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美籍华人鲁照宁第21年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文物史料,此次来宁他因为车祸刚经历了一次手术。鲁照宁累计向馆方捐赠史料已达2512件(套),“我还会继续打捞史料,把历史真相告诉世界。”



揭开国际社会有关

南京大屠杀暴行最早报道

“我们离开这座城市时,最后看到的一幕是,300 名中国人在江堤附近被有计划地处决,此前这里的尸体已堆积到齐膝深。这是过去几天南京惨状的典型写照。”捐赠史料中,一份来自1937年12月18日《旧金山纪事》报的特稿,根据斯蒂尔及其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守南京的国际友人亲眼目睹的日军暴行撰写的报道,以“在地狱般的四天”为标题,很早就向国际社会揭露了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文章还写到,“(日军)仍选择了有计划地进行大屠杀。这就像宰杀绵羊一样。难以估计有多少部队被困并被杀,但可能在 5000 到 20000 人之间。”作者还写到他经过南京下关地区目睹的惨状,“今天我从这里经过时,要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开车,这些尸体有日军卡车和炮车从上面碾过的痕迹。”

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认为,这批史料尤为可贵的是,找到了国际社会有关南京大屠杀暴行最早报道的原件。“鲁先生这次带来的大量报纸,集中呈现了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美国主流媒体对日军轰炸南京的持续关注与报道,包括 1937年9月、10月、12月的多篇报道。”

“1937 年 12 月 18 日《旧金山纪事》,转载于《芝加哥每日新闻》,记者为 1937年12月15日才离开南京的斯蒂尔,这是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最早报道。”杨夏鸣说,东京审判时检察官高度重视这些记者,称其是唯一目睹南京大屠杀的外国人,并希望他们出庭作证。此前纪念馆已收藏了《芝加哥每日新闻》的这篇报道复印件,这次鲁先生帮纪念馆收集到了原件。



汇集日军对南京实施

近四个月无差别轰炸暴行的证据

此次鲁照宁向馆方捐赠文物史料共计89件(套),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画报及影音资料等,是他这一年来从美国收集整理的。其中,报纸是主体,共有19种,包括《纽约时报》《芝加哥每日论坛》《旧金山纪事》等美国权威媒体。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认为,这批史料集中汇集了日军对南京实施近四个月无差别轰炸暴行的证据。

捐献史料还包括1937年9月22日 《底特律新闻》报道50架日本飞机轰炸南京,数十枚燃烧弹和高爆弹落入下关破旧的草棚区,造成200多名中国平民伤亡。死伤人员大多是那些无力或无法加入逃往周边乡村安全地带行列的人。“数十枚燃烧弹和高爆弹落入下关破旧的草棚区,这里位于城市城墙与长江之间。房屋着火,如火柴盒般被烧毁” 。报道还写到“在此次袭击中,人口最密集的城区,包括新住宅区均遭到轰炸,平均每个地点落弹3枚。”

1937年9月22的《芝加哥每日论坛》报,记录了日本航空队对南京持续90分钟的恐怖轰炸。报道写道:“日本无视美国和英国的抗议,于今日对这座人口密集的城市进行了恐吓性轰炸,并轰炸了一个半小时。”。



1937年9月23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了日军轰炸南京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内容。报道这样写道:“昨天,50架日本飞机对南京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两轮空袭。在最后一枚炸弹落下后,超过200名平民伤亡。”。

1937年9月23日《芝加哥每日论坛》,报道中写到“50多架日本飞机参与空袭,向城市投下200多枚炸弹,造成200多名中国平民伤亡,多数集中在城市最贫困区域。许多人被烧死,下关长江边贫民窟的草棚如火柴盒般被点燃。大多数遇难者是那些无力或无法加入大规模出城疏散、躲避空中死亡威胁行列的人。街道上满是肢体残缺、被烧焦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尸体。”

1937年9月25日《底特律新闻》报道了南京价值100万美元的发电厂被轰炸成一片废墟,城市供水系统也因日军炸弹而瘫痪。“今天,80架日本战机对中国首都进行了近7小时的轰炸,造成了日军空袭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官员估计有200人丧生。中国高射炮部队击落7架敌机。南京价值100万美元的发电厂被轰炸成一片废墟,城市供水系统也因日军炸弹而瘫痪……一百万人赖以生存的照明、供水和食品设施被日军摧毁……”



1937年10月12日的《纽约时报》,报道日军空袭对南京医疗设施的破坏,以及由此导致的医疗资源紧张的的状况。报道中写到“目前,金陵大学医院是南京唯一仍在运营的大型医院。由于资源面临新的压力,该院急需额外资金和医疗物资。致该机构托管人的电报着重强调了这一点。电报称,急需用于防治破伤风、天花和白喉的疫苗”。

1937年12月7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中写到:“因未能按计划今早进入南京城,愤怒的日军出动了90架飞机,据信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空袭。不过,空袭结果尚不明了。数百枚炸弹投下,造成了极大混乱”。

1937年12月9日的《纽约世界电讯》报,报道中写到:“日军空袭部队对中国首都进行了一整天的轰炸,但今晚中国军队仍坚守在南京城周边阵地。中国防御炮火对从南面和东南面逼近的日军进行了猛烈炮击……日军司令部今天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南京在周五中午前投降。这一份份报纸记载,填补了纪念馆馆藏文物中欧美等西方国家有关南京大屠杀史料的空白,为浩劫的存在给出不可辩驳的第三方铁证。

谈及这21年“打捞”历史的感受,鲁照宁表示,“从未后悔,不会停止。我出生在南京,我有责任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情。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我还要不断征集和捐赠史料。打捞历史真相,我不会停止,停止时是我安息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还要继续打捞历史,让更多珍爱和平,不忘历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 周嘉楠

校对 潘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