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关怀练习:用对待他人的善意对待自己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往往比对自己更宽容、更善解人意。当朋友犯了错误,我们会耐心地理解他们的处境;当同事遇到困难,我们会主动提供帮助。然而,当我们自己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却常常陷入自我批评和苛责中,仿佛自己成了那个“不值得被善待”的人。这种矛盾的关系模式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动力机制。通过心理动力学和存在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种现象的根源,并找到一条通往自我关怀的道路。

一、分裂机制:自我与他人的割裂

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来看,我们对他人的宽容与对自己的苛责,反映了内心的一种分裂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往往与早期的教养方式和依恋关系有关。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可能经历过一种矛盾的教育模式:一方面,父母或权威人物要求我们“完美无缺”,任何失误都会引发严厉的批评;另一方面,他们却对他人表现出宽容和理解。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学会了将“好的”部分投射到他人身上,而将“不好的”部分内化为自我形象。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一个分裂的自我认知:他人是“好的”,而自己是“不值得被善待的”。



这种分裂机制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帮助我们在面对内心的矛盾时暂时获得缓解。然而,长期的分裂会导致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割裂感,使我们陷入一种“自我否定”的循环中。

二、羞耻感的根源:自我批判与内在批评者

羞耻感的产生,与我们对自己不宽容的态度密切相关。心理动力学认为,羞耻感的根源在于我们对“自我”的否定性评价。这种评价往往源于童年时期对父母批评的内化。

当我们面对失败或不足时,内在批评者会无情地否定自己,仿佛我们在扮演一个“内在的严厉父母”。这种自我批判不仅加剧了羞耻感,还让我们陷入一种自我惩罚的循环中。我们对他人的宽容,实际上是一种对自我批判的补偿机制:通过善待他人,我们试图缓解内心的焦虑,但这种补偿并不能真正解决内心的矛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