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国外网站上看到一些传闻,说“松下L卡口新机或搭载电子ND功能”。可信吗?相信对摄影器材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在当前供应链可选传感器下,如果搭载电子ND滤镜,就意味着要舍弃机械快门,很显然,这条传闻的可信度并不高。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类似的传闻会不断冒出呢?原因很简单,在数码相机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消费者常常陷入“参数焦虑”的困境,认为没有就是不好,比如对于相机中要加入电子ND滤镜的“执着”。
那电子ND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在探讨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认识下ND滤镜。
无反相机为何难见电子ND?
ND镜,即中性灰度滤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减光镜。它是摄影中常用的一种滤镜,主要用于减少进入镜头的光量,从而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实现更长的曝光时间。
ND滤镜通常分为普通ND镜和可变ND镜,普通ND镜为固定减光数值,如需适用于不同环境可能需要带多片不同减光数值的ND镜。而可变ND镜能在一定范围内可调节,相较于普通ND镜拍摄范围更灵活。
索尼CineAlta B内置电子ND
而电子ND镜则基于液晶技术和电子控制,不仅体积小还能实现无级控制和自动控制。这一技术在专业摄像机(如索尼CineAlta B)中已成熟应用,但在以静态影像为主的相机中却鲜有出现,核心原因在于机械结构冲突与传感器兼容性。
通常来说,相机需保留机械快门以兼容高速连拍与闪光灯同步功能。电子ND若集成于传感器前方,需占用焦平面空间,导致机械快门无法正常运作。
此外,传感器位移防抖(IBIS)需要传感器具备移动自由度,而电子ND模块的加入可能限制传感器的移动范围。尽管索尼CineAlta B通过复杂设计实现了电子ND与5轴防抖共存,但其成本高昂,难以在消费级产品中普及。
Lumix S1RM2采用 5 轴 B.I.S. 防抖
那对于Lumix S1RM2这样偏重于静态影像拍摄的相机,或者更注重静态拍摄需求的用户来说,很显然,电子ND镜没有防抖功能重要。
首先在用户场景的普适性上,防抖可以有效提升手持拍摄的成片率,覆盖照片、视频等多种场景;而电子ND主要服务于视频创作者,需求相对垂直。
另外在技术成熟度上也存在着差异,松下LUMIX系列通过多代优化,已实现8档五轴防抖(如S1RM2),相比之下,电子ND的可靠性与画质稳定性仍存争议(如偏色、动态范围损失)。
因此可以看到,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防抖是相机设计的必选项,而电子ND更多是加分项。用户需理性看待厂商的技术取舍,避免对未搭载电子ND的机型过度苛责。
正确认知R系列定位
在很多人印象中,Lumix以视频机巨多,但作为Lumix R系列旗舰,S1RM2为职业摄影师提供全新双影像解决方案,可以说是集松下全部先进影像技术于一体的集大成者产品。
Lumix S1RM2搭载了全新的4430万像素全画幅传感器,并支持生成1.77 亿像素超高分辨率照片,获得令人惊艳的影像表现。
红框处为100%原图截图
从上图可以看到,原图截图100%的情况下,不管是中心还是边缘画面依旧保持清晰,拥有丰富的纹理,画面的层次感也得到忠实还原,没有明显锐化痕迹。
色彩表现方面,Lumix S1RM2的自动白平衡就能提供精准的色温、色调表现,未出现色彩偏冷、偏暖的现象,出色的自动白平衡表现可帮助用户在复杂的拍摄环境中提升“自动”白平衡的可靠性,尤其有助于新用户快速上手。
在动态影像方面,Lumix S1RM2具有 8K 30p 和全方位录制模式,可满足专业工作流程的需求。
尽管Lumix S1RM2是一款照片、视频双修的产品,但若需长时间录制(如直播、会议记录),还是建议选择专为视频优化的机型(如BS1H)。
理性选择 释放设备真实价值
技术迭代永无止境,用户需聚焦设备的核心长板,而非纠结于参数表的“完美性”。Lumix R系列(以S1RM2为例)的核心价值在于高像素解析力与专业级色彩管理,用户应基于自身需求做出选择:
如果你是平面摄影师,那可无视电子ND缺失,专注发挥其高分辨率优势;
如果你是视频创作者,可接受外置ND方案;
如果是混合型用户,建议搭配S5M2等机型形成互补,覆盖多场景需求。
Lumix R系列的真正魅力,在于让每一张高像素照片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