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谢菲尔德克鲁斯堡剧院,中国斯诺克选手赵心童以18:12击败威尔士名将马克·威廉姆斯,成为首位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的亚洲人,这一历史性胜利不仅让他登顶职业巅峰,也让他的成长经历再度成为公众焦点:12岁休学专攻台球,父母的“孤注一掷”,究竟值不值得大众效仿?
赵心童的台球启蒙始于7岁,彼时,母亲文安笑带回的台球玩具点燃了他的兴趣,随后一次随父亲赵小伟去台球俱乐部的经历,让他第一次真正拿起球杆,天赋很快显露:10岁时,父母为他购置专业球桌,并将家中房间改造为训练室;12岁,他在学业与职业的分岔路口选择休学,拜师中国斯诺克“教父”伍文忠,开启全职训练生涯,母亲文安笑回忆,当被问及“大学毕业后想做什么”时,赵心童毫不犹豫回答“打台球”,正是这句话让父母下定决心:“既然最终要选择这条路,不如现在就专注投入。”
赵心童父母的决策看似大胆,实则经过理性权衡,他们并非盲目支持,而是基于对儿子天赋的观察:启蒙教练评价他“可能是同年龄段全世界打得最准的孩子”;13岁便以单杆143分横扫深圳公开赛,被冠以“天才少年”称号,此外,家庭资源的支撑至关重要,父亲赵小伟作为深圳某医院副院长,母亲为护士,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从购置专业球桌、聘请名师,到赴英国斯诺克学院深造,每一步都需资金支持,母亲文安笑坦言:“爱孩子就要让他快乐,人生要有自己热爱的东西。”
然而,这条路径的风险同样显著,斯诺克职业化道路漫长且不确定,即便如赵心童般天赋异禀,也曾在2018年因成绩波动被降级为业余选手,更在2023年卷入假球风波,遭禁赛20个月,禁赛期间,他一度陷入心理低谷,“盯着球杆发呆,甚至想砸电视机”,若非家庭的经济兜底与心理支持,或许难有后来的逆袭;赵心童的成功案例引发两极讨论,支持者认为,其父母“因材施教”的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框架,为天赋提供了绽放的土壤,深圳台球学院教练伍文忠指出,斯诺克需要“童子功”,早期专业化训练对职业发展至关重要,而反对者则担忧,过早放弃学业可能限制孩子的未来发展,且这种模式依赖家庭资源,难以复制
值得关注的是,赵心童的成长并非“孤例”,丁俊晖同样是在12岁辍学专攻台球,最终成为亚洲斯诺克标杆;网球名将莎拉波娃、高尔夫选手泰格·伍兹均在幼年接受专业化训练,这些案例揭示了一条规律:在高度专业化的体育领域,早期投入与家庭支持往往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需以科学评估天赋、完备资源支撑及心理韧性培养为前提
那么赵心童父母的决定是否值得效仿?答案或许因家庭而异,首先,天赋识别是关键,赵心童7岁展露过人球感,13岁斩获赛事冠军,证明其天赋远超常人,若缺乏显著优势,盲目效仿可能适得其反,教育学者娄义华在评论中强调:“发现天赋比塑造更重要。”其次,资源匹配不可或缺,从家庭改造球房到海外训练,赵心童的路径依赖经济投入与社交资本,普通家庭难以承担每年百万级的培训费用,更遑论禁赛期的“试错成本”;最后,风险意识不可忽视,职业体育淘汰率极高,即便顶尖选手也可能因伤病、丑闻或状态下滑折戟,赵心童的禁赛经历警示,家庭需为潜在风险预留应对方案,如心理辅导、学业衔接计划等
赵心童的故事,是一则关于天赋、资源与机遇的现代寓言,其父母的决策虽成就历史,却不宜被简单化为“成功模板”,对于普通家庭,更现实的启示或许是: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同时,保持教育的多元开放性;在支持专业化路径时,兼顾风险管控与可持续发展,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冠军,而是培养完整的人,无论他们最终选择站在克鲁斯堡的领奖台,还是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