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晨光是从泉眼里漫出来的

黑虎泉的虎头喷着细雾

趵突泉的三股水蹦跳着叩击石栏

老巷里的青砖吸饱了露水

空气里处处带着清甜的湿润


以泉为脉

温柔的泉水恰似济南的“软心跳”

但也正是这份来之不易的“柔软”

为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设下难题——

如何在地下水网交错的岩溶地层中

让地铁穿行而不惊扰泉涌?



山东大学以硬核科技给出答案

慧用钢铁巨臂 般的盾构机

搭载“五官一脑”的智慧之 魂

在岩层深处编织科技与自然的共生密码

让千年泉脉与现代交通

在岩土深处完成了一次默契的相拥

这也是山东大学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

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举措

01

智慧一号:当盾构机有了“灵动思维”



2022年9月

济南地铁6号线徐凤区间的地层里

“智慧一号”盾构机

带着山大的“五官一脑”系统横空出世

这是山东盾构装备智能制造的重要时刻——

当机械臂开始搭载

超前地质预报的“火眼金睛”

前方50-80米的地质风险便无处遁形

当刀盘拥有“听波聪耳”

软硬交错的复杂岩层便可精准定位

还有“超级巧鼻”监测气体

“钢牙神经”感知刀具磨损

“号脉灵手”检测注浆效果

最后汇聚成“人工智脑”的决策支撑

坚硬的掘进设备瞬间有了感知的灵性


490环的掘进里程

218天的日夜兼程

“智慧一号”以零重大事故的成绩

为6号线徐凤区间打通“地下经脉”

这场惊艳的首秀

不仅是济南地铁智能建造的里程碑

更标志着山东大学以“硬科技”

破解保泉难题的开端

02

山大号:硬岩地层的破局之道


六个月前

国际首台高压射流-机械

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

在6号线东仓站始发


这一次,它要穿越的是

中心城区的中风化闪长岩

岩石强度高、地层变化复杂

如同在坚硬的顽石上雕琢隧道

面对硬岩掘进的世界级难题

山大科研团队

与济南轨道交通集团、中铁一局等

联手为“山大号”量身定制

复合式破岩技术

高压水射流如锋利的水刀

软化坚硬岩层

双螺旋结构优化渣土排出

优化渣土运输

六主梁复合刀盘增强稳定性

以刚强结构抵御高磨蚀


“五官一脑”系统也再次升级

成为盾构的“神经中枢”

为上软下硬地层中

盾构机的安全掘进

保驾护航

“山大号”的诞生

是硬科技与硬实力的双重宣言

它不仅承载着济南地铁

向中心城区挺进的坚定雄心

更彰显了山东大学以“硬”破“硬”

以智慧服务国家社会的无畏担当

03

山河号:穿黄跨河的“国之重器”


时间继续向后推进

2024年5月

世界首台17.5米超大直径盾构机

“山河号”下线

目标直指黄岗路穿黄隧道


这是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向

“黄河时代”的关键一步

山东大学的智能装备

由此走上了更广阔的舞台

穿黄隧道的挑战前所未有——

全断面粉质黏土、钙质结核、胶结砂层

最深覆土49.2米,最大水土压力6.3巴

在这样的“地质迷宫”里

“山河号”搭载的“五官一脑”系统

化身“全能卫士”

为3290米的盾构段制定实时掘进策略

让超大直径盾构机在复杂地质中稳健前行

为济南“携河北跨”提供坚实支撑


如今,这项技术已走出山东

应用于贵阳地铁、徐州地铁、

广花城际铁路等重大工程

目前也抵达新加坡、澳大利亚等

海外工程现场

让“济南造”的智慧闪耀全球

从城市地铁到穿江越海跨河

从服务地方发展到赋能国家战略

山东大学在隧道深处

书写着智能掘进的崭新篇章



泉城的故事

从来都是刚与柔的交响

泉水是老城济南的魂

科技是城市发展的翼

从“智慧一号”在地铁区间精准掘进

到“山大号”在硬地层破局前行

再到“山河号”在黄河底下穿针引线

山东大学用“硬”科技

守护泉城的“软”生态

让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的馈赠同频共振

在岩土深处书写

“知行合一”的时代答卷

未来

当地铁列车穿越泉城的地下

当穿黄隧道连通南北两岸

别忘了

在盾构机的轰鸣声与

泉水的潺潺声交织间

蕴藏着山大人的智慧之光

声明

本文来 源于山东大学。以 上图 文,贵在分享,版权 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编辑:小机灵儿

责任编辑:林美妮

山东教育发布 |

| | | |

投稿/新闻线索/爆料视频

一经采用将获得线索奖励




点推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