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霆锋时隔20年重启的香港红馆演唱会座无虚席时,四场万人体育馆的门票被炒至17万人民币一张。

舞台上,《因为爱所以爱》的旋律刚响起,台下便掀起万人合唱的声浪,荧光棒汇成星海。

这场被媒体称为“爷青回”的盛典,却在次日遭遇乐评人丁太升的暴风式差评:“谢霆锋和音乐没什么关系,音色难听,能成名全靠父母铺路。 ”

这番言论如同在滚油中泼水,社交平台瞬间炸裂。 谢霆锋粉丝涌入丁太升评论区,一小时内留言突破十万条,激进者甚至喊出“举报账号”“人肉搜索”。



面对汹涌的舆论,丁太升关闭评论区后仍坚称:“都四十多岁的人还抱着吉他装酷,整场演出毫无新意。 ”

这场争议的核心,是两股力量的剧烈碰撞。 丁太升的“三宗罪”指控直指谢霆锋的星二代身份、音乐创作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他将《因为爱所以爱》贬为“比李荣浩《乌梅子酱》更俗”的口水歌,嘲讽吉他表演是“癫痫式点弦”,甚至断言“粉丝买的不是音乐而是青春回忆”。

但网友很快发现,丁太升在批评中刻意回避了《玉蝴蝶》《活着Viva》等谢霆锋的粤语代表作。

这些曾斩获十大劲歌金曲奖的作品,恰恰展现了谢霆锋从偶像派到创作型歌手的蜕变。



行业内部对此呈现出微妙态度,某音乐制作人匿名透露:“丁太升的点评永远在安全区开火,他专挑国民度高的艺人,因为知道必定引发骂战。

这种策略确实奏效,当丁太升将谢霆锋吉他水平与张杰对比时,两大顶流粉丝阵营的对冲让话题热度飙升。

但从业二十年的唱片企划总监王先生指出:“真正的乐评应该像手术刀,而丁太升的言论更像板砖。 ”



追溯丁太升的“封神之路”,会发现这位自诩“乐坛清流”的评论者,职业生涯始终与争议缠绕。

2009年担任《快乐女声》评委时,他尚能用专业术语分析选手音域,但2020年在《天赐的声音》毒舌点评萨顶顶“矫揉造作”后,流量暴增的甜头让他彻底转向“黑红”路线。

有网友整理其近年语录:称张杰是“声音杂技演员”,批孙楠“从头吼到尾”,讽刀郎“土到掉渣”......每句刻薄点评背后,都精准踩中大众情绪的燃点。



但这次踢到铁板的代价远超预期。当丁太升质疑谢霆锋“危险动作亲自上阵是营销人设”时,香港电影工会晒出谢霆锋被保险公司拉黑的文件。

当他嘲讽“星二代不配谈努力”,成龙公开声援:“我在谢霆锋身上看到年轻时的自己。 ”

更戏剧性的是,某音乐节流出丁太升登台演唱《两千五百年》的视频——跑调的现场与他在点评中强调的“专业素养”形成荒诞反差,弹幕里“求你别唱”的呼声刷屏。



这场舆论战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公众对“批评权”的重新审视。

当丁太升支持者高呼“真话总要有人说”,立刻有乐迷反呛:“一个企划出身的评论者,有什么资格否定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得主? ”

在网易发起的投票中,62%参与者认为“毒舌需建立在专业基础上”,而38%坚持“听众感受比技术分析更重要”。



嘻哈圈VAVA与丁太升的旧日交锋被再度翻出,当年那句“你不会嘻哈凭什么教我”的质问,此刻成为网友攻击的新弹药。

与此同时,丁太升对谢霆锋厨神身份的调侃“改行做饭是因为音乐搞不下去了”,反而引发美食博主集体玩梗。

米其林大厨张建军在直播中演示“锋味牛排”,弹幕飘过“比丁太升的点评更入味”。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舆论狂欢中,谢霆锋工作室始终保持沉默。

但粉丝整理出1999-2025年的音乐作品年表:从《谢谢你的爱1999》的青春呐喊,到《起点·终点》的哲学思考,26年间11张专辑、37项大奖的数据,与丁太升“没有代表作”的指控形成冰冷对照。

当红馆演唱会安可环节的《黄种人》引发全场爱国口号时,某官媒悄然转发视频并配文:“真正的音乐能跨越时空共振。 ”



截至发稿前,丁太升的社交账号粉丝数仍在波动。 有人为他的“敢说”点亮关注,更多人因“双标”选择取关。

在他痛批谢霆锋“贩卖情怀”的同时,网友翻出他2019年力挺某老牌乐队复出演唱会的文案“经典需要被时代铭记。 ”

这种自相矛盾,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峰评价道:“当乐评成为行为艺术,批评本身就失去了重量。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