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讲人生有三大痛苦: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朱德是新中国百万解放军的总司令员,他为革命贡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在全党全军的同志心中,他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可尽管如此,朱德也“难逃”这一痛苦之源。
1974年6月,朱琦去世,享年58岁,朱琦正是朱德的儿子,当时朱德年龄也不小,是88岁,此时他的身体还很虚弱,唯恐他受不了刺激,所以朱家人在康克清的安排下将这件事对朱德进行了隐瞒。
直到10天后,朱琦的丧事处理完毕,康克清才将这件事告诉给了朱德。
朱德听后,眼眶当即红了,他沉默了很久,
过了好大一会儿,朱德看着窗外,他喃喃说道:“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他这么年轻就走了,我连他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你们做的不对啊.......”
战争年代里,朱德见惯了生死,他也是死人堆里爬出来了,可一想到自己的儿子先自己而去,朱德还是不免得心痛万分,眼看朱家人一个个来了,朱德呆呆的望向他们,脑子里,也翻涌起了阵阵关于儿子的回忆。
朱琦是朱德唯一的儿子,是由萧菊芳所生,萧菊芳后来因类似赤痢的热病去世后,朱琦就交给了朱德另外的一位妻子陈玉珍抚养,这一晃,就是20多年的时间。
全面抗战爆发后,朱琦被抓了壮丁,成为了国民党龙云队伍中的一份子。
已经与儿子多年未见,朱德也始终都在担忧着儿子,机缘巧合下,周恩来得知这个情况,就找到了龙云,并最终将朱琦送往了延安,那天,朱德摸着朱琦右耳际胎生的“拴马柱”时,朱德放声痛哭:“是我的儿子,是我的儿子啊。”
辗转多年,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可朱德并没有让朱琦在延安多待几年,他对朱琦说:“你是我朱德的儿子,就必须做出表率,上前线抗日。”
朱琦二话没说,直接同意,后来在前线,朱琦在一次战斗中,不幸左腿负伤,这才不得不返回延安休养,在后方做起了工作。
由于伤势严重,朱琦的左腿痊愈后,他走路时仍一瘸一拐,有一次,朱琦去看戏,其他开车的同志知道朱琦不好走路,就将他捎了回去,哪知朱德看见后,当即狠狠训斥了朱琦一顿。
“你怎么比我来的还快?朱德问道。
朱琦说:“我是踩着驾驶室外的踏板回来的。”
朱德骂道:“你自作聪明,你站的地方是警卫员的位置,万一有什么情况,你怎么........”
面对父亲的责怪,朱琦连连点头,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对不起爸爸,是我的错。”
也是因为这件事,朱琦知道,尽管自己的父亲是朱德,可他却从不要想利用这个身份,为自己谋什么福利。
1948年,朱琦转业到了地方,在石家庄铁路局,按照朱琦在部队的情况,他完全可以在铁路局当一个领导,哪知朱德却说了句话:“还是从头学起吧。”
正因为朱德的这句话,朱琦放弃了自己的领导岗位,当上了一名普通的火车司机,对朱琦的严格,甚至有一些朱德的老战友都看不下去。
朱德却并不解释。
后来有一次,朱琦开火车时,突然接到领导通知,说有一位首长要见他,朱琦此时满身污垢,他想要去洗洗再去见首长,领导却说:“这样正好啊,首长就是要见你工作的样子。”
等朱琦来到了这位首长面前,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首长,正是自己的父亲朱德。
朱琦笑着打招呼:“爸爸,是您来了啊,我还以为是哪位首长呢?”
朱德看着满身污垢的朱琦,却是一点也不嫌弃,反而是高兴地说:“朱琦啊,我听说你在铁路局工作很卖力,正好趁机来看看,你可以为人民服务了,不愧是我朱德的儿子啊。”
铁路局,也成为了朱琦后半生都“羁绊”的地方,他在这里一直工作,后来他又从石家庄调往了天津,无论是在哪个地方,朱琦也始终都记得父亲的嘱咐,要兢兢业业的为人民服务。
朱琦的妻子叫赵力平,他们的结合,是彭绍辉介绍的,两人婚后恩爱有加,朱德与康克清都很欣慰,后来赵力平又为朱家诞下了孙子,这让朱德更为高兴了。
特殊时期开始后,朱琦的命运开始变得颠簸起来,1974年的一天,朱琦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
朱琦去世时,朱琦那几天一直都睡不好,他也在担心着自己的儿子,而当朱琦去世后,康克清为了不给朱德造成直接打击,就将这件事联同其他人一起瞒了下去。
直到10天后,康克清才朱德说:“儿子走了,追悼会也已经办完了......我想让孩子们回家聚一聚。”
朱德的眼眶当即红了,他叹息地说:“我就朱琦这一个儿子........你们做的不对啊。”
到了80年代,朱德已经去世,他的孙子朱国华犯了错误,康克清坚守了朱德一生的廉洁奉公,她在饭桌上发火:“你们出了问题,不是个人的事,是在折腾你爷爷!爷爷有话在先,你们如果不争气,做了违法的事,要我登报声明,与你们断绝关系!”
后来,朱国华被枪决。
朱德的家风也被坚守了下来,朱家家风也为后人树立了清廉自守、勤政为民的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