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10 日,英国新闻评论网站《Unherd》发表了一篇深度分析文章,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文章认为,普京正在谋划建立"雅尔塔2.0体系",试图重塑战后国际秩序。这一战略目标与斯大林当年在雅尔塔会议上的成就如出一辙——确立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地位,并在东欧获得主导权。

随着俄乌冲突持续超过三年,大家不由得开始思考,普京真的想要复刻斯大林当年的辉煌,重新打造一个国际秩序吗?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地缘政治考量呢?



雅尔塔体系是怎么形成的?

要理解 “雅尔塔 2.0 体系” 这一观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雅尔塔体系的前世今生。

1945年2月,二战即将结束,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

表面上他们是讨论战后和平,实际上就是在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斯大林在谈判桌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

美国战略专家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评价:"他利用苏联2700万人的牺牲做筹码,硬是从西方手中挤出了最大让步。"

结果整个东欧被划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成了苏联的"卫星国"。



斯大林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功?

首先,当时苏联红军已经推进到东欧,正朝着柏林挺进,这种军事现实给了斯大林极大的谈判筹码。

其次,西方对苏联战时的巨大牺牲怀有道德愧疚,不好意思太过分。

第三,斯大林本人极具战略耐心和谈判技巧,非常善于抓住时机。

通过雅尔塔会议,苏联一跃成为全球超级大国,既形成了庞大的"缓冲区",扩大了地缘政治安全空间,又确立了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地位。

这一成就甚至超过了历代沙皇的梦想,对今天的普京仍有深远影响。



北约东扩触及俄罗斯神经,普京为何执着于"雅尔塔2.0"?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完全变了。

昔日的超级大国变成了一个地区性大国,更要命的是,原本作为缓冲带的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纷纷倒向西方。

北约不断东扩又成了扎在俄罗斯背上的一根刺。

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在1999年加入北约;波罗的海三国在2004年跟进;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也展现出加入北约的强烈意愿。

现在北约与俄罗斯的边界已经延长到数千公里,最近处离圣彼得堡只有100多公里,比从北京到天津还近!这能让普京安心吗?



普京多次公开表达不满:"当年戈尔巴乔夫跟西方达成了君子协定,你们承诺北约不会东扩,现在怎么翻脸不认人了?"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一份报告也承认:"北约东扩确实触及了俄罗斯的核心安全利益。"

面对这种情况,普京开始重建俄罗斯的影响力。

2008年出兵格鲁吉亚,2014年并入克里米亚,2022年对乌克兰发动军事行动——这一系列动作都是为了重建缓冲区。

哈佛大学教授沃尔特一针见血地指出:"普京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建苏联的势力范围。"

普京的目的其实很明确:通过制造危机,逼西方坐到谈判桌前,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乌克兰这块肥肉,在他眼里就是关键筹码。他想干啥?简单讲就是建立"雅尔塔2.0"——让西方不得不承认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的特殊地位。

普京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俄罗斯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完整的文明。"言外之意就是,大国必须有大国的样子和地盘,失去这些不仅仅是丢面子那么简单,而是对历史的背叛!



普京和斯大林:两代战略家有多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普京与斯大林虽然相隔近一个世纪,但在战略思维上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美国历史学家科特金在《普京传》中写道:"普京从斯大林那里学到的最重要一课,就是在国际舞台上绝不表现出软弱。"

两人都对西方高度警惕,都将地缘政治缓冲区视为国家安全的生命线,小国讲规则,大国讲实力,这是两人共同的信条。

不过时代变了,牌面也不一样了。



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完整的工业体系、全球性的意识形态吸引力。而今天的俄罗斯呢?

从经济实力看,2024年俄罗斯GDP约为2.3-2.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14左右。俄罗斯经济仍然高度依赖能源出口,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在高科技领域,俄罗斯与西方的差距正在扩大而非缩小。

军事上,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最新报告,2024年俄罗斯军费支出达到约1490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了38%,占GDP的7.1%。虽然军费大幅增长,但与美国接近1万亿美元的军费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的格局变得更加复杂。

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GDP已经是俄罗斯的10倍以上;印度、巴西等新兴力量迅速崛起;欧盟虽有内部分歧,但在经济和软实力方面仍有重要影响力。

还有一个本质区别:斯大林的战略是进攻型的,目标是扩大共产主义阵营,改变全球格局;而普京的战略则是防守反击型的,主要是维护俄罗斯在传统势力范围内的特殊地位。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价得很到位:"普京是不折不扣的战略大师,但他手中的牌实在不够强。"



俄罗斯实力与雄心不匹配,普京面临哪些挑战?

想要当大国,经济基础必不可少。

根据莫斯科政府数据,2024年俄罗斯GDP达到约200万亿卢布(2.3-2.4万亿美元),虽然近年有所增长,但与其地缘政治野心仍有不小差距。

俄罗斯经济总量约为中国的1/8,美国的1/14,甚至不及日本、德国等区域性大国。

俄罗斯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也值得关注。

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仍占据俄罗斯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的经济学家阿斯伦德指出:"俄罗斯需要进一步转型为多元化经济体,而非主要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



在军事领域,俄罗斯仍保持相当实力但挑战不小。

2024年俄军费支出达到1490亿美元,占GDP的7.1%,已经是一个极高的比例了。2025年的国防预算进一步增至13.2万亿卢布,显示出克里姆林宫准备长期作战的决心。

尽管军事投入大增,俄罗斯在高精尖武器装备方面与西方的差距依然存在。

俄乌冲突暴露出俄军在精确制导武器、无人机技术、网络战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虽然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仍与美国相当,但在许多常规战争的关键技术领域已经落下风了。

国际环境更是复杂多变。冷战时期是美苏两强对抗,现在是多中心的世界,力量消长不断。在这样的环境中,俄罗斯想独自与美国抗衡,难度大增。

而且,乌克兰战争已经消耗了俄罗斯大量资源。

这场战事已经持续三年多,克里姆林宫当初预计三天拿下基辅,结果呢?战线拉锯,损失惨重。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截至2025年已超过3000亿美元。

普京没想到,自己这一步棋反倒激活了沉睡的北约,芬兰和瑞典的加入进一步改变了俄罗斯的战略环境。



更要命的是人才流失和技术断供。

俄乌冲突爆发后,超过100万俄罗斯精英阶层逃离了祖国!西方对俄实施了严厉的技术制裁,高通、英特尔、台积电等科技巨头纷纷切断了对俄供应。这使俄罗斯在高端芯片和关键工业技术方面的依赖性问题暴露无遗,俄现在连高端芯片都生产不了,还想当超级大国?

普京本人也面临时间压力。

已经72岁的他,能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一战略转型吗?前克里姆林宫高级顾问格列布·帕夫洛夫斯基就曾泄露:"普京私下称自己是'历史使命的完成者',时间紧迫感很强。"



"雅尔塔2.0"能否实现?未来世界会怎样重组?

如果普京的"雅尔塔2.0"战略部分实现,国际秩序会有哪些变化?《纽约时报》国际版主编罗杰·科恩认为:"我们将看到一个'新雅尔塔时刻',大国重新划定势力范围,小国则成为棋子。"

乌克兰问题可能以某种妥协方式解决——部分领土归属俄罗斯,剩余部分保持中立国地位。

美国已故前国务卿基辛格生前曾预测:"乌克兰可能成为下一个芬兰——表面中立,实际倾向西方但不加入北约。"

俄罗斯将重获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西方不得不承认其在后苏联空间的"特殊利益"。

美国一家独大的单极格局将加速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



中国作为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地位只会更加重要。

中俄联手将在更多国际议题上协调立场,对美国形成战略钳制。

2024年中俄贸易额已突破2400亿美元,是中俄建交之初的80倍!这种经济互补性只会进一步增强。

不过,新的国际秩序可能更加脆弱。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将更加激烈,缓冲区国家的自主性被压缩。

波兰、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为了避免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已经开始强化军备,军备竞赛和战略对抗可能会成为常态,地区冲突风险将进一步上升。

对欧洲来说,则意味着安全架构的重大调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直言不讳:"欧洲必须在美俄之间重新平衡,而不是充当美国的附庸。"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多次呼吁加强欧洲的战略自主性。

这些迹象表明,欧洲可能在美俄之间采取更灵活的立场。



结语

普京试图复制斯大林当年的辉煌,重塑国际秩序的雄心既令人惊叹又充满风险。

他的"雅尔塔2.0"战略反映了俄罗斯领导人对历史使命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们对当前国际秩序不公正性的强烈不满。

但历史永远不会简单地重复。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拥有与战略野心相匹配的综合国力,而今天的俄罗斯面临的是经济、人口和技术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软实力,俄罗斯都难以单独支撑起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大国地位。

普京手里的牌虽然不够硬,却依然选择孤注一掷,押上了俄罗斯的全部家当。

俄罗斯能否重现昔日荣光,普京能否完成他的历史使命,尚未可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打破了冷战后的国际秩序,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动荡和不确定的新时代。

无论普京最终是被历史铭记为现代沙皇,还是新时代的斯大林,他已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笔究竟是杰作还是败笔,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

  1.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2. 斯蒂芬·科特金,《普京传:从特工到总统的权力之路》,中信出版社,2022年版
  3.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4年全球军费开支报告》,2025年4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