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背后的职业枷锁

大家好,我是又二又飒的不二表姐。

最近,抖音上一个名为“重生之我在宜春跑滴滴”的97年女司机小陈火了,

就在前不久,接到一个“优先女司机”的订单。

乘客定位在“将军大道某别墅”,备注栏写着“路痴,需司机精准接送”。

此时的她还不知道,这趟看似普通的订单,

会成为她镜头里“年度最荒诞接单现场”。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快跟表姐一起看看吧。

01

正傍晚7点12分,小陈按照导航抵达将军大道主干道,拨通乘客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女声:“我不在定位点,在旁边别墅区!超大的城堡一样的房子,你右拐进来。”

小陈扫了眼四周,连片农田间零星分布着自建房,并未看到所谓“城堡别墅”。

她放缓语气解释说对这边不熟,能不能按导航走。

没想到对方提高音量让她别跟着导航,听她指挥。

车辆驶入狭窄村道,两侧是齐腰高的杂草。

乘客不断通过电话遥控:“左拐!不对,是右拐!你怎么提前转弯了?”

小陈不得不反复倒车,手机导航多次提示“路线偏离”。


约20分钟后,她终于在一栋挂着铜制门牌号的独栋住宅前停下,

此时距离最初定位仅200米,车身已沾满泥点。

“你怎么停马路上?不会开进小区吗?”


穿真丝睡裙的乘客冲出来,脚踩拖鞋拍打地面,

“我怕有蛇!这双鞋踩泥里你赔得起?”


小陈欲解释村道太窄无法会车,对方却甩来一句女司机果然不靠谱,连个别墅都找不到!

最终,乘客以“拒绝驶入指定地点”取消订单,小陈看着手机里五块八毛钱的预估车费,在车中沉默许久。

这样的场景并非孤例。2024年11月,长沙女司机李芳(化名)在黄花机场接到一名带婴儿车的女乘客。

对方要求将婴儿车拆解后放入后备箱,李芳因腰椎旧伤提出协助抬放,


却遭女乘客指责道:“都是女的,怎么让你搬个车都这么费劲?”

乘客在评价中写道:“选女司机就是图贴心,结果还不如男的利索。”

同年7月,杭州女司机王敏(化名)遭遇更极端状况。

凌晨1点,她接单送醉酒女乘客回家,途中对方突然要求绕路20公里买奶茶,理由是“女司机更安全,不会坑人”。


王敏以“夜间偏远路段风险高”拒绝后,乘客在车内呕吐并威胁:

“不答应我就投诉你!”最终平台以“证据不足”扣除她200元清洁费。

郑州女司机张玲(化名)的经历则更令人深思。

2023年5月,她因拒绝帮乘客代买卫生巾,被投诉“性别歧视”。


乘客在投诉理由中写道:“同为女性,连这点忙都不帮,选你有什么意义?”

张玲苦笑:“平台规则明确司机无代购义务,但女乘客总把私人需求当‘性别分内事’。”

02

滴滴“优先女司机”功能上线三年来,女性乘客夜间选择女司机的比例从12%升至37%,但女司机的投诉率也飙升至男司机的2.3倍。

某网约车社群调研显示,63%的女司机承接的女性订单占比超50%,投诉理由多集中在“服务不够细致”上,

车内香薰味道刺鼻、播放音乐不符合口味、停车距离单元门超过50米等都成为了女司机们被投诉的理由。

“男司机能直接拒载,我们却不敢。”小陈展示派单记录,60%的订单来自女性乘客,其中40%带有额外要求。


更无奈的是申诉机制,她曾因“乘客定位错误”被投诉,虽上传行车记录仪视频,仍被客服以“乘客体验优先”为由驳回,服务分照扣不误。

这种“性别倾斜”而形成恶性循环,就像社会心理学教授说的那样,

“乘客将‘女司机’标签等同于‘贴心服务’,无意识提高要求;平台为维护‘女性友好’形象,往往牺牲司机权益,导致女司机陷入‘性别绑架’。”

而且更让表姐不解的是女乘客对女司机和男司机完全是两套标准,


同一名女乘客对男司机迟到5分钟笑说“没关系”,对女司机迟到3分钟则当场发火

男司机停车远100米,她称“可以理解”,女司机停远50米则投诉“不达标”。

更讽刺的是,男司机接女乘客订单时,特殊要求少之又少。

这种差异也源于深层的社会心理,女性对同性有更高情感期待,


易将服务需求转化为“性别互助”的道德要求,面对男性时却因权力差异自动降低标准。

“说白了,她们觉得女司机‘好欺负’。”

出租车老司机赵大姐一语道破这种不公平的现象,


“男司机脾气硬,敢怼乘客;女司机怕投诉、怕扣分,只能忍。”

这种“柿子挑软的捏”的心态,让女司机成了部分乘客的“情绪垃圾桶”。

03

小陈那通吵吵闹闹的电话,其实就像我们生活里常碰到的糟心事儿,

点外卖时地址写得模棱两可,却怪骑手找不到单元门;去超市买东西,总觉得收银员扫码的速度不够快。

只不过这一次,性别成了放大镜,把原本的沟通不畅,变成了一场关于“女司机行不行”“女乘客太事儿”的口水战。


说真的,谁没在打车时遇见过糟心事儿呢?女司机和女乘客的矛盾,说白了就是“大家都不容易”。

女司机可能刚跑完一单,水都没顾上喝一口,就怕超时接单被差评;

女乘客可能加了一天班,累得脚都抬不起来,就盼着赶紧上车歇会儿。

这时候要是沟通再差点意思,火气“腾”地就上来了。


所以啊,与其争论“要不要专门选女司机”“女乘客是不是太苛刻”,不如想想怎么让大家在车里能少点戾气。

比如平台能不能把定位做得更清楚点,像有些小区标清楚“南门进,第二个路口右转”,司机就不用绕圈子;

乘客下单时,也别急着选“女司机优先”,先想想自己是不是真有必要;

司机呢,接到订单后主动打个电话,问问乘客“有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些小事儿做好了,说不定就能少吵一架。

要表姐说,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道理?

大多数时候,不过是你我都在生活里赶路人,不小心撞了下肩膀。


要是都能多一句“慢慢来,别急”,少一句“你怎么连这都不懂”,车里的气氛,或许就跟车外的阳光一样,暖和起来了。

毕竟,当我们坐在同一辆车里,目的地都是“好好到家”,不是吗?

各位客官怎么看呢?

网友评价

momo:《我一直在看着你》《你听得懂吗》《超大的别墅》情绪太稳定了,是我去她的大城堡扇她两巴掌了

momo:超大的别墅,城堡一样的,看到大别墅了吗?大别墅,别墅别墅!

momo:“听得懂吗”“能听懂吗”我只要听到这四个字就一股无名火烦得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