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食堂和孩子们一起吃完晚饭,我们一行三人走进闻韶艺术楼,出电梯,穿过长长的走廊。最前面引路的李新生突然弯下腰,在墙角捡起个东西——火柴棍大小的白色纸条,他捏着纸条扔进卫生间门口的垃圾桶。
“不让一片纸屑落地”是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的铁律。他解释:“破窗效应里,第一扇窗被砸,就会有第二扇、第三扇。规矩破了,人心就散了。”他对全校师生说过:“要是连一张纸都管不好,还谈什么育人?”
这种近乎执拗的精细,渗透在校园每个角落。
食堂里,学生吃完饭后会自觉擦净桌面;操场上,无人监督时队列依然整齐;音乐厅的座椅下,散场后找不到半点垃圾。有人说这是“形式主义”,李新生摇头:“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文化。教育,不就是把‘应该’变成‘本能’吗?”
李新生有句口头禅:“那还是管理没做好。”他坚信,细节的管理是教育的骨骼。
“第二监狱”与校服
历城二中曾有个不太体面的绰号——“历城第二监狱”。只因学生们必须剪短发、穿校服、不带手机,规矩严得近乎刻板。有人质疑:“这是磨灭个性!”李新生却不为所动:“学生就应该有学生的样子,攀比少了,心才能静,一定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着装规范与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没有矛盾。”
曾有家长质问:“管头发能管出清华北大?”他沉默片刻,从抽屉里拿出一叠信。那是毕业生从大学寄来的:“校长,我现在每天六点起床跑步,室友都说我像二中人。”“在实验室通宵时,总觉得您的手电筒还在身后亮着。”他说:“教育是种习惯。头发短了,心才能静;衣服一样,魂才会齐。”
每年新生开学前,总有些家长惊讶:“孩子接到录取通知书,自己就把手机交了,头发也剪了。”问他们为什么,孩子们昂着头答:“历城二中的学生,必须是这个样子!”这话里带着骄傲,像是穿上校服便披上了铠甲。李新生常说:“‘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不是挂在墙上的,是要刻进骨子里的。”他站在校门口,看着一群群蓝白校服的身影涌入校园,嘴角微微扬起:“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才是学生和学校该有的样子。”
“黑脸校长”与快车道
2002年初,历城二中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重大机遇,学校成为济南市教育局五个一“优化升级工程”的第一所高中,学校的“软硬件”都要升级,所有的功能室要重新提升改造,要在七十天内完成十一项基建改造。二十多个施工队昼夜轰鸣,李新生卷起铺盖住进办公室,困了蜷在沙发上打个盹,饿了泡一碗方便面。工人们私下叫他“黑脸校长”——他举着手电筒巡查时,连地砖的缝隙都要摸一遍。
“教育不是搭戏台,学生要的是真东西。”他盯着施工队长,眼神像块淬火的铁。七十天后,历城二中焕然一新:实验室的显微镜能看清叶脉的纹路,美术室的颜料摆得像彩虹。他瘦了一圈,学校却在关键时刻抓住机遇,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那一年,他和老师们总结提炼出了校训:“人生在勤,志达天下。”
“铿锵玫瑰”世界冠军
姚波来二中时,已是全省很有名气的校园女足教练,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足球理想,他毅然以归零的心态加盟历城二中。因为他坚信,学生眼中有光的学校才能成就优秀的球员和伟大的球队。果然,李新生给球队立的第一条规矩不是战术,而是“踢球先做人”。训练场上,水杯、书包、鞋子等物品必须摆放得整整齐齐,比赛时,她们向对手鞠躬的弧度都特别标准。
姚波教练初来时,李新生带他参观校园。走到足球场,李新生指着空荡荡的绿茵地说:“这里会走出世界冠军。”姚波苦笑:“我在郯城带队十年,早到天花板了。”李新生摇头:“天花板是别人定的,咱们自己捅破它。”
三年后,历城二中女足七战七捷,问鼎第27届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冠军。有记者问秘诀,姚波答:“校长说,足球场是第二课堂。纪律、合作、意志,比输赢更重要。”李新生站在场边,看着这群“能踢能学”的姑娘,轻声自语:“这才是真正的体育育人。”
“不功利”的奥赛金牌
2007年,历城二中决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五大学科奥赛培训。外界一片嘲讽:“农村中学搞奥赛?痴人说梦!”连老师都忐忑:“咱们行吗?”李新生只答:“教育不能功利。做,就踏实做。”
第一枚全国金牌、第一枚国际金牌……质疑声渐渐变成惊叹。2010年以后高考政策调整,许多名校退出奥赛,有记者问:“取消加分还坚持,值得吗?”“五大学科奥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教育不能功利化,加分(保送)才搞,这不是做教育应有的态度。你看,他们眼里有光,这比金牌亮多了。”
如今,历城二中的国际和全国奥赛金牌数是同时期全省第一,北大、清华录取人数连年领先。有人问李新生成功之道,他摆摆手:“无非是遵循教育规律,把每件小事做好。”
筑梦空间,国乐之声
唐冶校区的科技馆“筑梦空间”里,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化作4367项国家专利。李新生常在这里驻足,看孩子们摆弄机器人、调试3D打印机。他说:“科技不是天才的专利,是每个孩子的权利。”
科技创新教育负责人高月峰老师是“齐鲁名师”,也是每天最晚离开校园的教师之一,他说:“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就是为人师者最大的价值。”
艺术馆的琴房中,赵立秋老师正指导舞蹈团排练。她产后一个月便匆匆返校,只因“孩子们等不得”。
李新生看着陶醉在科技和艺术海洋中的学生,想起自己年少时因家境贫寒错失发展机会的遗憾,喃喃道:“淋过雨的人,总想替别人撑伞。”现在,历城二中的艺术团斩获国际金奖,成了全国“美育浸润”的典范。
书吧与城乡共读
博雅书吧的茶香袅袅中,学生们埋头读书。这是李新生的“心头好”:“书香校园,不是摆几本书做样子。”他推动“城乡共读”,将十万册图书送进乡村学校。有农村孩子写信给他:“书吧是我看世界的眼睛。”他回信:“读书是最公平的成长。”
某日巡视,他捡起一本散落的《红星照耀中国》,轻轻放回书架。管理员感叹:“校长连书角都要抚平。”他笑:“书如人,得敬着。”
“心里得装下每一个学生”
1994年,李新生带的第一届学生历史高考成绩全市第一。有学生考砸了,哭着找他:“对不起您。”他拍拍孩子的肩:“是我没教好。”这句话,他记了三十多年。
如今,他仍能叫出许多学生的名字。毕业典礼上,有学生说:“书吧是我灵魂的诗意栖息地。”他站在台下,眼眶发热。有老师问他:“怎么能记住这么多人?”他答:“教育是良心活,心里得装下每一个学生。”
说起让自己骄傲的二中学子,他声音有一丝颤抖:“有个学生上的农学院,现在自己在家创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他望着教学楼的一扇扇窗户,像老农望着心爱的麦田。
“有人成了科学家,有人回乡当老师,还有人创业助农,都是好样的。教育不是生产线,而是播种机。”他眼里闪着光,仿佛又变回那个在田间播种的少年。
“干部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
兼任历城区教体局局长后,李新生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力推“干部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某次会议上,他厉声批评:“抱怨不敢管理的,本质是品牌没立住,自己心虚!”如今,历城教育“三年大变样”,50所新校(园)拔地而起,名校集团如星火燎原。
有人劝他:“何必得罪人?”他正色道:“教育生态坏了,受害的是干事的老师和孩子。”
手持一束光的守夜人
夜已深了,历城二中的教学楼里只剩下零星几盏灯。李新生握着手电筒,在空荡荡的走廊里缓步而行。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根无声的标尺,丈量着这座校园的每一寸土地。这样的场景,24年如一日。老师们常说:“每天校园中的最后一束光,一定是校长的手电筒。”这光,是暗夜里的守望,是“勤志”的具象,是无声的誓言。
李新生出生在济南历城的农村,十三岁那年,父亲的早逝让他的童年过早蒙上了霜。母亲独自拉扯三个孩子,生活的困顿教会他一个朴素的道理:唯有“勤”,才能挣出一片天。大学毕业后,他放弃考研的梦想,回到母校历城二中当了一名历史老师。那时的二中,是典型的农村中学:红砖房漏风,操场尘土飞扬,好老师留不住,优秀学生不愿来。他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几十双懵懂的眼睛,心底的倔强被点燃……
深夜,他独自走过操场。星光下,他想起母亲的话:“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良心。”35年了,那个放弃考研的青年,依然在校园里默默耕耘。
2022年,新校歌《请祖国放心》响彻校园。学生们昂首高唱:“发奋为祖国成材,立志为二中争光!”李新生站在角落,手电筒的光悄悄熄灭。他知道,这束光早已融入更多人的生命——女足教练的哨声、闻韶艺术楼的琴声歌声、奥赛教室的键盘声、书吧的翻页声……
历城二中声名日隆,参观者络绎不绝,纷纷请教他打造名校的秘诀,他说:“我只是把挂在墙上的‘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贯彻进了日常,只是真正按教育规律办事。”
远处,东方既白。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5年04月第04期[上半月](原标题为“李新生:手持一束光的人”)
图文排版| 孙彦晗
初次校对| 孙彦晗
二次审核| 董慧慧
最终审核| 张雪丽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订阅(纸质版刊物):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