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毅,1912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他出生的时候,正值满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中国迎来了全新的转变。
然而,民国初立,各方势力激烈角逐,烽烟四起,政局飘摇,黎民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张志毅的家乡东北,更是一处清朝遗留的旧军队、地方军阀和日、俄等多方势力交汇、局势紧张极其微妙之地。
生长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之下,使张志毅从小就树立起参军报国的高远志向。1926年,年仅14岁的张志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炮兵科就读,从此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张志毅在东北陆军讲武堂度过了一段平静而充实的时光,在此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炮兵知识,为他日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炮兵将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让张志毅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祥和”时光,不久便随着日本侵略者在沈阳北大营响起的枪炮声而宣告结束了。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发起了进攻。由于张学良下达的“不抵抗”命令,北大营守军很快就被数量不及其十分之一的日军击溃。日军尝到甜头后,便开始肆无忌惮地向其他地区发起进攻,奉天、四平、营口、凤凰城、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等地陆续沦陷。
由于张学良一再坚持所谓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整个东三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全部被日军占领。
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之事件,全国一片哗然,爱国之士皆义愤填膺,极力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之暴行。而张志毅作为“九一八”事件的亲历者,其心中更是充满了满腔怒火,巴不得立刻赶赴前线,与日寇血战。
然而,也正是这次事件,让张志毅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的真实面貌。在此国破家亡之际,国民党当局不思守土抗战,竟还始终坚持着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
而反观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立即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极力谴责日军的侵略行为。不仅如此,我党还派周保中、赵一曼等同志赶赴东北,协助与领导东北义勇军,打击日本侵略者。
国民党的消极抗战与共产党的积极抗战,使张志毅大为触动,而这也为他日后转投我党埋下了伏笔。
1936年,正值弱冠的张志毅进入南京炮校尉官训练班学习,毕业后担任副连长一职。次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张志毅终于如愿以偿地投身抗日战场,先后参加了淮河战役和台儿庄战役,屡立战功。
然而,尽管得以赶赴抗战前线抗击日寇,但在一场场战役、战斗中,也让他深知国民党高层对待抗战的消极性,加上内部各种贪污腐败横行,使张志毅清楚地认识到,此处绝非久留之地。于是,1938年7月,张志毅毅然转投八路军,并于同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张志毅入党后不久,组织上便将其派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从“抗大”毕业后,张志毅便用他的知识和满腔热情,积极投入到组建人民炮兵的工作中去。
张志毅在延安先后担任过抗大代区队长、晋察冀军区教育科参谋、炮兵组长、军区炮兵独立营营长、延安炮兵学校训练部部长等职。
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张志毅作为炮兵组长,率部参加了井陉煤矿攻坚战,协助杨成武将军一举拿下了井陉煤矿,成功解救了3000多名劳苦矿工,并极大震慑了日军。
在这之后,张志毅又率部参加了上社、界安、灵山、口头、党埠等战诸多战役、战斗,屡立战功,多次受到聂荣臻司令员、唐延杰参谋长的表扬。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发展、壮大炮兵,在聂帅的支持下,张志毅还首创了炮兵教导队,为我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炮兵指战员,积蓄了一批炮兵骨干力量,为日后的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胜利前夕,张志毅还奉命率晋察冀军区炮兵独立营赶赴延安,参与组建延安炮兵学校,他被任命为训练部部长兼一大队大队长。
事实上,早在抗战期间,张志毅就已在人民军队中崭露头角了,但真正让他“成名”的,还是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抗战胜利后,组织上决定让张志毅带领一批干部先行赶赴东北,一来收缴敌人遗留的军用物资,二来为延安炮兵学校移居东北做好准备。
张志毅一到东北,便马不停蹄地奔走各地,进行走访调查,并将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整理成报告向上级汇报,同时,他还向上级建议:将炮校的所有干部和学员派往东北各地,收集敌人散落和破坏的装备,并尽快建立起自己的兵工厂,修理、改造、维护收集起来的各种火炮和装备。
张志毅的这一建议对于当时并不具备独立生产先进火炮装备的我军来说,无疑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
经过炮校全体干部师生的共同努力,截止到次年5月,我军共收集到各种火炮700余门,炮弹50多万发,以及大量的装备零配件和各种器材,为建立东北炮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火炮有了,但懂炮的干部、战士却很少,懂得各种各样火炮的干部、战士更是少之又少。为此,张志毅主动申请到基层去手把手教干部、战士用炮,而对于那些“新式”武器,张志毅就与教练员们积极研究、讨论,并制定了“应急训练法”,让干部、战士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自己本职作战所需要的技术。后来,这一学习方法还被运用到了抗美援朝战场,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1947年2月下旬,张志毅率部参加了城子街战斗。期间,张志毅指挥炮兵通过集中火力,实施主要突击,一举破坏了敌人的十多个地堡,有效支援了部队的进攻,全歼城子街守敌。战后,战友们都纷纷称赞张志毅打得好。
在一次次战役、战斗中,张志毅总结出了一条非常实用的作战经验,那就是:“选准突破口,集中使用火炮,以强大的火力密度及时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战”。这一经验在随后的多场战役中屡试不爽,比如在锦州攻坚战和塔山阻击战中,我东野集中数百门火炮集中攻击,支援步兵顺利完成攻坚任务。
看过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的读者都知道,在电影中就有这样一幕:数百门火炮同时发出怒吼,顷刻间,上万枚炮弹狠狠地向敌人阵地砸去……
在辽沈战役中,张志毅还首创了我军历史上“百门群炮”攻击敌阵地的光辉战史。
新中国成立后,张志毅历任牡丹江炮兵第一训练基地司令员、第四炮兵学校校长兼书记、中南军区炮兵参谋长等职。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奉命改装训练赴朝炮兵20个团,为抗美援朝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抗法援越战争中,张志毅担任中国军事顾问团炮兵顾问,为越南训练了大批的炮兵干部。回国后,张志毅历任广州军区炮兵副司令员、济南军区炮兵代司令员、副司令员等职。1964年,时年52岁的张志毅被晋升为少将军衔。
张志毅将军为我人民军队的炮兵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其在军中更是有着“炮兵鼻祖”之美誉。
尽管张志毅将军功勋卓著、位高权重,但其却是一个非常有原则、讲党性的人,对于身边的人从来都是严格要求,有几次家里有亲戚去找他“走后门”,结果都被他严词拒绝。
在特殊时期,张志毅将军也曾一度受到冲击,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始终坚持真理、坚贞不屈,表现出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光明磊落。
1981年,年近古稀的张志毅从领导岗位了退了下来,但即便如此,他仍时刻关注着我人民炮兵的建设事业,并经常建言献策。
1998年3月31日,张志毅将军走完了他精彩而传奇的一生,享年86岁。将军去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家乡台安县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