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孙策的托孤重臣,堪称东吴“文臣之首”的张昭,看似备受尊崇,实则屡遭冷落,总结起来,就是“外尊内疏”。



△影视剧中的张昭。

新旧交替的尴尬处境

孙坚战死荆州后,作为长兄的孙策肩负起家中重担,合纵连横,转战江东,仅仅数年便拿下吴郡、会稽、丹阳等重要根据地,奠定了江东八十年基业。而孙策的另一个贡献,则是留下张昭、张纮、周瑜等人杰,为孙权继承家业提供了极大便利。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孙策留下的这些臣子,都带有明显的“孙策”标签,尤其是名满天下的张昭、张纮,他们与江东政权的联系,更多依托在孙策乃至吴夫人身上,而非孙权。对于张昭,孙策给予其充分信赖,与之缔结“升堂拜母”的仪式,通过这种泛亲属化的方式加强彼此间的亲密关系。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孙策自比齐桓公,将张昭视为自己的“管仲”,后者也没有辜负他的信赖。在张昭的辅佐下,孙策得以安定后方,并借助“二张”才名与江东大族进行深入往来。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刺,临终托孤张昭,江东从此换作孙权来掌舵。然而,孙权并没有足够的威望与手段“降服”孙策留下的功勋老臣,多亏张昭及时表态,“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众人见张昭对孙权如此尊重,也对这位年轻少主生出了几分信任。

而后,孙策之母吴夫人出面掌事。作为“升堂拜母”礼仪的核心人物,吴夫人深得张昭、张纮、周瑜等重臣敬重,在她的斡旋之下,并未建立成熟体制的孙氏政权竟成功实现了权力的内部交接。在此过程中,张昭亦出力颇多。

事情很快出现了转折。建安七年(202),吴夫人病重去世,临终托孤张昭。而后者将面对的,是一个走入正轨的新生政权和一个斗志昂扬、摩拳擦掌的主公。《三国志》的记载很微妙,吴夫人去世后,“二把手”张昭“隐形”了一段时间。

往后追溯,就直接到了建安十二年(207)。彼时,甘宁新投孙权,向他献上讨伐黄祖的西进之计,张昭表示反对,认为“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但孙权最终选择支持甘宁。

不难看出,孙权与张昭之间已经出现了分歧,面对这位兄长、母亲都委以重任的老臣,孙权虽然明白他的忠诚,也对他十分尊重(如孙权后来所说,“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但他更信赖的,却是鲁肃、甘宁、吕蒙、诸葛瑾等人。这些人,要么是刚加入的新面孔,要么是受孙权赏拔才得以发迹,都带有孙权的个人标签,是他能够真正信赖并委以重任的人。“一朝天子一朝臣”,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的背景下,孙权与张昭之间渐行渐远。



△影视剧中的张昭。

面对曹操的立场分歧

若没有赤壁之战,孙权恐怕并不介意和张昭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臣将心比心。但随着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下,欲会猎于吴的“恐吓信”到来,孙权与张昭就彻底离了心。面对曹操的十足压迫感,江东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

鲁肃的话却说到了孙权的心坎上:“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鲁肃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一旦投降曹操,依然能够高官厚禄;可是作为主公的孙权,在降曹以后又当如何自处呢?

鲁肃的话,令孙权坚定了与曹操对抗到底的决心,而想要求和的张昭等人,自此为孙权所不喜,这也是张昭为人诟病的地方。《三国志》中并未明确记载,张昭曾劝说孙权降曹;但确实有证据表明,张昭是赞同求和的,但也未直接言明他主张求和。孙权对张昭早有不满,而“战与和”问题的出现,则是二者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或因如此,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时,才会将主动求和的“议者”改写为“长史张昭等”。张昭称得上是江东文臣的“意见领袖”,无论这些话是不是他说的,只要他已明确表态,都将算在他的头上。

荆州豪强蔡瑁、蒯越等人此前降曹,有十五人封侯,故后世有史家认为,张昭劝说孙权投降,不免有贪慕荣华之嫌。投降派中许多人或有“卖主求荣”的嫌疑,可张昭主张求和,却未必如此。

早在孙策创业之前,张昭就已闻名中原,他少有才名,“弱冠察孝廉,不就”,后来徐州牧陶谦又辟举他做含金量更高的茂才,仍不就。以张昭的履历、才气及名望,他不需要通过“卖主”就能轻易“求荣”。

张昭主张求和,更多是受道德伦理的束缚,认为汉帝所在方为正统,其思想也趋于保守,不愿冒险奋进,所以不赞同甘宁西进,亦不愿赌上江东基业去与正处巅峰的曹操对抗。这与孙权的立场截然相反。孙权年少登位,锐意进取,故而周瑜、鲁肃、吕蒙、甘宁等人能在孙权执政前期备受重用,而偏向于“限江自守”的张昭等守旧老臣,就难免与孙权渐行渐远了。



△影视剧中的孙权。

与孙权性格不合

史书中记载了孙权与张昭的激烈冲突。嘉禾元年(232)十月,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反魏,向东吴称臣,希望得到孙权支持。张昭表示反对,孙权却一意孤行,遣使前往辽东。二者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张昭见孙权执意行事,乃闭门不出,不参与朝政,孙权大怒,命人用土封住张昭家的大门;张昭不甘示弱,亦从门内将门堵上,与之针锋相对。

不久,东吴使臣在辽东遭到截杀,孙权悔之晚矣,“数慰谢昭,昭固不起”,被拂了面子的孙权又急又气,又派人放火烧张昭家的大门,可张昭还是闭门不出。孙权别无他法,只好先令人赶紧灭火,又亲自前往张昭家,驻足良久,这才请出了张昭。

陈寿曾评价张昭的性格,“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而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与张昭截然相反。作为托孤重臣,张昭总有他的孤高与矜傲,但孙权终归不是“性阔达”的孙策。尽管他相信张昭的忠诚与办事能力,但以他的立场,很难将张昭当作真正的自己人。而张昭也清楚,孙权没法像孙策那样,给予他充分信任。

孙权称帝后,张昭没有当上丞相,而是被封为“辅吴将军”,位次三公。“辅吴”二字是孙权对张昭功勋的认可,“食邑万户”是他对张昭的经济补偿。不过,“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还意味着,孙权的帝王之路,再也不需要张昭为他保驾护航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