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沉睡一冬的寒地玫瑰又进入了一个生机萌动的季节。刘冬雪,这片玫瑰花田的新生代,也开始了新一季的“绽放”。

放弃大城市的繁华生活,回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她用青春和汗水,在黑土地上浇灌出一片“幸福花海”,也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乡村振兴故事。

一朵花,如何逆袭寒地黑土?

“我姥爷是个爱折腾的人,总能琢磨点新鲜事。”刘冬雪回忆时,笑意里藏着敬意。

“1998年,姥爷就带着我爸我妈上河北、山东等地学习玫瑰种植技术。那时我才刚刚10岁,也跟着去。”

当年,刘冬雪跟着姥爷跨越山河考察玫瑰种植时,没人想到这趟旅程会改变家族的命运。

选定品种后,姥爷带着一家人开始在五大连池这片北纬48°的寒地黑土上试种玫瑰。然而,这种玫瑰对土壤成分、栽培时间、种植密度等要求极高,尝试两年都没有成功。“那两年,我们全家就像种命运一样种花,花不开,我们就继续等。”


盛开的五大连池市寒地玫瑰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00年,父母拿出全家最好的40亩地继续试种。试验田历经3年寒冬,终于在2003年夏季绽放出第一朵玫瑰花——这是自然与执念碰撞出的奇迹。其花朵更大,花瓣更厚,精油含量更多。这簇绽放在黑土地上的殷红,被赋予一个充满力量的名字:寒地玫瑰。

“这种寒地玫瑰的刺特别坚硬,爸妈在摘花的时候经常扎得满手是刺,如果不及时处置,刺就烂在了肉里。身上也会被玫瑰刺儿划出血痕,采摘玫瑰花的季节正值高温,一出汗,伤口就像针扎一样疼。”

回忆这五年试种玫瑰的历程,刘冬雪说,一家人“痛并快乐着”。


刘冬雪(左)在直播间直播带货

丰收的喜悦很快被现实刺痛。因运输条件差,首批3吨鲜花在运往沈阳途中大部分烂掉。无奈之下,爸妈只好把玫瑰鲜花做成玫瑰花酱,但销路仍然不畅,滞销的玫瑰花酱堆满院落。

“种玫瑰种了5年不开花,好不容易开花做出的花酱又卖出去!”在刘冬雪的记忆里,1998年至2007年9年间,“我们家种玫瑰的故事在十里八村就是个笑话!”

“带刺的选择”:返乡与梦想的碰撞

转机出现在2007年,当哈尔滨百年老字号“老鼎丰”尝到那勺带着矿泉清甜的花酱时,当即签下长期供货协议——这份合同持续至今已18年。

靠着加工玫瑰酱,父母为刘冬雪攒下了学费,供她完成学业,支持他在大城市发展。“干这一行太苦太累了”,他们不希望女儿碰这“带刺的玫瑰”。

“闺女,你能不能帮爸在网上订点新包装?”——2011年,这个电话让彼时在大城市工作的刘冬雪心头一颤。城市的生活新鲜而热闹,而家乡泥土与父母的背影,始终萦绕在她心底。她开始思考:“一个简单的酱缸就装下了父母全部的勤劳和智慧——为什么家乡玫瑰只会在小作坊里卖?”


玫瑰花深加工车间一角

她决定回乡,将电商和设计的新理念带进田野,让玫瑰花焕发新生。

回乡后,刘冬雪和父母在兴隆镇复兴村共同创办了玫瑰种植转业合作社,并注册了“黑土奇芳”商标,将父母手中的酱缸升级为“黑土奇芳”品牌。

不久,刘冬雪和父母一道开发出了玫瑰酒、玫瑰茶、玫瑰鲜花饼等产品,市场反应很好。

接下来,刘冬雪开始在新品研发、生产工艺、销售渠道上发力。她成立了黑土奇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力研发新产品,全力拓展产业链。先后研发出玫瑰酒、玫瑰鲜花饼、玫瑰香皂、玫瑰面膜、玫瑰纯露等十余种新产品。


“黑土奇芳”旗舰店展示的部分产品

也是在当年,刘冬雪的“黑土奇芳”旗舰店在五大连池市繁华商圈开门纳客。因为蕴含“寒地、黑土、矿泉”元素,秉承“无色素、无添加、无防腐剂”“三五”原则,店铺开张即大卖。就连略带粗糙的玫瑰香皂也意外收获了消费者的青睐。

玫瑰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得到村里镇里和市里的大力支持。市里为合作社提供了190多万产业扶持资金,将玫瑰花种植面积扩大至1500亩。刘冬雪大胆分工,父母主抓种植、自己主抓创新和市场,打响“寒地、黑土、矿泉”品牌特色。

一朵花,从此撑起了一片希望田。

爆款与共富:“土豆包”里的时代密码

乡村的致富路,有时就藏在普通的美食里。2016年,为了给玫瑰产业找出新出路,刘冬雪大胆把法式糕点的做法和东北传统“黏豆包”结合起来:矿泉和面、玫瑰酱作芯、以手工压花。“当玫瑰花遇上豆香米香,咱自己的土黏豆包一下子成了‘高端美食’。”

事实证明,创新会开花结果。改良出的“玫瑰花融合黏豆包”一炮而红,冬天3个月就能卖出20万斤,四人小作坊变成了40人工厂,带动40户乡亲变身技术工人。


黏豆包工厂的工人们

凭借这款“融合黏豆包”,刘冬雪获得当年全省“龙女电商-巾帼先锋”农产品网销技能大赛三等奖。获奖后,“黑土奇芳”系列产品声名鹊起,线上线下代理商突破百人。

刘冬雪没有独享成果,而是带领村里脱贫户、妇女、老人们一起种花摘花,全年提供就业岗位50多个,月增收2500元,仅靠玫瑰黏豆包一项,村民年增收就超40万元。

刘冬雪表示,她要把寒地玫瑰系列产品做细做精,把“黑土奇芳”打造成为一个极具龙江特色的区域品牌,把这项芳香事业干出“花样”来,让更多的乡亲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5月,刘冬雪和乡亲们又开始了新一季劳作

立夏后的五大连池,寒意未尽,黑土地上的寒地玫瑰却已悄然吐出新绿。刺扎进手心的痛,与丰收的甜美,在刘冬雪的眼里皆是成长的滋味。

刘冬雪用青年的执着、创新的思维、共富的初心,让这片黑土地上的“带刺的玫瑰”化作乡亲们的幸福花、共富花。

刘冬雪的“花young”人生,是青年的奔跑,是父辈的坚守,更是一代又一代黑土地人的乡村振兴梦。

  • 记者:崔立东;摄影:崔立东;视频:崔立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