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30日上午,徐州警备司令谭辅烈带兵冲上街头,目标是城内所有的银行和钱庄,根据上峰命令,全部金银现钞必须一体查封,然后由部队携带着跑路,结果谭司令搜了一圈,发现这些银行和钱庄的保险库里,居然全都空空如也,老板们也不知去向!



(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

谭辅烈扑了个空,只好垂头丧气回来,向徐州剿总杜副总司令交差,杜聿明登时明白怎么回事,气得直翻白眼:“老头子钱就是命,连泄露军情都不顾,叫我怎么打仗”?事情明摆着,这些老板肯定提前得知了撤退消息。

杜聿明获准率军撤退,再从南京飞回来部置,确定的行动时间是11月30日的晚上,结果30日白天街面就传开了,更气人的是,保密局爆破队长张亦东,奉令在夜里毁掉火车站和物资,不料这家伙自作主张,提前半天就炸开了!

轰隆隆的爆炸声,让城内乱作一团,更加人心惶惶,第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那是出名的“飞将军”,发觉情况有异后,故意曲解规定,干脆下令大队人马30日中午提前跑路,引发各部队争先恐后出城,开启大逃窜模式。

尽管乱成一团,杜聿明对于自己的撤退计划,还是很有信心的,乱点就乱点吧,只要这30万人马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永城,逃过华东野战军的追击,到时候再整理部队不迟,于是当晚率领总部登车出发,第一目标安徽永城!



(孙元良)

一、黄埔校长的“神助攻”

到1948年11月底,杜聿明知道不跑不行了,黄百韬已被粟裕“送回老家”,黄维则被刘伯承团团包围,蚌埠到徐州的铁路也彻底中断,所谓的“徐蚌会战”完全成了笑话,等到黄维兵团完蛋以后,徐州三个兵团将成为瓮中之鳖。

形势之绝望,从南京的顾祝同到蚌埠的刘峙,也看得清楚,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徐州,把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个兵团,抓紧撤往淮河以南,然后相机再撤到江南,黄埔校长无奈也只能表示同意。

杜聿明对撤退还是有点心得的,当年败走野人山,教训惨痛而深刻,从此潜心研究撤退之道,并且就在半个月之前,还从东北战场的葫芦岛,成功撤出了东进兵团的10万人马,如今故技重施,想来问题不大。



如果杜集团果真逃了,未来渡江战役的隐患极大,第二、第十三和第十六兵团的司令官,都是黄埔生,基本是听招呼的,那么汤恩伯防守长江的总兵力,将增至70万人以上!还包括第5军这样的机械化精锐,我军过江必然困难重重。

孙元良虽然耍了猾头,邱清泉对华野发起的佯攻,30日当天还是非常凶猛的,第70军、第72军和第74军,连续攻占华野若干阵地,均取得一定进展,就在粟裕调整部署准备应战时,邱兵团却玩了个金蝉脱壳,当晚全面撤收。

至12月1日,华野司令部基本判明,敌人已经放弃徐州逃跑,粟裕将军当时紧张万分,立即调动11个纵队的兵力,在100多里宽的正面上,对杜集团实施超越和平行追击,淮北平原上,双方各几十万大军掀起滚滚烟尘。



按照杜聿明的撤退计划,总部和各兵团应于12月2日,到达孟集青龙集一线;再于12月3日黄昏前,分别进抵撤退第一目标的永城郊外,稍加休整后,再奔向第二目标蒙城,据淮河进退有余。

最初的跑路速度确实可以,12月2日中午时分,杜聿明本人顺利赶到孟集,如果一切顺利,再有一天便可大功告成!跑路真不是蒋军的强项,只跑了不到两天,各兵团纷纷出了岔子:

邱兵团停了下来,回头救援被华野咬住的部队;李兵团诉苦部队既疲劳又乱套,说什么也要歇歇;孙兵团干脆失联,也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了。

杜聿明无可奈何,只能下令在孟集休整一晚,各兵团整理部队,第二天再继续赶路。而华野各部却不顾疲劳,继续奋勇追击,这一停一追,杜聿明抢先行动一天多的时间差,基本丧失掉了。

杜聿明12月3日上午刚出发,便接到了空投的手谕,大叫“亡国灭种”的那封亲笔信,命令必须去救黄维,措词凶狠严厉,这边无奈开会讨论,那边华野追了上来,第一次突围企图失败!



二、刘总司令的报丧电

杜聿明在南京,确实得到了“要守就不撤,要撤就不恋战”的承诺,可他忽略了两件事,其一是校长大人习惯性的变卦;其二是黄维兵团的来头太大,那是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势力最大之”土木系“的老本。

因此校长突然变卦严令,不得继续向永城撤退,而是转兵睢溪口方向,进而南下救援黄维。也就是说,杜集团当时的位置,其实在双堆集的西北地区,拟定的撤退路线,是绕过中野包围圈直奔永城。

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在追击中完成了对杜集团的包围,同时也粉碎了杜集团侧击中原野战军、接应黄维突围的企图,至12月4日起,华野和中野联手,形成了两大包围圈,塞满40多万敌军,相隔只有几十公里!



杜集团进至双堆集以北陈官庄的消息,让黄维和胡琏等人特别兴奋,认为有三个兵团的强大力量侧击中野,然后与第十二兵团内外夹击,即可扭转整个战场局面,因此对中野攻击的抵抗,更加趋于疯狂,这也是淮海战役最危险的时间点。

所以12月5日和6日这两天,华野主力的作战非常艰苦,死死顶住了杜集团向睢溪口方向的推进,期间还消灭了孙元良兵团的大部(飞将军漏网),并且扎紧了陈官庄的口袋,使两大坨敌人合流的梦想破灭!

双堆集包围圈内的第10军军长覃道善,在得知杜集团被团团包围,再也不能南下一步后,连连大叫:“我们完了,完了”!黄维和胡琏眼见指望不上杜聿明,这才决定单独突围,时间选择在12月15日黄昏以后。



(第十三兵团司令官李弥)

杜聿明在此期间,不断尝试向黄维靠拢,敦促邱兵团玩命攻击,却始终不能突破华野的阻击线,到12月15日突击郭楼失败后,从上到下都有点气馁了,各部纷纷转攻为守,而偏偏这一天黄维决定突围了!

我军的兵力此时也用到极限:中野全部加华野一部,正在围歼黄维;华野主力用于包围杜集团20多万人的,也不过30万人,而且兵力配置是东多西少,为了防止两坨敌人合流,陈官庄以西的兵力非常薄弱!

这是杜聿明第二次有可能突围的机会:如果两坨敌人同时开始行动,并且杜集团向西而非向南的话,华野的兜歼压力极大!搞笑的是,杜聿明对黄维的突围计划,居然一无所知,直到12月16日的晚上,刘峙的报丧电姗姗而来:

“黄维兵团昨晚突围,李延年兵团撤回淮河南岸,贵部今后行动听总统指示”,杜聿明阅罢差点气昏过去:为什么不令双方同时突围,那样向西还有一线生机,这都是什么水平的指挥?



三、人算有时不如天算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杜聿明于是当夜下令,邱李两个兵团转为加固工事,以期持久固守,同时急电南京,请求从其他战场再调兵力,在陈官庄周围与解放军进行“决战”,次日校长大人复电:“望吾弟万勿单独行动,明日派员飞京面受机宜”。

杜聿明遂指派前进指挥部参谋长舒适存,于12月18日飞往南京,当面哭诉陈官庄之惨状,顾祝同表示校长能想的辙都想了,硬是一个军也调不出来,而没有援军,那“决战”就是扯淡,只能让杜聿明自行突围。

舒适存坐着小飞机回到陈官庄时,同机而来的还有蒋系空军总部第三署副署长董明德,后面还跟着一架运输机,机舱里塞满了防毒面具,董明德传达了以空军投掷毒气弹,掩护杜集团突围的命令!



董明德还转交了校长的亲笔信,信中大骂黄维,说第十二兵团突围失败,完全是黄维固执已见,非要夜间突围,没有按照他的命令,在空军的掩护下白天突围,活该云云,最后说明:“这次突围,决心以空军全力掩护”。

杜聿明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随即召开军事会议,部署最后的突围计划:第1步、将对空联络符号标示在一线阵地,呼叫机群临空投掷“甲种弹”;第2步、轰炸完成后,配备防毒面具的突击部队开始攻击,打开一个突破口。

第3步、突破口打开后,大部队全线突围,同时以机群分批掩护,部队突到哪里,机群掩护到哪里,“一直到安全区为止”!应该说,这个突围计划还是非常歹毒的,连邱清泉、李弥等听完,也兴奋起来!



(刘总司令)

从12月21日起,杜集团进入紧锣密鼓的突围筹备期,杜聿明要求南京方面,至少要额外空投三日份的粮弹,以备突围所用,于是运输机往来不停,陈官庄临时机场起降能力有限,足足折腾了好几天。

此间为抑留华北的傅作义集团,淮海战役总前委夜奉令暂缓发起总攻,华野主力也在火线转入休整。就在杜聿明基本完成准备,决定开始突围时,12月26日一觉醒来,发现天空居然飘起了雪花,而且是下起来就没完没了!

啥叫人算不如天算?如此天气,意味着蒋系空军,根本无法大规模出动,掩护杜集团突围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而且这鬼天气根本没有放晴的意思,杜聿明只能遥遥无期地等下去,第三次突围计划又告破产。



粟裕将军洞察敌人的企图,于12月31日致电总前委和军委,请求提前发起总攻,指出目前敌人饥寒交迫,而华野士气正盛,尤为重要的是,天气也不利于敌空军出动,有尽快全部解决杜集团之可能。

请示电中特别说明:“否则,天气转晴后,敌人派大批飞机投送粮弹,及在敌机大肆轰炸掩护之下,可能使我解决该敌增多伤亡和代价”!两天后军委复电批准,决定于1949年1月6日起,对陈官庄之敌发起总攻!

这天傍晚6时30分,总前委下达总攻令,已经丧失三次可能突围机会的杜聿明,终于插翅难逃了!



(注意各地名的位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