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15日,在组织的关怀和安排下,吴法宪带着他的妻子陈绥圻,来到山东济南。这里,山东省委为他精心安排了一个住所,是位于济南南郊七里山小区的一栋二层居民楼,作为他的疗养地。他们的居所是一个两室一厅的公寓,面积大约有40平方米。吴法宪和陈绥圻在这里开始了他们平凡而安稳的生活,像许多普通家庭一样度过日常。



吴法宪虽然曾是举世闻名的将领,但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琐事上,他并没有经验。做饭、烧水、使用煤气灶等日常家务,他一开始都做得不熟练,甚至连人民币的角、分、圆都分不清。面对这些生活挑战,他决定重新学习,从零开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吴法宪不仅能做简单的饭菜,还能为妻子炒几个菜,偶尔犒劳一下她。



虽然当时有一些组织上发放的补助,吴法宪和妻子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们精打细算,生活也还算过得去。尽管他以“吴呈清”的名字住在这里,但由于吴法宪的特殊身份和身材,乡亲们很快便认出了他。尽管如此,大家都觉得他和气随和,愿意与他打交道。每当他去街上买菜,店里的营业员都知道他要买哪些菜,总会提前为他挑选一些新鲜的好菜。而乡亲们见到吴法宪来买菜时,也会让他直接插队,笑着说:“让老红军先买吧!”



对乡亲们的照顾,吴法宪非常感激,总是礼貌地说一声“谢谢”,然后提着菜回家。回到家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吃完早饭后,他要么看书,要么练字。没有过多的欲望和追求,吴法宪过得非常悠闲惬意。知道父亲喜欢写字,儿子便为吴法宪购置了高质量的笔墨纸砚,并介绍了几位书画界的朋友来交流,使得吴法宪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与这些朋友的交往,吴法宪也渐渐打开了话匣子,谈起了往昔的岁月。他分享了自己参加革命的那些岁月,回忆起自己亲历的毛主席在井冈山领导革命的时光。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对吴法宪的经历深感敬佩,纷纷称他为“老红军”。



吴法宪出生于1915年8月25日,江西省兴国县南坑乡的一个小山村。后来,家里搬到了永丰县郡埠乡大安村。那时,吴法宪家在父辈的辛勤耕作下,生活相对宽裕,不仅拥有了新买的几亩地、一头牛和几件农具,还建起了不少房屋,俨然成了村里的富农。家中最年长的曾祖父,非常喜爱吴法宪这个胖乎乎的孙子,认为他是家中的“福星”,并为他取了个小名叫“福生”。曾祖父还希望吴法宪能像父亲一样,努力读书,学有所成。



吴法宪的父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因为大清朝的灭亡未能考取功名,但他的书法非常好,村里的人都请他写对联。吴法宪到了适龄时,父亲便送他去私塾求学。尽管如此,家里并不富裕,吴法宪每天上学之前,得早早起来喂牛,吃过早饭后才能去上学。而下午放学后,吴法宪还得去山里砍柴,这些劳动都让他从小就培养了坚韧的性格。



然而,在1923年,吴法宪正读着私塾时,家中的变故发生了。曾祖父去世,随后的几年里,吴法宪的祖父也因病去世,家中的积蓄也用光了,甚至背上了不少债务。家庭的突变,使得吴法宪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父母耕种。此时,吴法宪只有两年的私塾教育。



在1927年,吴法宪得知附近的铁炉村办了一所新式小学,那里教数学、语文、几何等课程,还传授一些革命思想。这所学校对所有人免费开放,男女老幼皆可入学。于是,12岁的吴法宪重新走进了教室,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不到一年,南昌起义爆发,紧接着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而秋收起义的队伍也开始向江西的井冈山发展。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进入大安村,并在红军的指导下,组织了苏维埃政府、赤卫队等革命团体,鼓励村民参加革命。吴法宪积极投身革命,他加入了村里的儿童团,并担任了团长。他不仅组织会议、进行游行示威,还参与了许多革命活动。作为团长,吴法宪一直尽职尽责,工作表现也非常出色。一次,他带领团队前往百里外的永丰县进行革命宣传,却在途中遇到了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幸运的是,他成功返回了家乡。



此后,大安村开始在红军的帮助下打土豪、分土地,吴法宪家也分得了八亩地和一座茶山。和村里的其他贫苦村民一样,吴法宪十分高兴,革命的热情也更高了。村里成立了苏维埃政府,许泰仁被选为村长,吴法宪与其他成员一起为红军提供帮助,参与了对抗国民党“围剿”的战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