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中医上称之为“蛇串疮”“缠腰火丹”
这是一种皮肤科门诊非常常见的
但是老百姓普遍比较恐惧的皮肤病
因为这种病不仅侵犯皮肤
关键会带来剧烈疼痛
甚至引发长期神经痛等后遗症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春秋季节因气候变化大
人体免疫力易波动
成为带状疱疹的高发期
本期嘉宾
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李莹
点击收听完整内容
带状疱疹是如何发生的?
人体第一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通常发生在儿童或青壮年时期),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此后这种病毒持久地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重新激活,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而产生神经痛。同时,再次活动的病毒可沿着周围神经纤维而移动到皮肤,在皮肤上产生带状疱疹所特有的节段性水疱疹。
带状疱疹有传染性吗?
带状疱疹是具有传染性的,但它的传染性比起水痘来说相对较低。它的传播途径:
1.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即通过接触带状疱疹患者皮肤上的水疱液而被传染,这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2.空气传播,这种传播相对比较少见,如果患者皮疹处于渗出期(即水疱破裂),病毒可能通过飞沫传播,但这种传播概率远低于水痘。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病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驱期也就是皮疹出现前的阶段,通常是发疹前1—5天,表现为单侧身体某部位(如胸背、头面部、腰腹)出现阵发性的刺痛、灼热或瘙痒感。一些患者可伴有发热、乏力、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这个阶段由于皮疹还未发出,所以很难诊断。
第二阶段:急性期也就是皮疹期,表现为单侧性、群集性的水疱排列成带状,通常不超过身体正中线,伴神经痛,疼痛可为烧灼样、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的程度轻重不等,且与皮疹的严重程度并无一定的关系。通常年老体弱者疼痛较为剧烈。
第三阶段:恢复期,水疱逐渐结痂、脱落,可能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约10%—30%患者在皮损完全消退后仍遗留有神经痛,这种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发生带状疱疹后应及时治疗,抓住“黄金72小时”,尽早抗病毒治疗以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风险。目前常规的西医治疗包括服用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剂、止痛类药物、免疫调节剂等。除了上述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外,中医在带状疱疹的治疗方面有其特色的方法,尤其在减轻神经痛及缩短神经痛的时间上疗效明显。
中药治疗方面,主要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来选方。中医认为,在疱疹早期,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肝郁化火,肝经火毒蕴积,或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则多发于躯干,这时临床上常见患者皮疹鲜红,灼热疼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这种情况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发于头面部者可加板蓝根、野菊花,疼痛明显加延胡索。
或由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搏结肌肤,这时临床上常见患者皮损色淡,疼痛不显,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这种情况可选用除湿胃苓汤加减,予以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而在疱疹后期,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这时临床上常见舌暗或有瘀斑,苔白脉弦,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予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中医非药物治疗方面,可选用针刺、火针、滚针、刺络拔罐、放血疗法、耳穴压丸等多种治疗方法。研究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可缩短病程,并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注意事项
得了带状疱疹后,不要紧张,请及时就医。期间多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以免肝郁气滞化火加重病情。保持皮疹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忌用热水烫洗患处,内衣宜柔软宽松,以减少摩擦。患病早期应饮食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后遗神经痛期间则不需要忌口。在带状疱疹的水疱结痂干燥前避免接触孕妇、儿童等易感人群,免得传染给他们得水痘。
带状疱疹的预防
1.接种带状疱疹的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目前国内上市的针对带状疱疹的疫苗主要是重组带状疱疹疫苗。5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或18岁及以上的免疫抑制人群及某些慢性病患者(如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糖尿病、肿瘤患者等)优先推荐接种。得过带状疱疹的人,年龄≥50岁也建议接种。
2.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心情舒畅。控制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自身免疫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治疗,维持病情稳定。春秋季节气候多变时,注意保暖避风,减少外邪侵袭。
记者:汪婷婷
本文部分图片由AI生成
编辑:陈怡婷
初审:方佳璐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