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消息说,歌手苟伟去世。
享年 45 岁。
说起这个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说到《北斗星的爱》,很多人开始有了记忆。
这首歌是张杰的成名作,也是苟伟和他一起完成的。
他们一起选秀出道,成为彼此的知己。
张杰开演唱会时邀请苟伟参加,他拒绝了,很多年后他说,其实那场演唱会他去了,听到了张杰说“谢谢苟伟”。
那时候没有去,是因为他得了抑郁症。
1.
1980 年 6 月 21 日,苟伟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一个普通家庭。
童年的他,像许多男孩一样迷恋武侠小说和英雄电影,12岁那年,他在收音机里偶然听到 Beyond 乐队的《海阔天空》。
黄家驹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嗓音,像一道闪电击中了他。
多年后,苟伟在采访中回忆里说:我忽然觉得,音乐才是我的江湖。
他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下第一把二手木吉他,手指在琴弦上磨出血泡,他偷偷拆掉教室的扫帚杆当拨片练习。
高中时期,苟伟与几个同样痴迷摇滚的同学组建了“逆光乐队”。
他们在学校天台排练时,教导主任没收了音箱。
却在一曲原创的《追风少年》后沉默良久,最后留下一句:别耽误功课。
乐队在成都地下音乐圈小有名气,苟伟开始尝试写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歌词夹杂着数学公式,被同学戏称为“摇滚诗人”。
2004 年的夏天,24 岁的苟伟背着吉他走进《我型我秀》海选现场。
他穿着褪色牛仔外套,眼镜片上还沾着昨夜编曲时的咖啡渍。
他嘶吼着原创歌曲《光辉岁月》,评委惊讶地发现这个年轻人竟将黄家强的国语版演绎出截然不同的沧桑感。
他是站在决赛选手中最大的一个,张杰、袁成杰他们都给他叫“老大”。
苟伟是最有才华的一个,谁要创作都会找他帮忙。
复活赛前夜,同赛区的张杰抱着泡面敲开他的房门:帮我写首歌吧,能让我站在舞台中央的那种。
两人蜷缩在宾馆地毯上,用手机灯光照着谱纸,凌晨四点完成《北斗星的爱》的初稿。
这也是张杰,第一个出圈的作品。
那场比赛,他们一起从成都出发,到了上海,最后张杰获得了冠军,苟伟第二。
张杰的想法很简单,走到总决赛见一见自己的偶像张学友,苟伟想的是要创作自己的音乐。
后来他们走向了不同的路。
总决赛那晚,聚光灯下的苟伟看着张杰唱响这首共同创作的作品,突然想起乐队解散时主唱的话:有些歌注定要交给更亮的星。
他摘下亚军奖杯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琴弦留下的茧,笑得像个拿到糖果却迷路的孩子。
节目组庆功宴上,评委陈耀川拍着他的肩说:你是用骨头写歌的人。
这句话被他刻在第一个音乐奖杯的底座上。
2.
随着张杰的爆红,《北斗星的爱》成为选秀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歌曲,但苟伟选择退居幕后。
他在成都玉林路的老小区租下顶楼阁楼,改装成“北斗星工作室”,墙上贴满Beyond海报和未完成的乐谱。
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三天三夜未合眼,写下《四川依然美丽》。
录制当天,当他听到童声合唱团唱出“瓦砾下也能开出花朵”时,这个从不流泪的摇滚汉子躲进消防通道痛哭失声。
2012年为张靓颖创作《I Love This City》时,他走遍成都的茶馆巷陌,录下清晨的鸟鸣、晌午的麻将声、深夜的火锅沸腾,将这些市井烟火谱成音符。
制作人劝他加入更时尚的电子元素,他说:“城市的灵魂不在霓虹里,在菜市场阿婆的讨价还价里。”
最终这首歌成为成都官方宣传曲,街头艺人至今仍在宽窄巷子传唱。
他写的歌总是在为很多人唱。
2020 年的某个雨夜,苟伟在微博写下:“没动态的日子,都在认真生活。”
这条签名成了他最后五年的生命注脚。
抑郁症像无声的潮水漫上来,他开始害怕人群,却在直播里强装开朗。有次弹唱《海阔天空》时,琴弦突然崩断,他盯着渗血的手指喃喃:家驹,我好像追不上光了。
3.
2023 年《时光音乐会》的邀约成为转机。
节目组瞒着他请来张杰,当《北斗星的爱》前奏响起时,苟伟的手指微微发抖。
两人合唱到“黑夜过去会有黎明”时,张杰突然转身拥抱他,十年前的隔阂在泪水中融化。
那是他近两年唯一一次在大舞台上公开亮相。
在舞台上,苟伟看起来在强壮镇定,状态不佳。
当时有人说,他已经被抑郁症困扰多年,但依然在坚持做音乐。
2025 年 5 月 6 日下午,苟伟在睡梦中悄然离世,身旁还放着未完成的乐谱《萤火之森》。
好友杉籽伽在悼文里回忆,两周前的深夜,苟伟突然发来一段钢琴demo,附言:“这是我给所有夜行者的路灯。”
走过 20 年,他还没有过 45 岁的生日。
一起从《我型我秀》走出来的人,有人大红大紫有人另谋出路,也有的人依然在为音乐坚持。
苟伟去找了他心中的黄家驹,也许他们能切磋一下琴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