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銮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园艺学会压花分会常务理事,曾获评“福建省三八红旗手”。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本刊记者 常翔宇 通讯员 许奕圣
“花农”“教师”“全国人大代表”“生态技术调查官”……这些都是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身上的“标签”。
作为一名“花农”,陆銮眉深耕农业领域,致力于花卉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作为一名教师,她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代言发声;作为一名生态技术调查官,她发挥专业优势,不遗余力地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2025年已是陆銮眉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8个年头。“想要做好人民的代表,得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己任,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维护民利,认真履行职责和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陆銮眉说。
01
“我想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花卉”
“我父亲爱种花,家里的小阳台种满了菊花、百合花,我小时候看到这些花就觉得很漂亮。”受父亲影响,陆銮眉从小就十分喜爱各种花卉。
高考填报志愿时,本想成为设计师的陆銮眉在看到南京农业大学有观赏园艺专业时,立即修改了志愿,报考了南京农业大学。“我一直都很喜欢花,从来没有后悔过!”对于当初的选择,尽管很多人并不理解,但陆銮眉依旧满心欢喜。
1990年,大学毕业的陆銮眉前往福建省热带科学研究所工作。1992年,陆銮眉获得一次公派出国学习的机会——前往世界第三大鲜花生产国哥伦比亚,学习月季的栽培和采后保鲜技术。
“在国外学习期间,我每天早晨五点就跟企业的工人一起下地干活。从栽种到培育再到采收,不敢落下每一个流程的一丁点工艺。”陆銮眉回忆道。
回国后,陆銮眉就萌生了自己种花的念头。在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峰农场的一小块土地上,她开始尝试鲜切花的科技推广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陆銮眉栽培出来的月季花品质很高,很快就在漳州市区仅有的几家花店打开了销路。福州、厦门的鲜花批发商也慕名而来。
2008年,陆銮眉成为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园丁”,她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将科研开发、实践经验融入教学过程。
“我想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花卉。”陆銮眉说。为此,她经常带领学生到校外基地参与科研实践项目,把课堂搬到室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创新意识。
02
“人民代表为人民,我永远在路上”
“在调研中,许多花农常和我抱怨,由于三角梅畏寒,一到冬季就得将花挪到温室,市场销售也趋于停滞。我希望未来能培育出更多抗寒、耐阴、耐盐碱的新品种,让天性怕冻的三角梅‘敲开’冬季市场的大门。”在陆銮眉看来,人大代表的作用不仅是深入一线及时发现问题、向上反馈问题,还要深入研究问题、全力以赴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人大代表,陆銮眉经常深入乡镇、企业、院校走访调研,推动解决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
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陆銮眉带来了“推动两岸中医药融合发展”“在漳州设立融合发展示范校”等12份建议。在她看来,当前漳州正积极抢抓重大战略机遇,着力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经贸、产业对台“五大板块”深度融合,如果能以两岸“教育圈”的融合辐射推动两岸“文化圈”“科技圈”“产业圈”以及高层次人才互动交流,就可以助力“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氛围更加浓厚,促使交流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
“人民群众的托举给了我温暖和力量,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脚下沾着泥土,心中装着百姓,肩上才能有担当。人民代表为人民,我永远在路上。”陆銮眉说。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陆銮眉共提交了80份建议和4份议案,内容涉及多方面。其中,“将福建省九龙江等流域新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纳入国家支持范围”等多项建议被国家部委采纳。
03
绿水青山的守护将更加坚实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第六个五年改革纲要(2024—2028年)》(以下简称《六五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了“探索建立生态技术调查官制度”。而这项制度从提出到落实过程中,都有陆銮眉深度参与的身影。
2020年年初,福建省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生态庭的几位法官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课题来到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此行目的,是向陆銮眉请教一个问题:涉生态环境案件的审判中,引入生态技术调查官制度是否具备可行性?
“生态环境案件涉及很多专业知识,法官在确认环境损害程度与生态修复方案时往往较为依赖鉴定结论。特别是破坏环境类的案件,如果缺乏技术支持,往往难以修复。”陆銮眉说,“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参与司法制度完善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两项事业,对我来说很有意义”。
经多次探讨交流,2020年6月,这项成果终于落地。漳州中院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了生态技术调查官制度,陆銮眉成为漳州法院首批生态技术专家库成员之一。
2020年11月,在一起污染环境案件的庭审过程中,生态技术调查官首次“亮相”。两位来自高校环境科学系的教师担任案件生态技术调查官,从技术层面支持了案件审理。案件最终得以圆满解决。生态环境技术调查官制度的建立不仅节省了高额鉴定费用,还解决了涉及水体污染认定及修复等问题,为案件的审理和执行提供了有效助力。
在此之后,该项制度被逐渐推广,直至被写入《六五改革纲要》。对于生态技术调查官制度的未来发展,陆銮眉建议:“这一制度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加以完善:一是推动专家库全国联网,破解区域技术资源不均的难题;二是加强‘碳汇修复’等新兴领域的技术规程建设;三是探索‘人工智能+生态司法’,通过大数据模型预判环境损害趋势。”
本期封面及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8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66期
来源:《中国审判》杂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