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一、让经典“说人话”
《黄帝内经》原文中的这段话,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秋三月(立秋后的三个月),万物成熟收敛,天地间一片平定景象。此时秋风劲急,地气清冷。人应早睡早起(像鸡一样规律作息),保持情绪平和,以缓解秋季肃杀之气对身心的影响;收敛心神,减少杂念,让肺气保持清润通畅。这是顺应秋气、养护“收敛”之道的核心。若违背此道,会损伤肺脏,导致冬天腹泻(完谷不化),且冬季的“藏养”能力也会减弱。
关键词解读:
“容平”:秋季万物形态稳定,不再生长,进入收获阶段(如稻谷金黄、果实饱满)。
“秋刑”:比喻秋季的肃杀之气,如同自然界的“收敛审判”,提醒人不可过度消耗。
“飧泄”:冬季腹泻,因秋季收敛不足导致阳气无法封藏。
二、智者的“秋收”哲学
1.张仲景的“天人相应”:
古代医家强调“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秋季养生需“与天地同频”。清代医家张志聪曾注解:“秋气降收,当敛神志以应之”,指出情绪内守的重要性。
2.苏轼的“静默观心”:
文豪苏轼在《秋声赋》中写道:“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借秋景抒怀,暗合《内经》中“收敛神气”的智慧——面对万物凋零,人应接纳变化,沉淀心性。
3.孙思邈的“饮食润燥”:
《千金要方》提出“秋省辛增酸”,因酸味收敛,可缓秋燥伤肺(如多吃梨、百合),这一观点至今仍是中医食疗的核心理念。
三、当代人的“另类”解读
1.“秋收”即“断舍离”:
有网友将秋季收敛解读为“精神断舍离”——整理杂乱思绪,放下过度欲望,如同清理衣柜,为心灵腾出空间。
2.“秋刑”的职场启示:
一篇高赞文章提出,职场人秋季易焦虑(如年终考核压力),恰似“秋刑”。解决之道是“早睡早起”调整生物钟,避免熬夜耗神,用饱满状态迎接挑战。
3.年轻人反套路养生:
某博主调侃:“秋冻≠要风度不要温度!”主张“科学秋冻”——早晚添衣护颈背,午间透气散内热,既顺应自然又防感冒。
四、经典如何“落地”
1.饮食:润肺防燥的日常选择
早餐:银耳莲子羹(润肺)+ 蒸山药(健脾);
零食:蜂蜜柚子茶(滋阴)替代奶茶;
禁忌:烧烤、辣椒等辛辣食物易加重秋燥。
2.作息:现代版的“与鸡俱兴”
早睡:22:30前入睡,避开熬夜刷手机(耗伤阴血);
早起:6:30左右晨练,打太极拳或散步,顺应阳气升发。
3.情绪:对抗“悲秋综合征”
方法:练习书法、听古琴曲(如《平沙落雁》),通过艺术舒缓焦虑;
案例:某公司推行“午间冥想10分钟”,员工秋冬季感冒率下降40%。
4.运动:收敛中蓄力
推荐: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升发阳气)、瑜伽“婴儿式”(收敛心神);
误区:秋季长跑过度出汗会耗气,建议微汗即止。
五、结语:秋收,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黄帝内经》的秋季智慧,不仅是养生法则,更是一种生命哲学——在收获中沉淀,在收敛中蓄能。
就像农民收割稻谷后翻整土地,为来年播种准备,我们亦需在秋季“清空”身心疲惫,才能以饱满状态迎接寒冬与新春。
行动倡议:
今晚10点前放下手机,感受早睡的宁静;
明日早餐煮一碗小米南瓜粥,体会食物的温润;
周末登山远眺,看层林尽染,悟“容平”之境。
自然之道,即是生命之道。这个秋天,愿你我都能“收”得住时光,“藏”得下健康。
声明: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