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人民网记者 富丽娟 刘艺琳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春耕陆续开展,春末风意微凉,却挡不住田间地头的生机。
作为全国马铃薯主产地之一,这里正上演着一场关于“土蛋蛋”的蝶变——从实验室里的脱毒种苗到生产线中的高附加值产品,马铃薯正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金疙瘩”。
生态赋能:冷凉沃土孕育产业集群
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传奇,始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年均气温4.5℃、无霜期120天、昼夜温差15℃以上,加之300毫米的年均降水量和无污染的土壤,造就了马铃薯病虫害少、淀粉含量高的品质优势。
乌兰察布市的区位优势让产业发展如虎添翼:距北京300公里、呼和浩特200公里,集通铁路、呼满大通道穿境而过。依托“张库大道”历史底蕴,乌兰察布打造“中国薯都”,商都县作为核心产区,串联起全市180万亩种植面积、300万吨年产量的产业矩阵,形成“种薯繁育—规模种植—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电商销售”全产业链条。
乌兰察布市商都县马铃薯种植现场。冀学玉摄
“从‘卖资源’到‘卖技术’,从‘种得好’到‘卖得远’,我们正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之路。”商都县有关领导表示,借助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当地正推动“马铃薯+文旅”“马铃薯+康养”融合。
种源突围:科技赋能筑牢产业根基
在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组培车间,无菌环境下的脱毒试管苗正茁壮成长,透过透明培养瓶,嫩绿的芽尖在培养基上迸发活力。这里拥有国内最大的现代化组培中心,年产能达1.5亿株繁育脱毒苗、4亿粒脱毒原原种,可以为8万亩原种田、120万亩一级种薯田提供优质种源,让商都县40万亩马铃薯实现“换种工程”。
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组培车间内部。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种源是产业的‘芯片’,我们不仅要解决‘有没有’,更要攻克‘好不好’。”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林海介绍,2022年以来,2万粒马铃薯实生籽搭乘神舟飞船“上天”,利用太空诱变缩短育种周期三分之一;2023年,1.08万粒耐盐碱实生籽经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改造”,有望培育出亩产提升15%以上的“太空土豆”。
目前,希森已储备近20个专用型新品种,其中“希森77号”干物质含量达21.22%、淀粉含量15.46%,成为薯条加工的“黄金品种”。这些“中国芯”种薯不仅保障了本地需求,更辐射到河北、甘肃等产区,推动乌兰察布从“种薯消费地”向“种源输出地”转变。
链条延伸:深加工激活增值密码
距离希森组培中心20公里的内蒙古福景堂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内,机器轰鸣中,清洗、破碎、分离、干燥等工序有序运转,每小时可处理90吨马铃薯。
这家2022年落地的“淀粉航母”,投资6.5亿元建设全产业链生产线,年产能达10万吨淀粉、1万吨食品级蛋白粉、5000吨膳食纤维,产品涵盖200多家知名企业供应链,更远销海外。
乌兰察布市特色美食冻土豆。人民网记者 赵梦月摄
“过去卖原料,一吨马铃薯顶多卖500元;现在加工成淀粉,附加值翻3倍,提取蛋白和膳食纤维后,附加值能翻10倍。”公司总经理汪平算了一笔账,通过“农户+合作社+企业”订单模式,福景堂与当地签订30多万亩收购合同,以高于市场价20%-30%的保护价收购,2024年收购马铃薯83万吨,带动10万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更关键的是,企业对马铃薯大小、薯型“来者不拒”,破解了“薯丰伤农”难题。
汪平介绍,福景堂与交通银行合作搭建内蒙古首个农产品生态数字产业链平台,2.4亿元授信额度覆盖“产供储销”全流程,2024年上线的“交行20-2-0土豆贷”提供纯信用贷款,让种植户“种得下、卖得出、有钱赚”。
如今,商都县马铃薯加工转化率达65%,从淀粉到休闲食品、从膳食纤维到生物制药,深加工产品已超20种,产业链年产值突破20亿元。
小土豆正在承载大梦想,“土蛋蛋”蝶变“金疙瘩”。乌兰察布市正以马铃薯为支点,在实现“五大任务”的征程中书写产业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