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版图中,黄宗贤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成为备受瞩目的存在。他的油画作品恰似一首首无声的视觉诗篇,在画布的方寸之间,以细腻的笔触和饱满的色彩,吟咏着自然、生命与情感的永恒交响,引领观者步入一个充满哲思与诗意的艺术秘境。

黄宗贤将色彩作为表达内在精神的有力工具,他画作中的色彩组合常常出人意料,最终的呈现却又和谐统一。浓重与淡雅相互映衬,鲜艳与灰暗彼此交织,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超现实的氛围。这种色彩的运用,使他的画作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传递出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基调。他笔下的色彩,有着自己独特的呼吸节奏,能将观者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从构图上看,黄宗贤的油画作品也别具匠心。他根据画面的主题与情感需要,自由地组织画面元素。有时,他会采用宏大的全景式构图,将辽阔的山川、广袤的田野尽收画布之中,展现出自然的雄浑与壮阔,让人感受到个体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有时,他又会截取自然风景中的局部,以特写的方式放大细节,通过细腻的描绘,揭示出自然中被人们忽视的微小之美。这种多样化的构图方式,体现了他对自然风景的多维度挖掘。



残荷,油画,150×140cm,2025

黄宗贤的笔触,是其情感在画布上的具象轨迹,亦是他与自然、与内心对话的记录。他的笔触或粗犷豪放,如狂风扫过山林,刻画出自然的磅礴力量;或细腻柔和,似微风轻拂水面,表现出自然的静谧与温柔。不同的笔触相互叠加、穿插,形成了丰富的纹理,使画面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质感——而这种质感不仅仅体现在视觉的层面上,画面中的每一道笔痕都凝固着艺术家凝视世界时的呼吸与心跳。

我们可以在他笔下的残荷败叶里看到一种灿烂,一种生命流转轮回的状态。残荷从表面形态看是一种衰竭和结束,但是这种衰竭与结束并不是走向死亡,而是一次蛰伏,它们体内正孕育着新生的力量,静待下一次绚烂的绽放。当观者的目光穿透表象的萧索,便能在这看似终结的画面里,触碰到生命最原始也最恒久的律动。



海之南,油画,80×60cm,2023

黄宗贤的画作之所以能直抵人心,在于其作品超越了视觉表象,触及了深层的精神维度。他从不满足于对自然物象的简单再现,而是以画笔为媒,探寻着自然背后的生命真谛与哲思。观其画作,总能感受到一种对天地万物的虔诚礼赞,对生命本真的执着叩问。那些跃然布面的风景,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写照,更是对人类精神原乡的永恒追寻。他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唤醒现代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引领观者重拾内心久违的澄明之境。



初春,油画,60×50cm,2025

黄宗贤对艺术形式的处理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他游走于抽象与具象的边界地带,既不完全抛弃形象,也不被形象所束缚。他的作品常常在即将成为某物时又悄然抽身,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恰恰构成了他艺术的独特魅力。他创造出的不是凝固的物象,而是流动的视觉诗篇,在形与无形之间,为观者开启了有无限可能的想象空间。



牛津印象,油画,160×90cm

黄宗贤的油画作品,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精神远征。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扇半开的门,邀请观者进入一个充满未知的领域。在那里,色彩不再是装饰,笔触不再是技巧,形式不再是框架,而全部成为某种更高存在的显现。

在当代艺术越来越倾向于概念化、符号化的今天,黄宗贤的艺术创作提醒我们,绘画的本质仍然是关于观看、关于感受、关于存在本身。他的画布上,既有暗淡,也有绚烂。而正是在这种暗淡与绚烂的交界处,我们得以窥见艺术的永恒。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界,油画,160×90cm



陇上,油画,80×60cm,2024



牛津的树林,油画,160×90cm



望海,油画,60×50cm,2025



锡林格勒,油画,80×60cm,2024



乡村晨曦,油画,60×50cm,2025



雪色菩萨岗,油画,60×50cm,2025



云水间,油画,80×70cm



渡,丙烯,160×80cm



墙,丙烯,90×70cm

画家简介



黄宗贤,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抗战艺术史》(多卷本)首席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全国杰出教学奖获得者,首届国家教材奖获得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学术院长,教授(二级),美术学博士,文艺学博士后,美术学、艺术学理论博士生导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美术专业教指委委员,高校美术教育学会 常务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高校美术专业教指委主任,特聘巴渝讲席教授,《当代美术家》主编。

著有《中国美术史纲》、《中国抗日战争美术图史》、《中西雕塑比较研究》、《普通艺术学》、《艺术批评学》、《佛陀世界》、《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等十余部。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0余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