商场的下午茶一度是精致生活的象征,而今却化身19.9元"临期甜品盒",成了都市白领们争相抢夺的战利品。

50多元的提拉米苏,30多元的马卡龙,200多元的英式三层塔,现在只要掐点秒杀这些"打烊福袋",就能用不到原价1/5的钱拿下。拼拼网速再撞上系统放水,连国贸丽思卡尔顿的行政酒廊甜品盒都能19.9元抢到。



打烊捡漏,打工人省到笑出声。

网友:“当初的我看不起,现在我拼命抢。”





年轻人消费降级背后发生了啥?

“奢侈野餐”“松弛版野餐”,从“网红餐厅打卡”到“自带饭盒上班”,从“出租屋文学”到“生活的本质”,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正在经历一场“降级革命”

许多年轻人面对的就业压力无比巨大,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的日子里,年轻人可支配收入其实岌岌可危。

当城市房租占收入比越来越高的时候,年轻人不得不削减非必要开支,“寒酸野餐”和“出租屋改造”本质上不就是应对高生活成本的策略吗?



当累了一天下班到家,脑子已经停转,打开手机刷视频铺天盖地的信息就这样根据大数据推送变成了一天下来结束的句号。

脑子无力思考,这也让不少年轻人被广告和社交媒体制造的“伪需求”牵着鼻子走。

可是当消费能力跟不上“野餐必须精致”“租房必须北欧风”这些观念的时候会怎么办呢?

那这种“伪需求”就会被慢慢地逐渐打破。



“反内卷”心态已经快要成为年轻人崇尚的精神核心了,所以年轻人更愿意把钱花在“能真正带来快乐”的事情上,比如和朋友野餐,而非购买奢侈品。

部分年轻人开始接受“少即是多”的生活哲学,减少物质依赖,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再说了消费降级跟生活降级并不是一码事,而是年轻人对“何谓幸福”的重新定义: 从“拥有什么”到“体验什么”,并不是表面上让别人羡慕的东西就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向外求到最后也会回归到向内求。



“外在展示”到“内在满足”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出租屋文学”,因为用创意和情感填充空间和金钱堆砌“表面精致”对比起来,人们选择了更有温度更适合当下的第一种方式。

出租屋不再是和“低能量老鼠人”挂钩的词,因为“低能量老鼠人”也能有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也会在阳光好的时候晒太阳,住在“握手楼”里的青春又何尝不是青春呢?



而且寒酸野餐不是“没钱”的无奈,而是“不想被消费主义绑架”的清醒,从“被动消费”到“主动选择”的过程,就是年轻人对大数据信息绑架的一种“破局”。



消费降级时代,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好生活”。

“寒酸野餐”成为潮流,当“出租屋文学”兴起,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消费习惯的变化,更是一代人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真正的“降级”或许不是消费能力的下降,而是对“幸福标准”的升级。



从“别人眼中的精致”到“自己心里的满足”,从“花钱买快乐”到“用创意制造快乐”,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改变着。

在这个五一,无论是挤爆景区的“特种兵”,还是躺在尿素袋上看着天空中飘着简易自制风筝的“低能量老鼠人”,其实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回答同一个问题:“我们究竟需要多少钱,才能活得快乐?”

而答案或许很简单,快乐从来不在商品的价签上,而是在我们对生活的定义里。

大家对此次事件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留下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和大家一起热烈讨论讨论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