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与湾,都与蒋介石的命运发生过重大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在日寇的大举进攻下,实行不抵抗政策,率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一呆就是八年。

解放战争末期,蒋介石率其残兵败将逃到台湾,最终老死该岛,没有须臾离开。

据陈启文《宋美龄传》讲,孙中山曾谆谆告诫蒋介石:“内战不出湾,外战不出川。”



又有野史云:蒋介石是“水龙”,一生离不开水。抗战时期,蒋登峨嵋山抽签算命,经某有道老者开悟,指点迷津。老者曰:蒋是水命。送君八字:“胜不离川,败不离湾”。初,未引起蒋的重视,置诸脑后。抗战一胜利就匆忙带“子弟兵”杀出四川,与共产党争天下。违了天意,遂致连战皆北。在不断失意之际,蒋猛然记起老者的话,再不敢违,于是急忙选择了台湾作栖身之地。这才保得了老命。

上述两端皆为对历史的演义,野史而已,故不足为信。



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出了四川,迁返南京,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却从此交了厄运,诸事不顺,终至一败涂地,好不容易才在台湾站住了脚跟。

蒋介石从离开总统府到退居台湾,经历了一波三折。

他首先遇到的就是美国主子的信任危机和千方百计阻挠。1949 年的元且快要到了,虎踞龙盘过的帝都金陵却找不到丝毫的节日气氛。对于国民党政府来说,内战的失败已成定局,无可挽回,“党国”也到了“油尽灯枯”的边缘。美帝国主义对蒋介石已彻底失去信任,不再给予支持,而是寻找国民党内“富有感召力的新领袖”。



12 月 31 日晚,蒋总统在黄埔路总统官邸举行晚宴。到场的有副总统李宗仁等 40 余位党政要员。人人面孔阴沉,忧心忡忡,面对佳肴美酒却无心伸手动箸。蒋介石打破沉闷说道:“诸位,现在局势严重,党内有人主张和谈,我对于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不能不有所表示。现拟好一篇文告,准备在元旦发表。请岳军先生念一遍,征求大家的意见。”

“文告”中用大量篇幅叙述他自己的求和“苦心”,并在文末表示:

“中正毕生革命,早置生死于度外,只望和平能早日实现,则个人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惟国民公意是从。”

“文告”念完已有一会儿,但万内静寂无声,无人发表意见。蒋很生气,他本来希望大家挽留的。这时,故意将了对手李宗仁一军:“德邻,你对这篇文告有什么意见?”李宗仁稍作沉思状,答:“我与总统并无不同意见”。这就等于公开承认要蒋下野。宴会不欢而散。



第二天,即 1949 年元旦,《新年文告》通过中央社公诸于世。对这篇以“保留战争条件”为条件的“求和文告”,中共方面很快作出了反应。元月五日,毛泽东亲自起草的新华社评论——“评战犯求和”公开发表。该文针锋相对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战争的阴谋,并一针见血地强调指出:

“蒋介石已经失去了灵魂,只是一具僵尸,什么人也不相信他了。”

显然,共产党不再以蒋作为和谈的对手。蒋介石处于战不能战退又不心甘的境地。

1949 年1 月 14日,毛泽东又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八项和谈条件。第一条即为惩办战争罪犯。蒋介石是此次中共提出的 43人战犯名单中名列首位的人。他已再无余地,下台是唯一的选择。



1 月 21日,内外交困之下,蒋介石第三次宣布下野,托词曰:

“战事仍然未止,和平之目的不能达到,决定身先引退,以冀弥战消兵,解人民倒悬于万一。”

显然,蒋的下野是无奈的结局。

蒋经国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今天是父亲引退的一天,也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又遭逢厄运,几乎断送了国脉的一天。而在我个人亦铸了永世不能磨灭的记忆的一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