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最近几年,旅游十分火爆,已经几年游客人次达到了全国第一名。但贵州景区的发展非常不均衡,几个大景区人满为患,已经无法再增加游客量了。比如梵净山,每天只能接待8000游客,大量的游客到达景区大门发现不能买票,只能悻悻而去。西江、黄果树、小七孔等景区的门票几乎是秒光,景区内部人山人海,体验感比较差。
但是小景区则游客比较少,基本就是一些当地人在游览。其实很多小景区,小村寨也是人们想去游览的,但由于交通不便,许多游客只能去公共交通更发达的大景区。因此,想要贵州各地的景区能够均衡发展,就必须要完善公共交通。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小景区游客少,如果开上了景区直达车,直达车很有可能装不满,甚至一天只能拉几位游客。如此,运行方就亏本了,无法持续经营下去。我曾经看到许多直达车线路都因为亏本而取消,例如大方高铁站到油杉河的直达车在高铁站开通的时候运行,但很快就取消了。
贵州旺季运行的景区直通车线路
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景区没有直达车,游客就很少,更是开不起直达车。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其实,解决之道是非常简单的,但需要领导人有魄力进行改革。
现在的景区直通车虽然少,但是各种客运巴车、农村巴车线路还是非常之多的。从贵阳出发,有到贵州任何一个县的大巴车或者小巴车,甚至定制巴车。而从每个地州市的市区出发,也可以到达该地州市的任何一个县,甚至是乡镇。
最近几年,受到高铁、网约车的冲击,客运巴车的生意也逐渐惨淡起来,不得已开始有了接送等新的服务。尽管如此,客运巴车也不得不取消一些线路或者班次,以便节约成本。
既然旅游直通车和客运巴车的运营都困难,那何不将两者合并运营呢?客运大巴车的目的地主要是县城、乡镇,如果加以调整,那从贵阳出发的大巴车就可以覆盖贵州任何一个比较重要的景区。
我举一个例子,从贵阳到正安县是有大巴车运营的,但是贵阳到十二背后景区却没有景区直通车,比较麻烦。如果两者合并,从贵阳到正安的大巴车在十二背后景区大门口停下来上下客,然后再到达正安县,那不就同时兼顾了旅游和客运了吗?况且,只到景区大门并不会耽搁多久的时间,远比在贵阳到处转悠接客花费的时间少。
再比如,目前从荔波小七孔到黄果树景区一般没有景区直达车,除非是旺季。但是荔波县城却有到达安顺东客运站的大巴车,基本天天发车。如果能够将该线路稍微改造一下,就变成了黄果树—安顺东客运站—荔波县客运站—小七孔的直通车线路,一举两得。
从黄果树到兴义万峰林,目前是没有直达车的,游客只能去安顺市区坐车。如果将线路改为安顺—安顺西—黄果树景区—兴义—万峰林,那是不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呢?
通过以上的措施,使得客运大巴从过去的点对点的运营变成了多点连线的运行,增加线路的灵活性,也方便了乘客或者游客的出行,同时能够带动各地景区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有人说,客运巴士的线路都有地方保护色彩,每个地方的巴士都不想其他地方巴士来抢客。的确,这是目前改革的一个难题,正因为存在困难,所以才需要全省统筹推进。
目前,贵州有一个城市已经实现了客运和旅游线路合并运行,这个地方就是赤水市。赤水的景区很多,有赤水大瀑布、竹海、四洞沟、燕子岩、桫椤景区等,而目前赤水的巴士基本都串联了景区,游客可以乘坐这些巴士到达大部分景区的门口,非常方便。而其他的城市,县域都可以向赤水学习。
巴士线路和旅游线路合并之后,许多巴士车也需要更新。那些又脏又臭的老巴车,应该换乘舒适的巴车,因为现在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普通的乘客了,还包括许多游客,如果巴士太破旧就影响了乘客的出行体验。况且,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也对巴车的环境要求很高,如果巴士不改变环境,那大家可能就选择网约车了。因此,无论从哪方面去想,巴车都应该变化了。
通过以上的改造,贵州的每一个景区都会成为了巴士运行线路上的站点,巴士公交化运行了。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景区应该在大门口修建停车区、候车区,以方便巴士停靠,也方便游客迅速上下车,减少中间节点的等车时间。
另外,贵州的客运站分布情况也急需要重新选址,尤其是遵义和贵阳的客运站。贵阳的客运站一个是金阳客运站,另一个是龙洞堡客运站,距离高铁站、飞机场都比较远,不方便乘客和游客。最佳方案是龙洞堡客运站和机场客运站合并,金阳客运站则选择在贵阳北站附近重建。遵义的问题是忠庄客运站和茅草铺客运站一南一北,两大客运站之间转车需要1小时以上。建议将两大客运站合并到高铁站附近,如此大家乘车、转车都不麻烦。
如果以上的想法实现,那贵州的公共交通和旅游交通将得到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颠覆式的。如此,大量的游客就可以从大景区乘车到达附近任何一个小景区,大景区的辐射能力得以发挥出来,小景区也得到了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全域旅游。