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文化十分》中,陈丽君将贾宝玉误称为 “长子长孙”,这看似只是演员对《红楼梦》基础设定的认知偏差,实则撕开了当代文化传播的深层裂缝。
《红楼梦》里贾珠早夭、贾珍承袭长房长孙的设定,是曹雪芹精心安排的宗法制度隐喻。这一误读如同把大观园的亭台楼阁硬生生平移到宁国府,完全打乱了曹雪芹笔下的权力结构密码。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争议折射出两种文化逻辑的激烈对抗。
红学专家苗怀明从学术角度出发,强调 “宝二爷必须姓贾”,而粉丝群体却高喊 “姐姐说姓贾就姓贾”。当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的纠偏遭遇粉丝 “护主式” 网暴,当#守护最好的陈丽君# 话题下充斥着 “红学家都是老古董” 的控评,这场争论早已超越对错本身,演变为流量霸权对文化权威的公然挑衅。
陈丽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文化失格者”。她在《新龙门客栈》中反串玉面修罗贾廷,用 “邪魅一笑” 让越剧在抖音收割百万播放量;身着苗族非遗礼服亮相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时,被外媒盛赞 “东方美学使者”。这种将传统艺术嫁接流行文化的 “破圈” 能力,本应成为文化传承的加速器。
然而,流量红利与专业素养的失衡,让年轻传承人陷入 “文化悬浮” 状态。当陈丽君团队将越剧与密室逃脱、国潮彩妆跨界联名时,资本市场的反应相当热烈;可当她需要深度解读角色时,却暴露出对原著认知的苍白。这种割裂在她的道歉视频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未卸的舞台妆容与含泪的真诚剖白形成鲜明对比,完美复刻了流量时代 “既要娱乐化改编,又要正统性背书” 的投机心态。
粉丝群体对陈丽君的 “捍卫”,堪称当代文化场域的行为艺术展。他们把 “口误” 包装成 “媒体断章取义”,用所谓的《陈丽君对宝玉的解读无误》的雄辩文章解构学术批评,甚至发明 “嫡庶自由心证论”。这套话术体系与娱乐圈 “我家哥哥永远无辜” 的控评模板如出一辙。
更荒诞的是对苗怀明教授的围剿。当学者指出 “贾宝玉非长子长孙” 的客观事实,受到的却是 “老学究蹭热度” 的辱骂。这种以爱为名的文化暴力,本质上是饭圈逻辑对知识体系的降维打击。在粉丝眼中,学术考证不如超话打榜重要,红学专著敌不过后援会洗脑包。正如某粉丝在微博写道:“我们君君把越剧带火就够了,你们凭什么要求她懂《红楼梦》?” 这种将传播效果凌驾于文化本真的思维,无疑是经典被流量肢解的前兆。
陈丽君在道歉视频中说 “嘴和脑子要同频”,这其实是年轻传承人的生存隐喻。越剧小镇年接待游客 128 万人次,非遗礼服在巴黎引发外媒惊叹,流量本可作为文化传播的催化剂。但若将 “破圈” 异化为对经典的解构狂欢,把 “创新” 等同于对原著的轻慢无知,最终只会让传统文化沦为流量游戏的背景板。
真正的文化转译者,应当如茅威涛所言:
在坚守人文内核的基础上拥抱时代。
这意味着年轻演员需要以 “考古学家” 的严谨研读经典,以 “策展人” 的巧思重构表达,而不是扮演 “流量魔术师” 的角色。
当陈丽君们学会用敬畏之心丈量传统与现代的边界,用专业素养筑起抵御饭圈侵蚀的防火墙,这场贾宝玉的嫡庶之争,或许能成为传统文化涅槃的转折点。
曹雪芹笔下,晴雯失手跌碎宝玉的琉璃盏,隐喻着美好事物的易碎性。
今天的陈丽君事件,又何尝不是一面被饭圈逻辑撞出裂痕的文化琉璃盏?
修复它需要的不是粉丝的 “502 胶水式控评”,而是从业者对经典的敬畏、观众对深度的尊重,以及资本对流量的克制。
只有这样,当下一代问起 “贾宝玉是谁” 时,我们才能给出超越热搜词条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