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友情提示:为保护隐私文中案例均隐去个人信息且经过加工,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旨在分析,提供更客观的视角,保持阅读思考力,请勿过分解读!
我第一次接触心理学,大约在20年前了,一个同事和我说:“学了心理学,你考了证,就跟有了读心术似的。”
他这句话让我对心理学的理解增添了很多神秘色彩,让我好奇又恐惧。
兜兜转转十几年,我与心理学的渊源或许在20年前已经结下。
当身边的人知道了我学习心理学,大部分人是带着滤镜来看的。
有的人很直接:“呦!学心理学的?那你猜猜我现在想啥?猜不出来,你学了个几?”
有的人很鄙视:“心理学?你快别学了,我身边学了心理学的,没一个过得好的。”
有的很很着急:“快告诉我,我xxx的问题,到底该怎么办?”
我也听说过,学了心理学和爱人离婚的,夫妻吵架更更凶的,还有给自己学抑郁了的,也有给别人做咨询把自己整抑郁了的……
为什么有的人学了心理学会过得更好,有的人反而还不如以前?以我7年的经历来看,肯定是因为对心理学的曲解,令自己陷入了误区。
更直白点说:学了些皮毛,没学到家!
误区一:过度宣传包装,短平快
从国家取消心理咨询师证书之后,各类机构像是鲨鱼一样敏感嗅到了“商机”。有的机构恪守底线,赚钱的同时,也能保证教学效果;有的机构则用高收入、低投入、上岗快等词汇,描述了一个钱多、事儿少的工作岗位。
可实际上,连基本理论和伦理都没搞明白,就上岗的,结局只有下岗。
前一段时间,认识一个女性朋友,说自己是咨询师,攀谈中我才知道:她只是参加了一次线上的OH卡牌专题工作坊。
我估计“咨询师”这几个字,对她来说有【高大上】的含义,在日常工作中,将自己仅有的知识储备贡献给了同事,大家都把她当【知心姐姐】。
然后,她病了,然后,领导说她不务正业……
如果她略微懂一点心理咨询师的伦理,她就会明白:不能给同事咨询。
如果她略微有一点对心理学的敬畏,她就会明白:只有一项技术,没有理论根基,无法有效开展工作。
无独有偶,在某平台工作时,我也接待过4位咨询师来求助。
其中一个案例极具代表性:自己的婚姻问题没有处理好,我曾提醒过她“类似的案例不要接,可以转介,小心对自己的伤害。”
就是那么寸,一个月之后,她接到了一个案例,和自己的工作、婚姻经历不能说一模一样,也有90%的相似度。
然后,她在工作中就崩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她决定放弃咨询工作,先搞定自己。
这时候,她刚开始学习不到半年。
未经历长程专业受训就工作,无异于赤裸裸地在大海中深潜,受伤的终将是自己。
误区二: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在大众认知里,心理学似乎就等同于心理咨询,但实际上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出生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比如从众行为、人际关系等;认知心理学则专注于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像记忆、思维、语言等。
这些研究领域为心理咨询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心理学本身远远不止心理咨询这一项内容。
如果说心理学是一个合集,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子集。还涉及跨文化、环境、运动、管理、广告营销、学校、身体健康、犯罪等多方面。
误区三:把理论当作普遍真理
部分人在刚接触心理学理论之后,就将其奉为普遍适用的真理。但实际上,这些理论都是在特定的研究背景和条件下得出的,具有一定局限性。
或者说,心理学是一个多范式学科:某一个理论可以解释某一些行为,但不能解释所有同类行为。
例如:华生的理论曾风靡一时,风头无俩,将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进行机械训练,避免任何感情投入。
最终的结果是自己的4个孩子,一个因为压抑长期受慢性疾病困扰;两个自杀;女儿远离父亲。
真正的科学,可以被证伪,甚至是推翻,但也不能否定其存在的科学意义和历史价值。
尤其是心理学,因为人是多因素模型,无法用单一理论解释所有。
就拿孩子不自律这件事来说,涉及到很多种因素,例如:父母的自律程度、教养方式、依恋关系、家庭压力、解释风格……
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很难能够具体分辨、剥离出行为背后的真相,也容易忽视掉其他的影响因素。
就好像是:用一种药治疗所有感冒一样,没有意识到感冒的类型不同。
误区四:把归因当作归罪
这个问题,最近我多次提起,因为确实有很多人将心理学作为了归罪的根据。要么归罪给自己,要么归罪给别人。
比如,归罪给别人:因为我有了这样的爸妈、爱人,所以我才不幸福。
这是大部分想通过“自学心理学达到自救目的”的人的必经阶段,也可以说是通病。
怨恨父母的最常见,将原生家庭当作自己过不好的“背锅侠”,忽视了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还有社会因素的影响。
怨恨爱人的也不少,认为自己的婚姻不幸都是对方造成的,是自己选错了人,忽视了关系中的双向互动,没有思考自己在婚姻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在心理所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一个女人经历3次婚姻,每一次都是因为家暴。
结果是,她自己会勾引老公对自己进行家暴:来呀!你打我呀!看你那个样子,你不打我你就不是个男人!
当部分人坚信“好的婚姻是相互滋养”内心需求或者说对婚姻的要求是“我应该在婚姻中被滋养”,而看不到自己的需求、动机、行为模式,就会停留在抱怨的循环之中,无法发现自己的现有资源,也不会产生推进婚姻关系向好的动力。
还有怨恨自己的,一些家长通过听课、读书学习了一些理论之后发现:原来我真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而后开始自我否定,甚至陷入焦虑、抑郁。
写在最后
这是一篇劝退帖,也是一份鼓励。
在学习的早期,很容易将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边界模糊。尤其是刚学了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后,就开始变得跃跃欲试,觉得自己是专业的,别人都该听从自己的想法,很难接受其他声音。
如果,你能保持好奇心、探索欲和思辨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对专业的探索,你会慢慢发现:心理学就像是一片浩瀚的海洋,而我们只是在这片大海里捕鱼的渔夫。
每个人在这片海里的鱼获都不相同,我们终其一生也很难将这片海里的鱼捕完。
于是,我们学得越多,感觉知道的越少,踏实深入去学习的动力反而生长了出来。
于是,我们能在这片海里收获更多的鱼。
于是,我们能看得更加清楚,更加明晰,更加通透。
于是,心理学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关系更加融洽,人生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