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衰也城邦:分而易争,终至于合
在10到15世纪的四五百年里,东非经历了城邦繁荣的时代,这种繁荣展现了各邦独立的种种好处,如有利于各邦采取灵活的商业策略,有利于各邦之间展开激励性的竞争等。但是,各邦独立的状态不可能永久维持,特别是在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
15世纪末,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经历了在漫长而荒凉的南大西洋海岸线的航行后,葡萄牙人对东非沿海地区的繁荣可以说是极度惊讶——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垂涎羡慕。当初见时,葡萄牙人并未显露敌意,因而也得到好客的东非商人的欢迎,他们派出一位向导,带领葡萄牙人前往印度。但从印度返回时,葡萄牙人就开始采取明确的敌对行动:炮轰摩加迪沙。
在此后十余年里,葡萄牙人一方面依靠自己的坚船利炮,一方面利用东非主要大邦间的矛盾,在东非大行侵略。1505年,葡萄牙人攻陷基尔瓦,随后蒙巴萨也遭到洗劫,桑给巴尔、索法拉等也无一幸免。
在葡萄牙人的强大攻势下,东非诸城邦未能实现有效联合以进行抵御,最终使葡萄牙人逐渐控制了从摩加迪沙以南直到索法拉的东非沿海的重要城市和港口。16世纪末,葡萄牙人更在俯瞰蒙巴萨海港的海岬上建立了强固的耶稣堡,并设军事指挥官统辖东非沿海的舰队和武装力量。对于葡萄牙人来说,控制东非沿海不仅在于获取黄金、象牙等宝货,更在于建立一个垄断印度洋贸易的殖民体系。这个殖民体系以印度的果阿为中心,而东非沿海正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葡萄牙人对东非沿海的控制和对印度洋贸易的垄断破坏了古老的印度洋贸易网和传统的经济体制,使东非城邦急速衰落。
东非沿海的居民也有反抗,而更大的反抗来自于一直将非洲视为重要商业利益所在的阿曼。马林迪、蒙巴萨曾爆发反对葡萄牙人统治的武装行动,而阿曼一直在谋划驱逐葡萄牙人的行动,重新恢复其对贸易网的控制。这两股力量最终联合起来了。1698年,象征葡萄牙人在东非控制性存在的耶稣堡被攻陷,葡萄牙人的势力终于被逐出。
近200年的葡萄牙人的打压和分而治之已极大地破坏了东非城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领导打败葡萄牙人的阿曼也当仁不让,顺势控制了东非沿海地区。尽管葡萄牙人退出之后,一些旧的城邦陆续复苏,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港口和城镇,但诸邦林立各尽其能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4)斯瓦希里语
斯瓦希里语(kiswahili)属于班图语支,是非洲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5500万多人),和阿拉伯语及豪萨语并列非洲三大语言。
斯瓦希里语是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的官方语言,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国家语言之一,斯瓦希里语的方言科摩罗语是科摩罗的官方语言之一。在赞比亚、马拉维、布隆迪、卢旺达、索马里、莫桑比克等东非和中非的国家,斯瓦希里语被作为交际语言使用。
早在1728年斯瓦希里语是以阿拉伯字母来拼写,之后到19世纪受到欧洲殖民者的影响改以拉丁字母来拼音。而斯瓦希里语也吸收了大量阿拉伯语借词,连语言的名称“斯瓦希里”来自阿拉伯文سواحيل(Sawahil)“濒海地区”。
①起源
斯瓦希里语传统上被认为是阿拉伯治下桑给巴尔的语言,由于阿拉伯奴隶和其他商品贸易沿海岸传播。至于它最初是因为来自桑给巴尔以外的大陆当地人被作为奴隶贩卖而随之传到桑给巴尔的,还是桑给巴尔本地就有本地黑人居民,目前尚不知晓。
无论如何,阿拉伯商人从至少6世纪就开始和沿海居民有密切的联系,伊斯兰教也在至少9世纪开始在东非海岸传播。
目前已知最早的斯瓦希里文字记录是1711年在基尔瓦基斯瓦尼用阿拉伯字母写成的。它们被送往葡萄牙所属的莫桑比克以及当地的同盟。这份新建的原件现在在印度的历史档案馆中。但是受到欧洲殖民力量的影响,拉丁字母后来成为了标准。
②殖民时期
1886年,在德国控制了坦噶尼喀(现今坦桑尼亚的主要部分)后,它注意到斯瓦希里语的广泛分布,并很快制定斯瓦希里语为殖民地区域的官方行政语言。在临近的肯尼亚,英国殖民当局并没有这样做,但是也在朝着这个方向行动。德国、英国都需要在一个居民使用多种不同语言的殖民地上进行通知,因此殖民当局都需要选择一个单一的本地语言,并希望本地人能够接受。斯瓦希里语是这两处殖民地唯一合适的选择。
由于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其在海外的领地被瓜分,坦噶尼喀落入英国的掌控中。
英国当局在英国基督教传教士的帮助下,积极在东非殖民地(乌干达、坦噶尼喀、桑给巴尔和肯尼亚)推广斯瓦希里语,用以进行初等教育和基础管理。斯瓦希里语在当时附属于英语:大学教育,大部分中学教育,较高层次的政府管理仍然使用英语。
推广斯瓦希里语的关键一步是创造一个统一的书写语言。1928年6月,一个跨区域会议召开,桑给巴尔的一个方言语支Kiunguja被选作标准化斯瓦希里语的基础。如今当作第二语言被教授的标准斯瓦希里语。从实用角度就是桑给巴尔斯瓦希里语,尽管在标准书面语和桑给巴尔口语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③现状
斯瓦希里语目前是坦桑尼亚、肯尼亚、刚果民主共和国三国的第二语言,作为官方、国家语言,有上千万的使用者。临近国家乌干达则在1992年将斯瓦希里语列为小学的必修课程中,并在2005年宣布其为官方语言。斯瓦希里语或其临近语言,是科摩罗的主要语言,在布隆迪、卢旺达、赞比亚北部、马拉维以及莫桑比克也有少量使用者。
(5)斯瓦希里文化
斯瓦希里文化是东非沿海及岛屿各民族创造的一种充满亚非文化独特魅力与浓郁风情的文化。
斯瓦希里文化是东非沿海及岛屿各民族创造的一种充满亚非文化独特魅力与浓郁风情的文化,也是当年郑和远航造访之“西洋文明”的一部分。这一文化借助于印度洋之贸易季风,由那些跨越大洋的古代商人、冒险家、传教士、旅行者经千百年之努力融合而成,是古代“亚非文明”的结晶。
位于肯尼亚东部的拉穆古城是非洲斯瓦希里文化的发源地,至今当地人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一踏上这个小岛,就会有种时空倒转的感觉。数百年来,岛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毛驴。出岛、进岛不是骑驴就要乘船。岛上居住着2万多人,都是虔诚的穆斯林,男人们仍然穿着长袍,女人用黑边布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
其实,拉穆的斯瓦希里文化就是一种海上的商业文明,早在14世纪,拉穆岛就是印度洋上的商贸中心之一。贸易开阔了拉穆人的眼界,异域文化特别是阿拉伯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拉穆古城。
19世纪初,阿曼统治者赛义德·萨伊德开始锐意经营东非沿海地区,他大力发展同内陆的贸易,派出一支又一支商队深入内陆获取象牙等产品。与此同时,对于不服从阿曼控制的城邦,萨伊德大力打压,力图维护自己的权威,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萨伊德已基本控制了北起摩加迪沙、南至莫桑比克北部的东非沿海地区。
为了稳固对东非沿海地区的控制,萨伊德在1840年正式将阿曼的首都从马斯喀特迁往桑给巴尔。在萨伊德统治的后半期,他虽然还不时回阿曼本土,但大部分时间留在东非沿海地区。统治中心的转移使萨伊德有更多机会了解和开发东非。与此同时,萨伊德加强了在东非沿海地区的武装力量,他从阿曼本土招募兵员建立了一支常规军,同时又从西方进口了大量武器,如滑膛枪和加农炮等。此外,萨伊德还鼓励阿拉伯人移居东非沿海地区,以充实人口,强固国家。
在萨伊德治下,一个以桑给巴尔为中心、控制东非沿海大片地区的单一实体逐渐形成——至此,东非的城邦时代可以说真正地终结了。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