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643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他总是莫名心慌,源于7岁时意外受伤

02、他不断胡思乱想,其实有偏执型人格改变

最近,我们在持续分享患者伟涛的康复经历,今天已经是第9篇了,感觉就像在写连载小说,过程跌宕起伏。

伟涛有一个非常顽固的症状:他极度缺乏安全感,非常容易焦虑,尤其担心自己的个人隐私会泄露出去,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在平常人看来,他有很多担心纯属钻牛角尖、自己吓自己。伟涛自己也能意识到,但他就是控制不住。

光这个问题,创伤修复师Lucy给他进行了多次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修复了很多内隐记忆层面的心理创伤。

这个症状已经减轻了很多,但还没解决,伟涛还是容易过度焦虑!

上一篇分享到,Lucy再次深入到伟涛的内隐记忆层面,寻找并且修复这个问题背后的病理性记忆,没想到竟然跟他初中时沉迷看《明朝那些事儿》有关!

伟涛把这套历史热销书看了7遍,书里那些明朝官员斗来斗去,动不动就被株连九族。

伟涛看得心惊胆战,由此还形成错误认知:我平常做事情一定要谨慎,不能给任何人留下任何把柄!

这一次3PT之后,伟涛的焦虑情绪进一步缓解了。但他还是有莫名的心慌,后来发现,这跟他7岁时的一次受伤有关,他竟然觉得自己是个残疾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以下继续分享。

01、他总是莫名心慌,源于7岁时意外受伤

那时候,伟涛的临床心理干预已经接近尾声了,他很快就要迎来9月份的复学。

但他还是非常担心自己的学习状态,还会莫名心慌,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出现不好的结果,他就会反复纠结、不停自责。

这次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Lucy决定全力处理这个问题:为什么伟涛会莫名心慌,不自觉地纠结一些不必担心事情?



此图为AI生成

Lucy深入到伟涛的内隐记忆层面后,找到了3个相关的心理创伤事件。

第一个创伤事件发生在伟涛7岁的时候,他遇到了一次比较大的意外。

有一天,伟涛和父母去亲戚家玩,亲戚正好在用压面机做面条,大人们聊天聊得热火朝天。

7岁的伟涛觉得大人们聊天没意思,反而对压面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只见圆圆的面团被推进去,出来就变成了长长的面条,就跟玩橡皮泥似的,太有趣了!

他看着看着,居然好奇地把自己的手指伸了进去,顿时,他痛苦地发出叫声,左手的小手指有一小截被压面机压断了,鲜血从手上、机器上流淌下来。

大人们被吓了一跳,赶紧跑过来看,伟涛疼得哇哇大哭,满脸都是痛苦和惊恐。后来,断掉的指头部分没能接回去,伟涛的左手小手指永远地少了一截。

在内隐记忆里,他想起自己当时感到极度的疼痛,心里很慌,有极大的恐惧感,甚至认为自己要死了!

他甚至灾难化思维,“我连自己都没法照顾好,将来要是我有了孩子,肯定也照顾不好孩子,孩子也会遭到各种意外伤害。”

而且,伟涛妈妈当时有点责备亲戚,说他们不注意把压面机收好。伟涛很愧疚,认为是自己贪玩,跟亲戚没有关系。

Lucy将这个创伤修复后,引导伟涛将内心的恐惧情绪释放出来,还引导伟涛意识到他现在已经长大了,做事情要沉稳,不要那么毛躁,这样能够规避很多意外。

就算意外真的发生了,只需及时处理,调整好心态,吸取经验教训就好了,不必因此担心他未来的孩子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第二个创伤事件发生在伟涛上大三的时候。

那时,伟涛已经出现了莫名心慌,每次发生不顺心的事,他就会联想到自己以后的孩子会不会也这样。

在旁人看来,伟涛想得也太多了!他都还没结婚生子呢,操心这些也太早了吧!其实,这都是那次手指受伤的心理创伤被激活的表现。

Lucy引导伟涛要有意识降低焦虑,学会沉着、冷静、理性地处理,而且事后要学会自我肯定,这才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个创伤事件发生在伟涛上初二的时候,这是他的一段“青春伤痛”。当时,伟涛先后追了几个女生,但对方都爱答不理。

伟涛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想来想去,认为就是因为自己的左手残缺了,是个“残疾人”了,所以女生们不喜欢自己。他非常自卑。

Lucy觉得应该不是这个原因,她在伟涛的内隐记忆层面继续寻找,发现其实是因为他太“钢铁直男”了!

伟涛跟女生说话总是直不楞登的,完全不懂得照顾对方的感受、逗对方开心,甚至还开口就得罪人。

而且,当时本来有其他女生暗恋他、向他示好,但他眼里只有自己的意中人,对别人的示好根本不领情,还表现得很不客气,结果又把这些女生得罪了。

Lucy将这个创伤修复后,引导伟涛要有意识地具备一些女生所喜欢的性格特质,比如善解人意、有绅士风度、细心体贴、有担当、幽默风趣、自信大方等等。

Lucy还引导伟涛要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左手的“残缺”,等到他的个人能力得到提升、具备个人魅力后,这一点点小瑕疵,根本不是个问题。

第二天,伟涛接受我的高维度强化认知治疗。

其实,我和Lucy之前听伟涛说过那次意外。但伟涛那时觉得,事情都过去那么久了,他想起来没啥感觉了,应该没对他造成多大的心理伤害。

但Lucy觉得,对于7岁的小孩来说,这个意外挺大的,极有可能在当时就形成了心理创伤,还有错误认知,只不过伟涛在外显记忆层面不记得了。

这次3PT之后,果然被Lucy说中了。

伟涛自己也很震惊,“这件事我一直都记得,但我当时原来有那么多情绪、想法、认知,我真是一点儿都不记得了!”

其实,很多患者接受过3PT之后都有这种感觉。有些比较大的心理创伤和事件,患者们还记得,甚至想起来还会难受。

但事件的很多细节、他们当时的具体想法,他们在外显记忆层面已经想不起来了,所以他们意识不到这些事对自己的重大影响,更没有意识到要反省自己的不足。

但是3PT能够深入到他们的内隐记忆层面,就像播放纪录片一样,还原当时的真相,患者的感触会非常深。

我又对伟涛说,他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也像自己一样,遭遇各种不幸。这种想法可不常见,为什么他会这么想呢?

这背后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后续有需要的话,还可以继续处理。

2天后,伟涛妈妈给我发来喜报,“孩子发自内心地开心,对过往的担心、对未来的恐惧都明显减少,也不再六神无主地来回踱步了,大大超出我们的心理预期”。



我与伟涛妈妈的聊天记录截图

伟涛还主动跟妈妈出去散步,心情很宁静,并且能静下心看书,他们都很高兴!

02、他不断胡思乱想,其实有偏执型人格改变

在遇到伟涛以前,只要我和Lucy听到患者有上面那么大的改变,我们都会很开心,心里很欣慰,觉得问题终于解决了。

但自从领教了伟涛症状的顽固之后,我们都不敢太开心了,万一他还有更多的病理性记忆,过段日子又开始焦虑呢?

果然,没过多久,伟涛妈妈说,伟涛又又又胡思乱想了!

他总是担心自己说话的时候,门窗没关好,会不会被邻居听到?

他在家里打电话,刚好来客人了,会不会不小心被客人听到通话内容?

他经常上网买东西,银行卡、支付宝、网银等密码会不会被盗?

他还想起初中放学的时候,曾经被2名小混混远远叫住。他当时撒腿就跑,逃跑成功,但他现在想起来还是后怕……

总而言之,伟涛再次出现了情绪波动。

Lucy发现,伟涛这些穷思竭虑的背后,不只是强迫症的表现,还有偏执型人格改变。



此图为AI生成

对于有些事情,他是知道不需要过分担心的,只是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但对于有些事,他是真的认为有很大风险,自己没有多虑。

比如,他认定了如果别人听到了自己私下说的话,那就是个人隐私泄露,就是很有可能发生严重后果。

伟涛妈妈说他想太多了,他却觉得是妈妈想得太少了、缺乏安全意识。

而且,伟涛非常喜欢看励志视频,还很容易固执地、严格地按照视频里说的方法去做。

即便身边的人建议他理性一点,不要走极端,但伟涛听不进去,说得通俗一些,他在这些事情上很“轴”。

伟涛妈妈也深有同感,“我这儿子一旦认定的事,就觉得自己一定是对的,很偏执”。Lucy决定,用3PT处理他的偏执型人格改变。

在伟涛的内隐记忆层面,Lucy找到了4个相关的心理创伤事件。

第一个事件发生在伟涛上初一的时候。伟涛的数学老师曾对他说,“学好数学,一定不能只看答案,而要认真地抠解题过程,抠细节。”

伟涛觉得数学老师说得很有道理,他严格按老师的方法去做,数学成绩真的提升了,特别有成就感。

从那以后,他对“抠过程、抠细节”非常在意,觉得学习就得花大量的时间死磕细节,不把每个小细节弄明白就誓不罢休。

第二个创伤事件发生在初二时。伟涛非常喜欢打篮球,他妈妈给他请了一个教练,教练还叫了很多人跟他打比赛。

球场上的伟涛非常拼命,因为他特别想赢,每一场都竭尽全力去打,总是打到筋疲力尽,整个人都站不住了才愿意停下来。

为什么他这么拼?Lucy在他的内隐记忆层面发现,他看过很多NBA球星的报道,有些球星对赢球的渴望达到了偏执状态,把胜利说得让人热血沸腾。

伟涛非常崇拜球星们的这种精神,并希望自己也能这样,要打鸡血、要玩命儿地拼,一定要赢!

所以他一上球场就是“疯狂模式”,教练平时教的注意节奏、拉伸放松,都被他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一门心思拼命练。

而且,伟涛有过当职业球员的想法,教练还夸奖过他的“拼搏精神”。伟涛很受鼓舞,反而变得更加偏执了。

Lucy修复了这个病理性记忆,引导伟涛要意识到,NBA球星拼命打球,并非主要为了精神追求,而是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而且这能换来极大的财富。

他们通过打球能获得高额收入,实现阶层跃升。所以,很多球星的心态已经走偏了,不是因为热爱而打球,而是为了赚钱而极度好胜,达到了偏执状态。

伟涛完全没必要像他们一样,他现在已经打消了当职业球员的念头,而是选择了读研。篮球对他而言只是业余爱好,适当运动,放松心身、增强体魄就行了。

第三个创伤事件发生在伟涛上高中时。他当时读理科,数理化的老师经常对他说,“学好理科,一定要将细节抠到位!”

这下完了,本来伟涛初中就抠细节,现在连高中老师也这么说,他更加自我施压,要求自己必须把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如果成绩不好,那肯定就是细节没抠到位!

伟涛的心理压力大到爆表,有时,他想打打篮球,释放压力,可是一打篮球又走极端,一来二去,偏执型人格改变也就逐渐形成了。

第四个创伤事件也发生在高中。有一次考试,伟涛超常发挥,前所未有地“杀”进全年级第10名。这可把他高兴坏了,晚上做梦都能笑醒。

他美滋滋地复盘,这次为啥考得这么好?他认为,主要是考试当天的状态非常好,这可能与考试前一天、还有考试当天午睡得好有关。

于是他偏执地认定,只有休息好了,才能考得好。他为了再次取得好成绩,总逼着自己中午一定要午睡,晚上一定要早睡,而且必须赶紧睡着。

可是,有了这样的偏执想法,他反而睡不踏实了。只要有点儿入睡困难,他就焦虑,担心考试考不好,这又加重了焦虑,状态不好,学习成绩反而下降了。

伟涛心里更急了,更加认定就是因为没休息好,所以学习成绩下降,陷入了恶性循环。

其实,考试考得好的因素是多样化的,肯定不只有睡觉睡得好这么一个原因。

Lucy在伟涛的内隐记忆层面发现,他那次之所以超常发挥,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他那段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心无杂念;而且,每次学习结束后,他也能够完全放松,快速入睡。

说白了,其实主要是因为他那段时间心态很好,该专注的时候专注,该放松的时候放松,做到了张弛有度。

Lucy修复了以上创伤后,引导伟涛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于偏执,要带着“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良好心态,平和地去解决每一件事,别太钻牛角尖。

第二天,伟涛接受我的高维度认知行为治疗。他告诉我,他以往从没觉得自己偏执,但通过这次3PT,他才有了这个觉察:“以前的我,太轴了”!

我还告诉伟涛,听别人讲话或看视频时,要有理性的判断,尽量做到全面、积极地理解别人的真实意思,而不是一味按照自己的理解走极端。

临床心理干预进行到这里,伟涛已经有了巨大的积极改变。

他自习、看书的时间越来越长,效率越来越高,学习状态逐渐恢复;他跟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好,也不再那么害怕社交。

伟涛自己也说,“我感觉我正在走向康复!”

但没想到,伟涛其实一直隐瞒了一个问题,一个他难以启齿的问题——与“性”相关的精神心理症状!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到底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下一篇案例文章揭晓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