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故事根据资料改编,人物、时间、地点、情节、配图均为虚构,与现实无关,本文旨在宣扬正义,杜绝犯罪发生,并无不良导向,请理性阅读!

01捉弄

1993年的夏天,我十三岁,刚刚小学毕业准备升初中。

那年也是我母亲去世的第三年。

母亲因病离世后,父亲一个人把我拉扯大,日子过得紧巴却也踏实。

直到那个闷热的八月,父亲正式和李阿姨结婚了,并带回了她和她的女儿李小童。

那天的婚礼很简单,只在家里摆了几桌,请了几个亲戚和邻居。



席间,父亲喝得微醺,扯着我的手向大家介绍:"这是我儿子,王明,今年上初一了。"然后又揽过李阿姨和小童:"这是秀芬和小童,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大家纷纷鼓掌祝福,只有我站在一旁,神情冷漠。

我看着李阿姨温婉的笑容和小童怯生生的样子,心里升起一阵厌恶。

在我眼中,她们就是来抢走父亲和我家的入侵者。

婚礼后,我们四个人住进了原本属于我和父亲的两居室。

父亲和李阿姨住主卧,我和小童各自一张单人床,挤在次卧。

这种安排让我更加不满,我习惯了自己有个独立空间,现在却要和一个陌生女孩共处一室。

"明明,秀芬和小童刚来,你要多包容,帮着照顾小童。"父亲私下里嘱咐我。

我不置可否地点头,心里却想着各种办法让她们难堪。

机会很快就来了。

第二天,李阿姨主动承担了家务,开始在厨房准备午饭。

我悄悄溜进厨房,把盐罐和糖罐的位置调换。

果然,中午一家人坐下来吃饭时,炒青菜甜得发腻,汤却咸得难以下咽。

"这......"李阿姨尴尬地看着桌上的菜,"可能是我不熟悉厨房布局,把调料搞混了。对不起,大家将就一下。"

父亲安慰她:"没事,刚来不熟悉很正常。下次注意就好。"

我低头偷笑,感到一种恶作剧得逞的快感。

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想出了各种办法捣乱。

把洗好的衣服重新丢进脏水里,把扫好的地故意踩脏,甚至趁李阿姨不注意在她水杯里放盐。

李阿姨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但她从不当面揭穿我,只是默默地重新做家务,擦去额头的汗水,继续忙碌。

小童的到来更是让我心烦。

她比我小一岁,却总是一副讨好的样子,见了我就甜甜地叫"哥哥",想方设法和我套近乎。

我一概回应以冷漠和嘲讽。

"哥哥,要不要一起看动画片?"小童怯生生地问。



"不要,别烦我。"我冷冷地回绝。

"哥哥,我有好看的漫画书,借你看吧?"

"我对小孩子看的东西没兴趣。"

每次被我拒绝,小童都会失落地低下头,却从不向父亲或李阿姨告状。

这反而激起了我更大的捉弄欲望。

有一次,她认真写完作业后去洗澡,我趁机把她的作业本弄湿了一角,然后假装路过打翻了水杯:"哎呀,不好意思,没看见。"看着小童眼眶泛红却强忍着不哭的样子,我心里竟有一丝得意。

父亲很快发现了我的行为。

一天晚上,他把我单独叫到阳台,语重心长地说:"明明,爸爸知道你对新家人不适应,但秀芬和小童都很善良,也很尊重你。你不能这样对她们。"

我倔强地反驳:"她们来了,您就把注意力都给了她们,根本不关心我了。"

"爸爸怎么会不关心你?"父亲叹了口气,"我知道你想念妈妈,我也很想她。但生活还要继续,秀芬会是个好妈妈,小童也很期待有个哥哥。给她们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好吗?"

我没有回答,只是固执地扭头看向窗外。

父亲摸了摸我的头,无奈地离开了。

尽管经过父亲教育,我并没有改变态度。

那时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幼稚。

在我眼里,她们只是夺走了原本属于我和母亲的位置,我所做的不过是正当防卫罢了。

02执拗

开学后,我和小童被分到了同一所初中,虽然不在一个班级,但经常能在校园里碰面。

每次遇到她,我都假装没看见,径直走过。

可小童总是热情地向我打招呼:"哥哥!"这声音在学校里格外刺耳,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那是你妹妹?"同学好奇地问。

"继妹。"我咬着牙回答,强调那个"继"字,好像这样就能撇清关系。

小童似乎很招人喜欢,没多久就在学校交了不少朋友。

而我性格内向,又常常一副冷漠样子,朋友寥寥。

看到她在校园里开心地和同学嬉戏,我心里泛起一阵莫名的妒忌和怨恨。

一次放学路上,我看到小童和几个女生有说有笑地走在前面。

故意加快脚步追上,趁她不注意时狠狠撞了她一下,装作不小心的样子。

小童的书包掉在地上,里面的东西散落一地。



"对不起,没看见。"我假惺惺地道歉,脸上却带着嘲讽的笑。

小童的朋友们用不满的眼神看着我,但小童却急忙说:"没关系,是我走路不注意。"她弯腰收拾书本,抬头时还朝我微微一笑,"哥哥,要不要一起回家?"

我没理她,转身就走。

但心里却忽然感到一丝不适,那种恶作剧得逞后的快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情绪。

家里的生活也在悄然变化。

李阿姨渐渐适应了新家庭,厨艺也越来越好。

有时我放学回家,桌上会有热腾腾的点心和水果。

小童则经常在我回来前就把我的水杯倒满热水,位置不偏不倚,放在我够得着的地方。

这些小细节,我都视而不见,或者故意找茬。

那时的我,执拗地固守着对母亲的记忆和对原有生活的眷恋,却浑然不觉,生活已经悄然向前,新的羁绊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命运的转折点,比我想象的来得更快。

03转变

初一下学期的一个周五,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改变了我与小童之间的关系。

那天放学后,我被班主任留下来补作业,等我收拾好书包走出校门,已经是傍晚时分。

校门口已经没什么人了,我沿着平时回家的小路走,心里想着周末的计划。

拐进一条僻静的小巷时,我看到前面站着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其中一个是校外混混刘大壮,因为经常在学校附近欺负学生而出了名。

看到他们,我本能地感到一丝不安,想转身离开,却已经被发现了。

"哟,这不是初一三班的王明吗?"刘大壮眯着眼睛走过来,"正好我们手头紧,兄弟们,搜一搜。"

我吓得后退几步:"我...我没钱..."



刘大壮狞笑着抓住我的衣领:"没钱?那就把新买的运动鞋脱下来吧,我看着挺合适的。"

我死死护住书包,抗拒道:"不行,这是我爸刚给我买的..."

话音未落,一个拳头已经砸在我肚子上,疼得我弯下腰

。其他几个男生围上来,七手八脚地抢我的书包和鞋子。我试图挣扎,却被死死按在地上。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住手!我已经叫了老师,他们马上就来了!"

刘大壮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又恢复凶狠:"你以为我会信?"

小童坚定地站在那里:"信不信由你,但如果你们再不放开我哥哥,后果自负!"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巷口果然出现了几个成年人的身影 。

是张老师和学校保安。原来小童真的去找了救兵。

刘大壮等人见状,骂骂咧咧地松开了我,从另一端的小巷逃走了。

张老师急忙过来扶我起来:"王明,你没事吧?"

我摇摇头,避开老师的眼神,感到既窘迫又羞愧。小童跑到我身边,担忧地问:"哥,你受伤了吗?"

那是她第一次不叫我"哥哥",而是更亲昵的"哥"。不知为何,这称呼让我鼻子一酸,但我还是硬邦邦地回答:"没事。"

张老师了解情况后,让保安护送我们回家,还说会向学校反映这件事,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一路上,小童走在我旁边,不时偷瞄我,但没再说话。

回到家后,我闷不吭声地进了房间,把自己扔在床上。

心里五味杂陈,既感激小童的及时出现,又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耻辱。

更让我困惑的是,为什么小童会出现在那里?

晚饭时,父亲和李阿姨都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但谁也没提,只是平常地聊着家常。饭后,小童悄悄来到我房间,怯生生地站在门口。

"干嘛?"我没好气地问。

小童低头绞着手指:"我...我今天是跟着你放学的。最近听说有高年级学生在校外欺负人,我有点担心你..."

听到这话,我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这个被我百般刁难的女孩,居然一直默默地关心着我的安全。

"谢谢。"我艰难地吐出这两个字,然后迅速补充道:"但我不需要一个女生保护。"

小童眨眨眼睛,脸上浮现出一个浅浅的笑容:"我知道,你很勇敢。只是,有时候我们都需要一点帮助,不是吗?"

她说完就转身离开了,留下我一个人发呆。

那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不断浮现小童站在巷口挺身而出的画面。

从那一刻起,我看待她的眼光,似乎悄然发生了变化。

接下来的日子,我虽然没有明显表现出态度的转变,但已经不再主动刁难小童和李阿姨。

那一年的深秋,我突然高烧不退,整整三天卧床不起。

李阿姨寸步不离地守在我床前,端水递药,半夜起来给我换退烧毛巾。

在我半梦半醒间,恍惚看到母亲的身影。那一刻,我眼泪夺眶而出,不由自主地喊了声:"妈..."

"明明乖,妈妈在呢。"一只温暖的手轻轻抚摸我的额头。

当我烧退清醒后,才知道这些天李阿姨几乎没合眼,照顾我的同时还要上班、做家务。

她的脸色憔悴,却从不在我面前表现出来。

小童则每天放学后第一时间冲回家,帮着端茶倒水,还把自己攒的零花钱买了我爱吃的零食。

"你们...不用这样的。"我别扭地说,内心却涌起一股暖流。

李阿姨笑着摸摸我的头:"傻孩子,这有什么。我们是一家人啊。"

一家人。这三个字像一颗种子,悄悄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我开始意识到,也许血缘不是定义家人的唯一标准,相互关心和付出,同样可以连结人心。

04来电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四个人渐渐从"拼凑的家庭"变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高中时期,我与小童的关系已经和亲兄妹无异。

每天早上,我们一起出门上学;放学后,一起逛街买零食;周末,一起帮父母做家务。

小童性格开朗,很受同学欢迎,不少男生暗暗喜欢她。

作为哥哥,我自然而然地担起了"守护者"的角色,远远盯着那些靠近她的男生,时不时放出些警告的眼神。

"哥,你别吓唬我同学行不行?"小童常常无奈地抱怨,"人家只是来借笔记而已。"

我挑挑眉:"借笔记需要拿花吗?"



小童红着脸打我:"你管得也太宽了!"

这样的打闹成了家常便饭,连父亲和李阿姨都经常被我们逗笑。

家里的气氛轻松而温馨,与我最初想象的截然不同。

高考结束后,我被省城一所不错的大学录取。

临行前,小童特意为我准备了一个行李箱,里面塞满了她精心挑选的生活用品。

看着这满满的心意,我忍不住抱了抱她:"照顾好自己,有事就给我打电话。"

小童红着眼眶点头:"你也是,记得按时吃饭。"

转眼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小童也考上了医学院,朝着她的梦想前进。生活忙碌而充实,家人的支持成了我最坚强的后盾。

在我二十八岁那年,小童通过家里介绍,认识了一个名叫陈强的年轻人。

他比小童大四岁,在一家外企工作,家境不错,谈吐得体。

初次见面,陈强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他对小童体贴入微,还特意带了礼物给父母。

"这小伙子不错。"饭后,父亲评价道。

李阿姨也点点头:"看得出来,他很喜欢小童。"

我虽然对小童找对象这事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但看她和陈强在一起时的甜蜜样子,也不好多说什么。

半年后,两人订婚,又过了几个月,举行了婚礼。

婚礼那天,看着盛装打扮的小童挽着陈强的手走进婚礼殿堂,我既高兴又感伤。

曾经那个跟在我身后喊"哥哥"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是别人的妻子了。

敬酒环节,小童特意端着酒杯来到我面前:"哥,谢谢你这么多年的照顾和保护。"

我鼻子一酸,举杯相碰:"傻丫头,说这些做什么。只要你幸福,哥就放心了。"

婚后,小童搬去了陈强家住,来往就少了。

起初她还经常回来看望父母,带些礼物,但慢慢地,回来的次数越来越少。

我们通电话,她总说工作忙,婆家事多,听起来很疲惫,但又说一切都好,让我们不要担心。

"小童最近怎么样?"每次和父母通话,我都会问起。

"挺好的,就是太忙了。"李阿姨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上周她来了一趟,看起来有点憔悴,说是工作压力大。"

我心里隐约感到不安,但又想,也许真的是工作和新婚生活的适应问题。

毕竟陈强看起来是个顾家的好男人,应该会照顾好小童。

小童结婚后的第二年,生下一个健康的女儿后,更是很少回家。

就这样,时间过去了差不多三年。我已经在事业上小有成就,但一直没有成家,父母偶尔会催婚,但也不强求。

那天晚上,我刚加完班回到出租屋,正准备洗漱睡觉,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看到来电显示是"小童",我有些意外,毕竟已经很久没接到她的电话了。

"喂,小童?这么晚了有事吗?"我接起电话关切道。

电话那头先是一阵沉默,然后传来压抑的啜泣声。

我一下子紧张起来:"小童?出什么事了?"

小童的声音颤抖而微弱。

随后说的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得我头晕目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