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庆摄影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镜头记录着长城的春夏秋冬,传播长城历史与文化讲述着新时代的长城故事。



李杰鹏







这些照片的作者名叫李杰鹏,曾任延庆摄影家协会主席、北京摄影家协会理事。四十余年来,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家乡的变化。2022年12月,李杰鹏因病逝世,享年69岁。



据李杰鹏的女儿李安回忆,李杰鹏可以为学摄影、买器材投入一切。李杰鹏一家的生活一直比较拮据,最值钱的,就是他用过的这些相机,其中有一部苏联制造的老相机,是李杰鹏摄影生涯中的亲密伙伴。他省吃俭用攒了好多年的钱,还提前学习了俄语,专门坐了好几天的火车去苏联,才买到了这台相机。



当时,李杰鹏一家三口就住在一间半小平房里,但用来冲洗照片的暗房就得占半间。而为了学摄影,李杰鹏更是要坐四五个小时的车去北京市区,有时赶不上回家的汽车,他就坐火车到康庄火车站,再想办法回家。如果天气不好或没有车了,他就一路从康庄走回南菜园,走到家时已经是后半夜了。



作为女儿,李安曾经埋怨过父亲过于痴迷摄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她开始理解父亲。父亲对于长城的热爱,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摄影创作。那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敬畏,是对家乡土地的眷恋,是将长城之美传递给全世界的使命感,更是父亲内心深处对摄影纯粹的热爱和那份最本真的感情。



在李杰鹏病重期间,他心心念念的仍是长城,渴望再去长城上走一走,用镜头捕捉那熟悉又壮丽的景色。尽管被病痛折磨得身形消瘦,连站立都很困难,可只要一提起长城,他的眼睛里就会瞬间燃起光亮。



李杰鹏的努力与才华,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多年来,他在市级以上摄影展览比赛及报刊发表摄影作品上百幅,其中有二十余幅作品获奖,曾荣获北京市首届农民书法美术摄影艺术大赛一等奖、奔向奥运的北京文明摄影艺术展优秀奖、京西北摄影大赛一等奖、第十三届农民艺术摄影大赛优秀奖等多项荣誉。











司达

“因为咱们延庆长城面积比较大,所以杰鹏老师经常带着我们到延庆的各个长城点去拍摄长城,在培养摄影家方面,他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司达说。



司达今年53岁,多年来,他以师父李杰鹏为榜样,在摄影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摄影的执着和热爱。他这张《石峡长城保护员》摄影作品,是2024年10月举办的第三十六届中国华北摄影艺术展览入选作品,展现了延庆石峡长城段的几位长城保护员,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下守护长城的故事。



司达拍摄的《石峡长城保护员》

2023年冬天,司达在一次长城拍摄过程中,偶然遇到了在风雪中巡查长城的保护员。寒风裹挟着雪粒在长城的残垣间呼啸,一个身穿橘红色马甲、佝偻着背的身影,在素灰的城墙背景下格外醒目。他按下快门的手指突然顿住了。这是他第三次在不同地段遇见延庆长城保护员。保护员们那些藏在褶皱里的冻疮、被岁月压弯的脊梁、风雪中坚定的身形,远比镜头里的长城更震撼人心,司达的内心在这一刻被深深地触动了。



回到家后,他翻出二十年来拍摄的长城影像——从巍峨的九眼楼到沧桑的古长城,镜头里的长城总带着史诗般的壮美,却唯独缺少了与长城有关人物的拍摄。长城保护员这支队伍,为司达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于是他开始紧锣密鼓地组建长城保护员拍摄小分队。



拍摄小分队的成员平均年龄偏大,但大家克服了冬天手脚冻伤、夏天身体晒伤、腰腿疼痛等诸多困难,自己开车、用自己的设备、一起自费分摊饭钱,起早贪黑地跟着长城保护员们一起巡查长城、了解长城历史。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辗转于70多个村庄,为全区130余名长城保护员拍摄了近万张照片,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石峡长城保护员》《舞动长城》《老站新春》等摄影作品,获得了广大观众和行业的认可,这些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庆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让司达有了更大的信心,也带来了创作思路的改变,这是他坚持要拍摄长城保护员、长城脚下村庄的动力和源泉。



多年来,司达拍摄了三万张长城主题的照片,行程五万公里,其中《石峡长城》《长城晨曲》等11幅作品分别入选第三十一届、三十四届、三十五届、三十六届中国华北摄影艺术展览。







段学锋

今年62岁的段学锋,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延庆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退休前,他是延庆区融媒体中心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职业生涯的几十年里,他将镜头坚定地对准长城和长城脚下的人和故事。作为一名新闻人,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用镜头记录着长城的每一处变化,讲述着长城脚下的每一个动人的故事。



几十年的新闻工作,段学锋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上万张长城摄影作品和长城脚下发生的故事。在2019北京世园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筹办、举办全过程中,段学锋更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拍摄报道中。最近几年,段学锋不是在拍长城,就是在去拍长城的路上。





2024年,在“延怀赤”三地融媒体中心携手启动的“行走延怀赤,千年古道行”人文长城摄影行动中,段学锋全程参与拍摄。他深入挖掘长城文化的丰富底蕴,共拍摄照片2万余张,每一张照片都饱含着他对长城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在行走“延怀赤”摄影展上,出自他手下的照片就有六十多张。



长达一年的拍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但其中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困难。据段学锋回忆,在去河北省赤城县独石口长城拍摄时,他们半夜12点从延庆出发,凌晨2点左右到达山下。山里漆黑一片,一行人或带着小头灯、或拿着小手电,磕磕绊绊地爬上山后,还要努力寻找合适的角度、经过漫长的等待,才能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其中还有一次,段学锋甚至摔断了一根手指,直到现在也无法正常弯曲。但在他眼里,为了摄影,这些都不算问题。



“热爱”这两个字,看似云淡风轻,段学锋却为之付出了很多。在拍摄之余,段学锋还翻阅了大量与长城有关的书籍,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让他成为了半个长城的土专家。



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这些长城,用照片把这些鲜为人知的长城推介给大家。在经年累月的长城拍摄中,段学锋找到了自己与长城相处的方式,用镜头去记录下长城的瑰丽与沧桑,感悟长城精神,用影像去讲述自己眼中的长城故事。



除了长城本体,段学锋还非常关注长城的附属物。古堡、古榆林驿、双营古城、柳沟古城,古老的驿道和长城脚下的村庄,以及依托长城的资源,迎来新变化的长城脚下人们的生活,都是他关注的题材。







多年来,段学锋的长城摄影作品曾在第13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作品展、北京国际摄影周大好河山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展—长城两边是故乡等展览中展出,一张张生动的照片,记录的不仅仅是长城的历史与风光,更是火热的生活和时代的烙印。





他们,是长城的记录者

是时光的见证者

更是执着的追光者

他们曾在凛冽的寒风中

守候黎明

在滂沱的大雨里

捕捉刹那的惊艳

在寂静的深夜

与古老的城墙对话

每一次快门的按下

都是他们与长城的深情相拥

每一幅作品的诞生

都是他们对这片土地

最炽热的告白

脚下有多少泥土

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摄影梦,长城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