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石晟绮 徐晓磊
今年,济南市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城市内涝治理项目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随着汛期临近,项目现场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施工,全力推进城市排水“脉络”改造焕新。
改善排水管网短板
兼顾城市生态与安全
5月6日早上7点,中建八局雨污分流项目八分部项目负责人张在云开始了项目现场的巡检工作。“五一”假期刚过,张在云要对片区的多个现场进行例行检查,确保项目安全复工。
随着济南城市面积和人口不断增加,市政基础设施压力与日俱增,部分建设年代较早的排水系统因长期“劳作”已伤痕累累,老旧、破损、雨污混流等问题不仅会造成水体黑臭、污水冒溢等问题,汛期时遇到强降雨,还会形成城市积水内涝。因此,为保障城市正常运行,济南在2023年启动实施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城市内涝治理工程。张在云所在的八分部主要负责腊山河与兴济河排水分区中19平方公里区域的施工工作。
“我们的工作内容主要包含道路积水点改造、主干道修复、管线清淤检测修复、道路混接点改造等内容。”张在云介绍,雨污分流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渠输送。其中,污水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全部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雨水则经雨水管道排入河道水体。如果雨污混接,不仅会使污水随雨水管道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对水体和环境造成污染;还会让雨水占用污水的流水空间,使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不堪重负,出现污水井顶冒外溢。
排水管道经过改造提升后,雨水、污水“各行其道”,清洁的雨水可以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有助于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污水则得到集中处理,有效降低对水环境的污染。
“排水管网的改造升级也许不像很多工程能够立竿见影地看到效果,却直接关系着整座城市的生态与安全。”张在云介绍,自2023年以来,八分部所在片区已完成新建雨水管道约7.5万米,新建污水管道约6.5万米,市政管道清淤检测修复约22万米,“这是一项‘里子’工作,也是一个长期项目”。
“毛细血管”错综复杂
改造需要“面面俱到”
在南辛庄西路城市排水设施提升改造现场,施工人员正在沟槽内紧张有序地开展作业。该路段所在的七贤庄片区由于雨水设施建设年代久远、标准偏低,每逢强降雨时常出现积水问题。“此路段老旧的雨水箱涵还存在着雨污混接情况,经过前期的规划设计,需要通过将4米宽的雨水箱涵拓宽至8米,并铺设相关排水管道,提高道路行洪能力。”张在云介绍。
然而,这项看似简单的规划背后却存在着巨大的工作量。“错综复杂的地下‘毛细血管’可以说是千头万绪,‘雨污分流’不仅仅是再铺一条管道这么简单。”张在云介绍,在某一路段施工前,设计单位要确定路段有多少管道、电缆,进行合理规划。
“施工过程中,我们也要与十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协商,手机里的微信工作群更是数不过来。”张在云说,在该路段对原有的热力管道、给水管道和燃气管道完成改迁工作后,雨水箱涵和管道铺设的工作才能实施,“由于前期工作的复杂性,市民可能会感觉施工工期很长,我们也针对不同的施工类型设计了相应的道路通行方案,并尽可能地提高施工效率,缩短‘阵痛期’,尽快‘还路于民’”。
“往年下大雨时,周边道路有时就会出现积水的情况,不管是开车还是骑电动车,路都不好走。”七贤庄附近居民陈先生表示,“尽管目前施工会对交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为了提升道路排水能力,缓解该区域的积水问题,大家都还是很支持的”。
“微创手术”提高效率
减少开挖路面的交通影响
“排水设施提升改造,不仅涉及新管网的敷设,还要对老‘血管’日益严重的‘血栓’问题进行治理。”午后,张在云来到魏华北街的排水管道清淤现场时,中建八局雨污分流项目八分部专业工程师孙照青正带领6人作业组开展节后首次清淤工作。
“雨污排水管道对一座城市来说至关重要,我们要赶在汛期到来之前,为地下管网做一次大型的清淤‘手术’。”作业人员撬开雨水井盖,待手中的气体检测仪数据显示符合标准后,CCTV检测机器人随即潜入地下。透过作业人员手中的平板电脑屏幕,管道内的垃圾、枯叶和淤泥清晰可见,这台四轮“机器狗”正以0.2米/秒的速度扫描着城市“血管”的病灶。
“过去管道清淤修复需要人工下井作业甚至开挖路面,不仅工期长,还影响市民出行。现在面对复杂的管网,我们已基本实现'非开挖'作业。”孙照青介绍,根据机器人传回的影像,作业人员先用高压水枪冲散淤积物,再用吸污车清理,“如果遇到较大的石块或建筑垃圾等堵塞物,工作人员再佩戴长管呼吸器下井进行清理”。
“除了清淤,机器人还能将管道受损、破裂的情况和数据准确地记录下来。”孙照青指着屏幕说,这些受损的管道会导致污水、雨水的泄漏。在相邻作业点,作业人员将浸透修补剂的玻璃纤维布裹在可膨胀气囊上,精准送入管道内的破损点。随着气囊不断加压,这道特制“创可贴”被牢牢压在管壁裂缝处,一小时后便可固化成型,大大提高了管道修复的效率。
傍晚,魏华北街的雨水井盖重新闭合,车流碾过焕然一新的管道上方。“今年是济南雨污分流和内涝治理的‘冲刺年’,随着6月汛期临近,我们将全力推进施工进度,持续解决城市内涝、污水溢流、水体异味等生态顽疾,为河道生态修复、引水补源及景观提升奠定基础。"张在云说。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