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当晨光穿透珠江口的薄雾,狮子洋通道T11标段早已奏响建设交响曲。400余名建设者如精密齿轮般协同运转,263根墩柱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20台钻机精准落位——这幅壮阔的建设图景背后,正跃动着中铁十四局以“数智建造”锻造超级工程的澎湃脉动。

狮子洋通道是超大型跨海多层复合公路通道工程,全长约35公里,包括跨江主桥和两岸引线工程。中铁十四局负责的部分有主线高速公路,还有齐沙枢纽互通和福隆互通这两座大型互通立交,以及轮渡路的改扩建工程

狮子洋通道是一项超大型的跨海多层复合公路通道工程,总长度大约 35 公里,包括跨江主桥和两岸的引线工程。中铁十四局负责的部分有主线高速公路,还有齐沙枢纽互通和福隆互通这两座大型互通立交,以及轮渡路的改扩建工程。

追求极致,勇攀湾区标准

在狮子洋通道这片广阔的施工现场,多家国内顶尖的建筑企业同台竞技,标准之高、管理之严,不进则退。“我们不仅要适应这种高标准,更要超越这种标准!”进场初期项目团队就着手研究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对标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同等体量工程,不断转变观念、提升水平。

“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跨越,更是基建理念的跃升。”在中铁十四局狮子洋通道数智中心,项目全景通过三维可视化模型一览无余。建设者面对“双层结构 + 超宽桥面”的施工难题,上层衔接国家高速路网,下层直通城市毛细血管,连接主桥、通联镇区,这种“双循环”设计如同给大湾区装上动力澎湃的“双涡轮增压”。齐沙、福隆两大综合枢纽更让城市路网与高速路网实现“无缝换乘”。

“人算不如AI算”,133个形态各异的三柱门式盖梁,传统施工模式遭遇挑战。建设团队搭建“数字工厂”:通过BIM+GIS技术构建全息模型,通过BIM实现可视化视频及图片交底,开展盖梁施工钢筋碰撞分析,在数百种数字化算法背后,实现钢筋工程碰撞优化的最优解。智慧管控中心的巨型屏幕上,混凝土温度曲线、设备运行状态等数十个数据点实时跳动,让“一屏观全域,一键控全局”成为现实。

数智融合,打造智慧工厂

在项目盖梁施工现场,智能温控系统正上演“冰与火之歌”。混凝土方量大,内部水化反应导致升温较快,建设者们引入制冰机组实现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实现内降外保,每座盖梁预埋的数个温度传感器组成“神经脉络”,配合循环水冷系统,将内外温差严格控制在 25℃安全阈值内,芯部最高温度控制在75℃以内。这种“数字养护”工艺,让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有效落地。

走进占地45亩的“两区三厂”,数字化变革触手可及。焊接机器人舞动着蓝色弧光,15秒完成一个钢筋接头;智能滚丝机将剥肋钢筋加工一次性合格率提升至99%;混凝土智能配送系统像“滴滴打车”般精准调度每一车物料。以机器代工人、以数智提质量,实现一类桩比例99.4%,保护层控制指标、混凝土强度合格率100%。通过“集中智造+模块配送”新模式,材料损耗率下降18%,工效提升40%,让传统工地蜕变为“数智工厂”。

网格管理,穿透安全层级

T11合同段超过15米的墩接近400个,大盖梁施工复杂工序意味着狮子洋通道绝大多数路段都需要高空作业,随之而来的是安全管理的极大挑战。

建设者们落实生产工区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强化人工智能运用,建立起“安全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定期对网格责任人的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记录“黄牌”挂钩,并对“黄牌”进行相应的处理。

施工现场的监控和公司视频调度中心直接相连,利用 AI 技术能自动识别视频里的不安全行为。AI 视频行为识别技术就像给视频监控装上了聪明的大脑,能快速处理数据信息,让不安全行为无处可藏。据安全总监王中鹏介绍,在今年一季度,通过 AI 技术就及时发现并处理了 6 起现场操作不安全行为,对违章作业人员进行了现场安全教育。AI 技术的应用,为项目施工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设者们的付出赢得了市场的信任,在业主标段评比中,中铁十四局项目部荣获第二批段一等奖荣誉,成为集团公司在华南片区以干促揽、开拓市场的又一重要招牌。

站在 30 米高的盖梁顶端眺望,珠江口波光粼粼,狮子洋通道这条“钢铁巨龙”已初现雏形。它不仅会成为一条重要的交通通道,还将见证传统基建向智能建造转型的发展历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