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站在朝鲜平壤郊外朴家的院子里,汗水从额头滑落。

他紧张地看着面前表情严肃的朴先生,屋内朴英姿和她的母亲正在偷偷观望。

朴先生抽着烟,眼神如刀般锋利,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想娶我女儿?一吨大米,一百万彩礼,少一分都不行。”

刘东握紧双拳,咬着牙说:“好,我答应您。”

朴先生眯起眼睛:“年轻人,话可别说得太满。”

01

刘东,28岁,北京市通州区一名普通建筑工人。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挤一个半小时地铁到工地,干十个小时的重体力活,晚上九点多才能回到自己租住的十平米地下室。

他的工友们都在讨论着买房、结婚,他却连女朋友都找不到。

北京的姑娘看不上他这种条件的男生,他学历不高,家里没钱,每月七千的工资在北京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刘东的父亲是退休教师,母亲在社区工作,家庭条件只能说是勉强小康。



父母总是催他找对象,可他每次相亲都不成功,姑娘们看到他的工作和住处,往往就没有下文了。

刘东每天晚上躺在潮湿阴暗的地下室里,听着头顶上水管的声音,常常感到窒息。

他翻开手机,点开朋友圈,看到昔日的同学王浩发的照片他西装革履,站在一栋豪华写字楼前。

王浩,初中时的铁哥们,家境和他差不多,却在大学毕业后去了朝鲜做生意,据说现在已经小有成就。

刘东鼓起勇气,给许久未联系的王浩发了一条消息:“兄弟,在朝鲜过得怎么样?”

出乎意料的是,王浩很快回复了:“东子!正想联系你呢!情况不错,公司刚扩张,正缺人手,有兴趣来朝鲜发展吗?”

刘东盯着这条消息,心跳加速。

他连夜查阅关于朝鲜的资料,了解到中朝贸易虽然受到一些限制,但民间交流并未中断,像王浩这样在朝鲜从事合法贸易的中国人不在少数。

当他把想去朝鲜工作的想法告诉父母时,家里炸了锅。

“朝鲜?那不是很落后吗?连饭都吃不饱的地方,你去干什么?”母亲激动地问。

父亲皱着眉头:“我听说那边条件很艰苦,语言也不通,你怎么生活?”

刘东坚持己见:“在北京我看不到希望,王浩说在那边机会多,我想试一试。”

经过一周的争论,父母最终勉强同意了,但要求他半年内如果不适应就必须回来。

办理护照、签证,准备行李,一个月后,刘东站在了朝鲜平壤国际机场。

王浩亲自来接他,开着一辆不算豪华但很体面的车。

“东子,欢迎来到朝鲜!”王浩热情地拍着他的肩膀,“先带你去公司安排的宿舍,明天再详细聊工作。”

刘东坐在车里,望着窗外陌生的城市景象,心情复杂。

平壤的街道整洁有序,但建筑风格与北京截然不同,处处透露着一种独特的庄严感。

路上的行人衣着朴素,神情严肃,不时有军人巡逻经过。

王浩安排的宿舍位于一栋外国人公寓楼内,虽然设施简单,但比起北京的地下室,这已经是极大的改善。

“这是公司分配的手机,里面有翻译软件,能帮你应付基本交流。”王浩递给他一部智能手机,“明天我来接你,今晚好好休息。”

刘东独自一人躺在床上,既兴奋又忐忑。

他想起北京的父母,想起自己曾经的生活,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窗外是陌生的平壤夜景,远处的主体思想塔灯光闪烁。

刘东深深吸了一口气,暗暗给自己打气:“新的开始,一定要抓住机会。”

02

刘东第一天上班,就感受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

王浩的公司主要经营中朝贸易,从中国进口日用品、电子产品和食品到朝鲜,同时将朝鲜的特产、手工艺品等出口到中国。

办公室里有十几名员工,其中一半是朝鲜人,一半是中国人。

王浩安排刘东负责库存管理,需要与朝鲜员工密切合作。

“第一个月先熟悉业务,工资三千人民币,包吃住。”王浩拍着他的肩膀说,“表现好的话,很快就能加薪。”

三千人民币在朝鲜的购买力比在北京强多了,刘东心里默默计算着。

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异常艰难。



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虽然有翻译软件,但交流依然十分困难。

朝鲜同事对他态度友好却又保持距离,午餐时间他常常一个人吃饭。

食物也让他不适应,朝鲜的饮食以辣白菜、冷面为主,口味与中国北方饮食相差甚远。

刘东每天晚上都会跟父母视频通话,报平安的同时也倾诉困难。

“要不回来吧,儿子。”母亲心疼地说。

刘东摇摇头:“我才刚开始,不能这么轻易放弃。”

第二个月,情况开始好转。

刘东刻苦学习朝鲜语,已经能够进行简单交流,与同事的关系也逐渐改善。

他发现朝鲜同事们虽然表面严肃,但内心热情好客,知道他是外国人后,常常主动教他当地习俗和语言。

王浩看到刘东的努力,把他调到了销售部门,负责与中国客户的联络工作。

薪资也提高到了五千人民币,刘东第一次感到了希望。

他开始在平壤市区闲逛,了解这座城市。

虽然商店里的商品种类不如北京丰富,但生活节奏慢了许多,街道安静有序,让他想起小时候的北京。

周末,刘东喜欢去大同江边散步,看着江水流淌,思考自己的未来。

有一次,他在公园长椅上休息,看到一个女孩匆匆走过,不小心掉落了一个小包。

“等一下!”刘东用蹩脚的朝鲜语喊道,捡起包追了上去。

03

那个女孩听到喊声,转过身来。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她的脸上,刘东愣住了。

她有着典型的朝鲜女孩特征:白皙的皮肤、清秀的五官,最吸引人的是那双明亮的眼睛,仿佛会说话。

“谢谢你。”女孩用流利的中文说道,接过小包,微笑着。

刘东惊讶地问:“你会说中文?”

“我在大学学的中文专业。”女孩回答,“我叫朴英姿,你是中国人吧?”

刘东点点头,自我介绍道:“我叫刘东,在一家中朝贸易公司工作。”

两人就这样聊了起来,朴英姿告诉刘东,她现在在一家旅行社工作,负责接待中国游客。

“如果你想了解平壤,我可以当你的导游。”朴英姿热情地提议。

刘东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两人交换了联系方式。

接下来的周末,朴英姿带刘东参观了平壤的主要景点:凯旋门、主体思想塔、金日成广场...

她不仅介绍景点,还讲述了许多朝鲜的文化和历史,刘东认真倾听,时不时提问。

朴英姿对中国文化也很感兴趣,两人经常讨论两国的异同。

“我一直想去北京看看,听说那里的故宫很壮观。”朴英姿憧憬地说。

刘东笑着回答:“有机会我带你去。”

不知不觉中,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刘东发现自己开始期待每个周末,只为了能见到朴英姿。

公司的同事开始调侃他:“刘东,听说你找了个朝鲜女朋友?”

刘东不好意思地笑笑,没有否认。

他给父母视频通话时,犹豫再三,还是提到了朴英姿。

“爸,妈,我在这边认识了一个朝鲜女孩,人很好,会说中文,是大学生...”

母亲立刻来了兴趣:“长得漂亮吗?家里条件怎么样?”

刘东笑着说:“很漂亮,家庭条件我还不太清楚,她不太提这些。”

父亲沉思片刻:“儿子,异国恋不容易,要考虑清楚。”

母亲却持不同意见:“朝鲜姑娘勤劳贤惠,如果真有感情,我们不反对。”

刘东心里暖暖的,父母的支持让他更有信心。

他在朝鲜的工作也越来越顺利,王浩提拔他为销售主管,负责开拓新市场。

半年后,刘东的月薪达到了一万人民币,在平壤已经算是高收入了。

他开始规划未来,考虑是否要在平壤长期发展,甚至萌生了与朴英姿共度一生的想法。

就在刘东准备正式向朴英姿表白时,一个突发事件打乱了他的计划。

父亲打来电话,声音焦急:“东子,你妈住院了,高血压引起脑血栓,情况不太好...”

刘东如遭雷击,立刻请假回国。

临行前,他向朴英姿解释了情况。

朴英姿握住他的手:“家人最重要,你先回去,这边有我在。”

刘东点点头,心中感动不已。

回到北京,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刘东心如刀绞。

医生说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费用不菲。

父亲年事已高,独自照顾母亲力不从心,希望刘东能留在北京。

“儿子,你在朝鲜有出息了,我们很高兴。”父亲疲惫地说,“不过你妈这情况,需要人照顾...”



刘东陷入了两难:留在北京照顾父母,还是回到平壤继续事业和爱情?

他每天都与朴英姿视频通话,诉说自己的困境。

朴英姿安慰他:“不如让叔叔阿姨来平壤住一段时间?这里的医疗费用比北京低,我可以帮忙照顾。”

刘东被这个想法打动了,但又担心父母适应不了朝鲜的生活。

经过反复思考,刘东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04

“英姿,我想和你结婚。”刘东在视频通话中认真地说。

朴英姿惊讶地睁大眼睛:“你...你是认真的吗?”

刘东坚定地点头:“我想带你回北京,照顾我父母,我们一起生活。”

朴英姿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我需要和家人商量...”

刘东理解地说:“当然,我也会尽快回平壤,正式向你父母提亲。”

一周后,母亲的情况稳定下来,刘东回到了平壤。

王浩得知他的计划后,拍着他的肩膀说:“兄弟,要结婚了?我支持你!不过朝鲜的婚俗可和中国不太一样。”

刘东谨慎地问:“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王浩笑着说:“朝鲜人很看重礼节,提亲时一定要带足礼物,最好是实用的东西,比如大米、家电之类的。

刘东点点头,记在心上。

他和朴英姿约好,周末一起去拜访她的父母。

朴英姿住在平壤郊外的一个小区,家里是一栋朴素的两层楼房。

刘东精心准备了礼物:中国茶叶、丝绸、营养品,还有一台最新款的电视机。

朴英姿的母亲很和蔼,热情地招待了刘东。

而朴英姿的父亲朴大勋则是个严肃的中年男子,据朴英姿介绍,他在政府部门工作,是个有原则的人。

晚餐气氛有些紧张,朴大勋一直在观察刘东,问了很多关于他家庭、工作的问题。

饭后,朴大勋把刘东单独叫到院子里谈话。

“年轻人,我了解到你在王浩的公司工作?”朴大勋点燃一支烟,语气平和但充满压力。

刘东诚实地回答:“是的,叔叔。我目前是销售主管。”

朴大勋继续问:“你打算带英姿去北京生活?”

刘东点头:“是的,我母亲生病了,需要照顾。我有能力在北京安家。”

朴大勋沉默片刻,吐出一口烟圈:“英姿是我们家的宝贝,从小娇生惯养,去了中国能适应吗?”

刘东真诚地说:“我会尽全力让她幸福。”

朴大勋盯着刘东的眼睛:“如果我不同意呢?”

刘东没有退缩:“叔叔,我会证明自己的诚意和能力,直到您同意为止。”

朴大勋突然笑了:“年轻人有骨气。不过,想娶我女儿,有两个条件。”

刘东屏息等待。

“第一,准备一吨大米;第二,一百万彩礼,人民币。三个月内办到,我就同意这门亲事。”

刘东震惊了,一吨大米倒不是问题,但一百万彩礼?他积蓄不过二十万!

看到刘东的表情,朴大勋冷笑:“怎么,办不到?”

刘东深吸一口气:“我可以试试。”

回到宿舍,刘东彻夜难眠。

朴英姿发来消息:“爸爸告诉你什么了?”

刘东没有提彩礼的事,只是回复:“没什么,他希望我们慎重考虑。”

他不想让朴英姿为难,决定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天,刘东找到王浩,说明了情况。

王浩吃惊地说:“朴大勋要求这么高?一百万彩礼在朝鲜简直是天文数字!”

刘东苦笑:“可能是他故意为难我,不想女儿嫁到中国去。”

王浩思考片刻:“这样吧,公司最近有个大项目,利润可观,你来负责。如果成功,奖金至少五十万。”



刘东感激地看着老友:“谢谢你,浩子。”

王浩拍拍他的肩膀:“兄弟之间,不用客气。”

接下来的两个月,刘东废寝忘食地工作,为了那个项目付出了所有精力。

同时,他向北京的父母坦白了情况,希望能借一些钱。

父亲沉默了很久,最后说:“儿子,我们有二十五万积蓄,全部给你。”

母亲也表示支持:“如果朴姑娘真心爱你,愿意来照顾我们,这彩礼值得。”

刘东动容不已,感受到家人的无条件支持。

他还联系了在国内的几个要好的朋友,借了一些钱。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浩的项目非常成功,刘东拿到了六十万的奖金。

加上父母的钱和朋友借的,刘东终于凑齐了一百万。

至于那一吨大米,刘东特意从中国订购了最好的东北大米,分批运到了平壤。

三个月期限将至,刘东再次登门拜访朴家。

这次,他带去了准备好的彩礼和已经运到平壤的大米凭证。

05

院子里,朴大勋看着刘东带来的支票和大米凭证,脸上露出复杂的表情。

“你真的凑齐了?”朴大勋语气中有些惊讶。

刘东点点头:“朴叔叔,我履行了承诺,希望您能同意我和英姿的婚事。”

朴大勋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了一句话,让刘东的脸色凝固。

“年轻人,这不是彩礼,而是考验。你通过了,但真正的挑战才开始。”

刘东不解地看着朴大勋。

朴大勋解释道:“这一吨大米,我打算全部捐给英姿小时候就读的乡村小学,那里的孩子们常常吃不饱。”

“至于这一百万,”朴大勋继续说,“将作为你们在北京的创业基金。我女儿跟着你去中国,我必须确保她有保障。”

刘东愣住了,没想到朴大勋的用意竟是如此。

“我只是想确认你的决心和能力。”朴大勋的表情松动了,拍着刘东的肩膀,“我查过你的背景,你是个诚实勤奋的年轻人。”

刘东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朴英姿从屋里走出来,看到三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好奇地问:“你们在聊什么?”

朴大勋笑着说:“在聊你们的婚事。我同意了。”

朴英姿惊喜地看着刘东,眼中泛起泪光。

当晚,朴英姿才知道父亲提出的条件,责怪刘东为何不早告诉她。

刘东解释:“我不想让你为难,这是我应该做的。”

朴英姿紧紧抱住刘东:“我真幸运遇到你。”

婚礼定在两个月后,地点选在平壤一家中等规模的酒店,既符合朝鲜的习俗,又能让刘东的亲友参加。

刘东的父母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平壤,见到了准儿媳。

母亲非常喜欢朴英姿,拉着她的手不停地问这问那。

父亲也对朴大勋产生了好感,两人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翻译交流甚欢。

婚礼当天,宾客盈门。

刘东身着西装,朴英姿穿着传统的朝鲜婚服,美丽动人。

就在牧师宣读结婚誓词时,会场后门突然推开,一个身材高大的朝鲜男子大步走了进来。

“英姿!你不能嫁给他!”男子用朝鲜语大声喊道。

全场哗然,朴英姿脸色煞白。

刘东虽然听不懂,但从场面看出情况不妙,问道:“英姿,他是谁?”

朴英姿颤抖着说:“他...他是金俊浩,我的大学同学。”

金俊浩走到台前,用生硬的中文对刘东说:“她曾经是我的女朋友,我还爱她!”

朴大勋立刻上前,严厉地说了几句朝鲜语,保安将金俊浩拖出了会场。

婚礼继续进行,但气氛已经受到影响。

婚宴上,金俊浩的事成了宾客们窃窃私语的话题。

有人告诉刘东:“那个金俊浩家境很好,父亲是军队高级官员。朴英姿上大学时,两人交往过。”

刘东心中不安,问朴英姿:“为什么不告诉我这件事?”

朴英姿辩解:“那只是大学时的短暂交往,分手很久了。我不想提起不愉快的往事。”

刘东勉强接受了这个解释,但心中已埋下疑虑的种子。

金俊浩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在婚宴结束时再次出现,当着所有人的面揭露:“朴英姿,别装了!你父亲朴大勋曾经是平壤市的高级官员,因为卷入政治风波被贬职,你们家道中落。你嫁给中国人,不过是为了逃离这里!”

这番话如同炸弹,让在场的宾客震惊不已。

朴大勋脸色铁青,朴英姿泪流满面。

刘东站在原地,感到世界仿佛在旋转。

婚礼在一片混乱中结束,朴英姿躲在房间里哭泣,拒绝与任何人交谈。

06

刘东找到朴大勋,希望了解真相。

朴大勋长叹一口气:“金俊浩说的部分是事实。我确实曾是平壤市的一名官员,因为政见不同被调职。”

刘东追问:“英姿嫁给我是为了逃离朝鲜吗?”



朴大勋摇头:“英姿是真心爱你的,这点我可以保证。至于她是否有离开朝鲜的想法,这你得自己问她。”

当晚,刘东与朴英姿进行了长谈。

朴英姿坦承:“我确实想去中国生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我嫁给你是因为爱你,请相信我。”

刘东看着她泪水涟涟的眼睛,心软了下来:“我相信你,不管过去如何,未来我们一起面对。”

婚后,刘东带着妻子回到北京。

刘东的父母已提前返回,准备好了住处 - 通州区的一套小两居,虽然不大,但温馨舒适。

朴英姿初到北京,面临的第一个障碍是语言。

虽然她学过中文,但日常交流还是有困难,特别是北京方言让她一头雾水。

邻居们对这位朝鲜媳妇充满好奇,有人友善,有人却带着偏见。

“听说是朝鲜来的?那边不是很穷吗?”

“肯定是冲着户口和房子来的。”

这些闲言碎语传到刘东耳中,让他心疼不已。

更大的挑战是刘母的健康状况。

医院的康复费用高昂,而刘东工作未定,家庭经济压力巨大。

朴英姿每天照顾婆婆,学做中国菜,努力适应新环境。

刘东找到了一份贸易公司的工作,负责与朝鲜的业务往来,月薪一万二,勉强维持家用。

但朴大勋给的一百万创业基金已经用去一部分支付医疗费用,剩余的钱不足以开展什么大的事业。

刘东常常工作到深夜回家,看到妻子独自坐在阳台上望着远方,心中充满愧疚。

“对不起,让你受苦了。”刘东轻声说。

朴英姿转过身,露出坚强的微笑:“我不后悔嫁给你,这些困难我们一起面对。”

某天下班回家,刘东惊讶地发现家里多了几幅画。

那是朝鲜风格的水墨画,构图独特,意境深远。

“这些是你画的?”刘东惊讶地问妻子。

朴英姿点点头:“在朝鲜我学过传统绘画,闲着没事画着玩的。”

刘东仔细欣赏这些画作,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他拍下几幅画,发给一个在艺术圈的朋友,询问价值。

朋友很快回复:“这些是朝鲜风格的画?很有特色啊!现在北京正流行异域艺术,这种风格很受欢迎,一幅至少能卖三五千。”

刘东兴奋地把消息告诉妻子:“英姿,你的画可以卖钱!”

朴英姿惊讶不已:“真的吗?我只是随便画画...”

就这样,朴英姿开始认真创作,刘东负责联系画廊和买家。

出乎意料的是,朴英姿的画作在北京艺术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她独特的朝鲜风格与中国传统水墨的融合,创造出了全新的艺术语言。

一家知名画廊愿意为她举办个展,这对夫妻看到了希望。

个展大获成功,朴英姿一夜成名,画作价格翻倍上涨。

媒体争相报道这位来自朝鲜的艺术家,她的跨国婚姻故事也引起广泛关注。

有记者采访朴英姿:“是什么让你决定嫁到中国来?”

朴英姿看着刘东,坚定地说:“爱情。真正的爱情没有国界。”

07

随着名气增长,朴英姿的收入逐渐稳定,家庭经济状况好转。

刘东提议利用剩余的创业基金和妻子的知名度,成立一家中朝文化交流公司。

“我们可以做艺术品贸易,文化交流活动,甚至旅游业务。”刘东兴奋地规划,“结合我在朝鲜的人脉和你的艺术背景,一定能成功。”

朴英姿全力支持丈夫的想法,两人开始着手准备。

公司刚刚起步,一个新的危机却悄然而至。

朴英姿的签证即将到期,需要办理延期或永久居留。

中朝关系的特殊性使得这个过程异常复杂,刘东托官系找了多位律师,都无法给出确切方案。

“最坏的情况是,你可能需要回朝鲜重新申请。”刘东忧心忡忡地说。

朴英姿想起故乡,陷入沉思:“如果我回去,能保证再出来吗?”

刘东无法给出承诺,两人陷入忧虑。

就在这时,朴英姿发现自己怀孕了。

这本应是喜讯,却让情况更加复杂。

如果朴英姿必须回国重新申请签证,她可能无法在中国生产;如果孩子在朝鲜出生,将来的国籍和户口又成问题。

夫妻俩决定向两边的父母求助。

刘父刘母自然全力支持,但关键是朴大勋能否在朝鲜那边提供帮助。

朴英姿联系上父亲,说明了情况。

朴大勋沉默良久,最后说:“我会想办法。”

一周后,朴大勋带来了好消息:他通过老关系,找到了一位在出入境管理部门工作的朋友,可以帮助办理特殊情况下的居留许可。

“不过需要一个条件,”朴大勋在电话中说,“孩子出生后,必须每年带他回朝鲜一次,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刘东和朴英姿欣然答应。



就这样,签证问题得到暂时解决,朴英姿可以在北京安心待产。

两家父母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做准备,刘母的病情也在逐渐好转,能够下床活动了。

朴大勋来到北京看望女儿,带来了朝鲜的特产和传统婴儿用品。

刘父和朴大勋虽然语言不通,但因为共同的孙辈,关系日渐融洽。

刘父开始学习简单的朝鲜语,朴大勋也努力记住一些中文词汇。

有一次,两人在院子里下棋,虽然规则不同,但竟然能玩得不亦乐乎。

朴英姿看到这一幕,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

孩子出生那天,刘东激动得手足无措。

是个健康的男孩,取名刘平,寓意中朝和平。

全家人沉浸在喜悦中,朴英姿抱着孩子,对刘东说:“想想一年前,我们还是陌生人,现在已经有了爱的结晶。”

刘东握着妻子的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一起面对。”

小刘平的出生仿佛带来了好运。

刘东和朴英姿的文化交流公司开始步入正轨,他们承办了几场中朝艺术家交流活动,获得了业界认可。

朴英姿的画作身价继续攀升,她还开始尝试教学,在北京的艺术学院开设朝鲜传统绘画课程。

刘母的健康状况大为改善,能够帮忙照看孙子了。

有记者前来采访这对跨国夫妇的创业故事,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

一家电视台甚至提出要拍摄纪录片,讲述他们的爱情和文化交流之路。

这对夫妇的故事逐渐成为中朝民间友好的典范。

小刘平一周岁时,全家人前往平壤过生日,朴大勋设置了隆重的百日宴,请来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朴英姿的母亲抱着外孙,眼中满是慈爱:“他有你的眼睛,有刘东的鼻子,真是中朝友好的结晶。”

朴大勋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对刘东说:“年轻人,你做到了。”

刘东谦虚地回答:“这都是因为有您的支持和指导。”

朴大勋突然严肃起来:“不,我当初提出那些苛刻的条件,是想吓退你。一吨大米,一百万彩礼,有几个年轻人能做到?”

刘东惊讶地看着岳父。

朴大勋继续说:“我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这证明你是真心爱我女儿。现在看来,我的决定是对的。”

刘东心中感慨万千:“谢谢您的信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