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度空军对巴基斯坦境内发动空袭,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发动密集打击。双方在实控线附近随即爆发了激烈空战,印巴双方共出动125架战机,激战时间超过一小时。在这场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展现出了强大的作战能力。
据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伊沙克·达尔在议会会议上透露,巴方用歼-10C击落了6架印度军机,其中包括3架法国制造的“阵风”、1架苏-30MKI和1架米格-29。
巴方战报显示,在持续1小时23分钟的空战中,歼-10C共发射8枚霹雳-15E导弹,自身无一损失。
这一战果得到了多方证实。印度方面虽然未直接承认战机被击落,但承认在冲突中有战机损毁。法国方面,作为“阵风”战机的生产国,也对此事表示高度关注。有法国高级情报官员证实“阵风”战机被击落的事实,并指出这标志着“阵风”战机的不败纪录被打破。
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伊沙克·达尔说道:“我们的战斗机击落了印度的‘阵风’,3架法制‘阵风’战机。我们出动的是歼-10C,这些都是在与中国合作下获得的战机。” 这一声明得到法国高级情报官员的侧面验证,法方承认“阵风”首次遭遇战斗损失,并紧急调查是否有多架战机被击落。
印军仍以“打击恐怖设施”为由,于5月7日凌晨动用“阵风”发射“斯卡普”巡航导弹攻击巴控区目标。巴方随即反击,空战持续一小时,双方125架战机在领空内展开超视距交锋,导弹交火距离一度超过160公里。
决定性证据来自印度境内:旁遮普邦卡兰村的“米卡”导弹残骸与“阵风”专用LM3266挂架,证实至少一架“阵风”被击毁;霍希亚尔普尔村的霹雳-15E导弹碎片,则锁定歼-10CE或“枭龙”Block3为击杀者。讽刺的是,一架“阵风”残骸坠毁在印度比夏纳空军基地20公里外,显示巴军导弹竟在印方领空内完成“狙杀”。
歼-10CE战斗机是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全天候、单发单座、多用途三代+战斗机。它具有强大的体系协同作战能力、强电磁对抗环境下先进的超视距多目标攻击能力、多模式对地精确打击能力,以及优良的中低空机动格斗、超音速飞行、短距起降、大作战半径、长航程及空中受油能力。此外,歼-10CE还装备了先进的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和武器系统,外挂武器能力强。
搭载的KLJ-7A氮化镓雷达探测距离达260公里,远超“阵风”RBE-2AA雷达的200公里;霹雳-15E导弹150-200公里射程形成对“流星”导弹(120-150公里)的“射程覆盖优势”。巴军飞行员在预警机静默引导下,无需开启雷达即可锁定目标,而印军因俄制A-50EI预警机与法制“阵风”数据链不兼容,指挥延迟高达11秒。这种“发现即摧毁”的差距,让“阵风”在首轮交火中沦为活靶。
相比之下,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机虽然也是一款先进的四代半战斗机,但在这次空战中却表现不佳。这可能与印度空军缺乏完整的作战体系支撑有关。现代空战不仅仅是战机之间的较量,更是作战体系的比拼。
印度“阵风”的M88发动机故障率(1.2次/千小时)是法国原厂(0.3次)的四倍,维护成本更是歼-10CE的5倍。巴飞行员年均飞行训练超200小时,而印军不足100小时。这种差距在空战中致命——当歼-10CE凭借双向数据链实施“蜂群战术”时,印军飞行员仍在手忙脚乱切换法俄两套火控系统。
中国为巴铁打造的“ZDK-03预警机+歼-10CE+红旗-9BE”防空铁三角,成本仅为印军“阵风+S-400”组合的1/3,却实现全天候区域拒止。反观印度,花费74亿美元采购的26架“阵风”M舰载机尚未到货,已有3架陆基型折戟沉沙。
这次空战的结果不仅震惊了国际社会,更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制造实力的深刻思考。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军事装备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制造的军事装备则往往被视为“廉价”和“低质”的代名词。然而,这次空战的结果却彻底打破了这一偏见。
歼-10CE战斗机的出色表现证明了中国制造在航空工业领域的实力和技术水平。它不仅具备与西方先进战斗机相媲美的性能,更在实战中展现出了强大的作战能力。这一结果不仅提升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崛起和影响力。
同时,这次空战的结果也对国际军贸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印度作为“阵风”战机的重要用户之一,其战机被击落的事实无疑会对“阵风”战机的国际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而印度内部更陷入系统性崩溃:空军副司令等高层被撤职,莫迪政府仓促发起拉贾斯坦邦军演,却仍沿用已被击落的“阵风”、苏-30MKI机型。这种“用古董对抗未来”的荒诞,暴露出依赖进口武器的致命伤:失去自主工业的国家,连失败都只能是二手体验。
歼-10CE的3:0战绩,是给全球军工市场的一记重锤。它证明武器的终极价值不在展厅参数,而在战场胜负;国家工业的强弱不在天价订单,而在能否重构战争逻辑。当西方还在兜售“技术代差”神话时,中国已用体系化创新开辟新赛道。这场空战的启示再清晰不过:未来战争的赢家,注定属于那些能用工业实力将敌人拖入自己节奏的国家。 歼-10CE的轰鸣,正是中国制造迈向高维战争的冲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